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6、赤胆 ...

  •   昭元帝还在世的消息打了韩平一个措手不及。
      当初,他不是没有想过被送到西边的是他,但更有可能是荣王的子嗣。
      毕竟,若是哪日昭元帝翻身,荣王的污名和罪名可就再也洗不清了。荣王为了自己的名声和正统的称号,也不能让昭元帝活着。
      可偏偏事与愿违。
      韩平之前打出的旗号是“剿灭荣王”,虽然后续没有称帝,却也没有配合其他皇室选出新帝辅佐,而是任由宣国倾覆。
      从这儿算,他确实有个大把柄在皇室的手中。
      若是迎昭元帝回归,韩平手握重兵,势头强盛,难免会被分权,权利一旦被分走,下一步难保不会成为被清洗的对象。
      可若是不让昭元帝回归,韩平之前对外的正义凛然均成了笑话,那样那些人更有理由一致对外,他更是岌岌可危。
      就在外界纷纷关注韩平将如何做的时候,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阳城留五万人驻守,其他人奔赴南疆抵御外敌。
      外敌?潇国?潇国自上次战败后便不再生事,边境平稳,哪有什么外敌。
      可韩平说有,还带着人浩浩荡荡的走了。
      其他人不明白他这是什么意思?怀凌呢?沈安呢?他都不管了?沈家能咽下这口气?
      大军南下的消息瞒不住旁人,更瞒不住潇国。
      面对数倍而来的大军,潇国边境的将领一边将消息传回,一边严阵以待。他不明白,这两年双方相安无事,己方的上贡不曾少,韩平有什么理由发兵。
      不久前,昭元帝的消息也传到了潇国。他们知道这回怕是又要乱上一阵,可却也不敢像上次一样趁人之危,想要从中得利。
      正当他们盘算怎么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时候,韩平率军而来的消息便传了过来。这下,他们如临大敌,之前的盘算全都搁置,只能先硬着头皮应对韩平。
      虽然韩平的手段令潇国胆寒,可他们却不能一味退让,否则潇国的百姓要如何自处,皇室又要如何立足。
      潇国虽有心想与之一较高下,可韩平的兵力比之前更强盛,声势比之前更加浩大,眼下别说没有必胜把握,就连五成的把握都没有,这仗要怎么打。
      无奈下,他们只能一边往边境调兵,一边准备派人求和。
      韩平率军行至榆县外的北坡处停了的脚步。
      这一行为令潇国诧异,榆县距离边境还有一定距离,若是奔着他们来的,一定不会在榆县驻军。
      一连三日,韩平的军队都在榆县外,没有丝毫要行进的意思。
      潇国的兵力集中到边境的消息不断传到韩平的帐中,韩平却下令将消息压下,不要让下面的将士们知道后,便不再理会。
      除了南疆的消息,更多的消息则是来自西边,这几日大帐内进进出出,都是汇报申尧“东征”的消息。
      韩平一连数日没有动静,潇国也明白了对方是什么意思,长舒一口气。原来他不想参与其中,所以躲到这里看热闹。
      可韩平对外却说他南下是因为南疆异动。他们背了这么大一口锅,怎么也得找韩平讨点好处。
      怎么能在不惹怒韩平的前提下拿到最大的好处,这便是他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猜透韩平想什么;其次,要推测韩平想要怎么做;最后,盘算自己能在什么地方插上一脚,从而踏上对方的船。
      每一件事都不简单。
      说韩平来南疆躲清静、看热闹,那是玩笑话。
      若他真不想参与,在阳城也是一样,更何况眼下随时都要打仗,他留在阳城给人威慑更大,更能做想做的事情。
      况且阳城距离幽王的地界极近,幽王若是想,就算攻不下阳城,对阳城的冲击也是极大的,这也是韩平愿意与幽王交好的原因。
      相比于韩平,常林的运气便没那么好了。
      申尧对他的威胁就没停止过,就因为受限于兵力与环境,他一直没有能力与之抗衡。
      他的兵力不如申尧,粮食勉强可以自给自足。但行军打仗,粮食是关键,必须要提前准备,所以他们大部分的粮食还是靠与旁人的交易。
      这个旁人,自然以幽王为主。
      说起来,他与幽王的关系有些微妙。
      他俩虽然没有明面上的矛盾,可两年前幽王却因为支援他而损失惨重,尽管最初幽王是想从中换取口碑和利益。
      可惜事与愿违,他们不但没有从中获利,更是因为他们自己决策失误而两败俱伤,导致兵力与实力一时间屈居韩平之下,也因此不得不蛰伏下来,休养生息。
      这件事常林一直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答谢,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实在是没有。
      这么算,他欠幽王的人情可太大了。
      这次,幽王最先举兵,打出旗号。他明明清楚自己将最先对上申尧,却不派兵相助。
      幽王这种态度,常林便知道这一仗将及其艰难。
      让申尧与常林互相消耗兵力,这样其他人的胜算就大一些。这便是幽王的目的,他的想法简单且直接,甚至连孩子都懂。
      常林本想向韩平求助,可还没等他的书信送出,韩平率军南下的消息便已人尽皆知。
      这次他没时间去南疆求助,幽王也不会让他去。
      常林只能苦笑,不知这次能撑多久。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幽王派人传书,说是愿意提供物资、粮草,甚至是兵器。
      幽王打的什么算盘,常林用脚指头想都能知道。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他作为申尧东征的第一道防线,若是真打起来,战况定然惨烈。
      他甚至有一瞬间想放弃,申尧打的旗号是送昭元帝还朝,自己就算让他过去又能怎样。若是申尧事成,他也算有功之臣。
      但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他没有忘记宣国如今四分五裂,荣王和申尧是罪魁祸首。荣王就算在临死之前,都摆了他们一道——悄悄把昭元帝送到申尧处。
      若是自己无事,将来凭借昭元帝东山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若是自己出事,也算给自己唯一的盟友留下一点筹码。
      他要在下面看着大家为了那个位置互相厮杀、战事不断。
      每当想到这里,常林便怒气填胸,誓要与申尧打到底。
      他除了有对旧朝的一身赤胆忠心外,也没别的什么了,他知道幽王也没有给他退路。对方手里有兵器,有粮草,这东西他若是不接、仗若是不打,幽王怕是转身要拿这些东西打他了。
      申尧和幽王的旗号看起来都“名正言顺”,他无论站在哪一方都是另一方的敌人。
      他被架到这里,只能二选一。
      申尧现在是公敌,选谁自然是一目了然。
      所以,常林出兵,喊话申尧“交还昭元帝”。
      幽王做得最失败的一件事便是反了,若是当初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许后面的一切事情都不会发生。
      所以,这次申尧学会了,他积蓄势力,待到时机合适,他将昭元帝推到前面,若是有人胆敢拦他,便是不忠。
      本来他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若是再等一年则胜算更大。可不知从哪走漏了消息,竟让幽王抢先一步,所以他变得十分被动,被迫提前了计划。
      说起昭元帝,小小年纪便成了皇帝,身边都是口腹蜜剑的小人,敢于直谏的肱骨之臣被迫害,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正因寒了心,一些官员选择了辞官归隐。
      如此循环,朝堂不成样子,他也被身边的奸佞小人混淆了视听、蒙蔽了双眼,直到郑屹站在他面前,一字一句的质问,将他心腹的真实嘴脸揭露开,他才知道他错得有多离谱。
      他本想改正,可郑屹不给他机会。他知道,郑屹指责他的桩桩件件都是对的,可他觊觎皇位也是真的。
      他是宣国第一个被迫退位的皇帝,受此屈辱,他宁可一死,可郑屹将他看得严严实实,他没有机会。
      不知何时,他被送离了皇宫,坐着马车走了许久,来到了一个四方小院。他不知这是哪,但他知道他这辈子是出不去了,不过好在有人伺候,除了吃住的条件与之前相比差一些、没有自由之外,其他的都不需要他操心。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下人对他还算恭敬,不过他从对方对自己的称呼,便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他也聪明的没有透露。日子久了,他也从下人那里打听到这里是祁县。
      原来是祁县,郑屹的老巢,想跑、想策反,那更是没戏。
      于是,他老老实实呆着,每天找点闲事来打发时间。直到某一天突然又来了一个马车急匆匆将他接走,他这无聊又平静的日子再一次被打破。
      这次走得匆忙,虽然没来得及带太多东西,但周围随行的人可不少,明面上、暗地里加起来足有上百人。
      就算是安排这么多人看着他,领头的还是怕他趁机逃跑,所以他被下了药,以至于一路上他都迷迷糊糊。偶尔清醒的时候,他发现了他们这次出行与之前的不同之处。
      之前他虽然不能露面,行进的队伍却是正大光明,无人敢拦,更无人盘问。可这次,这一路不仅是他,就连其他人都是小心翼翼,能不露面就不露面,能不停留就不停留,一路疾驰。
      这是去哪?
      待他恢复意识后,他悄悄伸手掀开车帘的一角,发现外面已是荒无人烟、蓬断草枯。
      这是西边?
      他没有出过怀凌,西边的景致他只是在朝臣的奏折上、画师的画作中和文人的笔墨下见过。
      初见便是震撼。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