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回 全民皆兵大生产 饿殍遍地公社天 ...

  •   “人民公社好,
      人民公社好,
      人民公社就是好好,
      □□分子想反也反不了!”
      嘹亮的歌声在大地上空响彻。
      以前的老马乡政府名字不用了,四川北部的这个浅丘陵地区现在已经改为红旗人民公社了。原来的村改为“连”,原来的生产队自然该改为“排”了,公社就是“团”。每一个公社社员就是一个“兵”。祖祖辈辈的生产方式改为大兵团作战。整个“连”,整个“团”的进攻一片庄稼地,那气派的确壮观!原来几个人一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几分钟就完事了 。已经是初冬挖红苕的季节了,兵团的战士们挖了红苕,也不用送到红苕地窖储藏,就地挖个坑掩埋了就完事。甚至连记号也没有留下。又转战另外的战场了!军事化嘛,一切就得快速度!至于这红苕会不会让人们享用,那就只有上帝知道了。
      千家万户的房子里灶台早就坼毁了,因为那是旧时代的东西。现在是人民公社了,每个排都有伙食团食堂,伙食团那巨大的铁锅热气腾腾,锅下面燃烧着旺盛的火焰,炊事员们不是用秸秆,而是从山上砍伐木材锯断投进灶膛。尽管是没有晒干,但是也可以湿柴猛火。
      红旗公社三村二队的栖凤坡上,几根柏树搭成的木架上悬一块大铁片。吃饭的时候到了,伙食团长对早就围在锅边的等吃饭的娃儿们发话:“谁去敲钟?”一个叫大头的娃儿立即飞跑到坡上,爬上木架用木棒敲响那铁片。叮叮……的声音就象是天堂的福音,七沟八梁饥肠辘辘的人们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到食堂。每家拿出饭盆排队在大铁锅前。几十双眼睛的视线汇集到伙食团长手中那铁瓢上,铁瓢从锅里舀起一瓢瓢的掺有玉米粉的糊糊,那糊糊稀得可以照映出人的影子,可喜的是还有少许那最能充饥的红苕块。那团长的手总是发颤。明明是已经在里边的红苕,常常会颤出去,每当这时候,人群里就会传出“哎”的叹息。叫大头的娃儿家今天又遇见了这不幸的一颤!
      开始吃饭了,每家人围坐在一张小木桌前,家长为一家人重新分饭,小孩都会受到照顾;多给一块红苕。一百多张嘴开始喝糊糊的声音象海浪一样响了起来。
      “拉上来!”叫大头的娃儿正西里法拉喝玉米糊糊,排长冯大勇威严的吼声惊动了喝糊糊的人们。
      “拉上来!”
      随着喊声,大头娃儿的妈妈冯术珍被拖到了食堂中央的一张条凳上。
      “大家看看,就是这个女人,今天上午挖花生时,把花生藏在裤腿里。大家说怎么办?”
      “打!”……“打! ”……
      两个手拿树条的汉子刚打了两三下,女人从凳子上摔下来。晕倒在地上,脸色一片蜡黄,两眼流淌着浑浊的泪水。打人的大汉只好停下。大头的爸爸张才有抱起女人又是掐人中,又是呼喊,几经折腾,总算是睁开了双眼。
      午饭后,女人被送进了公社抢救。医生摇摇头:“太虚弱了!”随即挽起裤管,用手指掐女人的小腿。按下去一个坑,可松开手指,坑还是坑。肉皮失去了应有的弹性。这就是当时可怕的水肿病!对于这种病人,几乎都会送到水肿病“治疗中心”。可怜的冯术珍也不例外。
      这个治疗中心安排在一个古老的戏台上,戏台上已经有两百多同样病情来至公社各个地方的冯术珍的病友。治疗中心对于这种病人,有一个同样的治疗方法:“营养疗法”。具体的是给病人吃一种叫“康乐丸”的药团。可喜的是这一切都是免费的,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嘛。康乐丸的配方就是油枯,麦面,加米糠。据说,这东西很是营养,可以治疗水肿病!当然说归说,经过治疗的病人一般都会从戏台上抬到官山上去安葬。能走下戏台的病人是凤毛麟角。他们肯定是程咬金下凡,福大命大嘛!我们的冯述珍不是程咬金下凡,经过半个月治疗也去了官山。一个为了给儿子营养,偷藏一把花生的可怜的女人就这样去了。听说死的时候,还呼喊着大头的名字!可能她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让大头吃到她藏在裤管里的那一把带土的花生!因为被人搜了去。
      正是:兵团作战气势宏,集体用膳腹空空,
      花生几颗育孩提,魂归离恨天九重。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