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安和桥 ...
-
安生活在一座碧水青石的小镇里,父亲是做油纸伞买卖的,母亲替人缝缝补补赚些小钱。
母亲幼时家中是做西装旗袍生意的,后来家道中落才嫁给了父亲这个手艺人。外公不满父亲日日做些女人家的玩意儿,外婆却偏爱这油纸木架的伞。
父亲的手艺极妙,这桃花纸上的画工也秀美非常,时而是花,时而是鸟,镇上的女孩存一年的钱只为买父亲做的伞。油纸伞贵,但是经用,十几年也不会坏。
安打小就被父亲送去老师傅那里学画艺,父亲觉得女儿家琴棋书画总要会一两样。
偶一日,父亲铺子里来了位学徒,叫桥。男孩长得精瘦,五官倒是生得好,眉目已长开,不少看伞的小姑娘都不自禁地瞟他。
父亲让桥先看几日,过了两三日,桥想上手,父亲让他去后山搬做伞的竹子,日日如此。
山里,安正看着小溪流水,翻动画笔,画布里一精瘦男孩扛着一人多高的竹跨过小溪。
又过几日,父亲做完了几面定好的油纸伞,擦了擦手,开始教桥号竹。这做油纸伞可不是容易的活儿,整八十六道工序,从号竹到上油,其中学问可多着,父亲足足学了三年才开起这伞铺子。
桥给父亲做好的伞上桐油时喜欢和安聊天,聊他和那些娃儿捉鱼摸虾的趣事,聊那青石墙下的蚁窝,聊鸟窝里的各色鸟儿,聊镇子那头新开的花店……安总是静静地听着。
安的母亲喜静,常年坐在藤椅上绣花补衣,母亲补的洞格外好看,有些姑娘就算衣服没破都爱来让母亲给她们绣朵杜鹃牡丹。
小镇向南,冬天来得晚,没雪,偶尔有些淅淅沥沥的小雨,洗得整个小镇干净如新,家家门口的青石板映得出人影。
今天腊八,父亲让桥休息一日,晚些时候,桥还是来了,给父亲母亲带了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桥和奶奶一起生活,奶奶总爱做些吃食分给四处邻里。
桥还带了一束白胖胖的棉花。
那是北方的棉花,观赏用的,今日刚送到花店,开花店的是位先生,听说是城里教书的,后来老伴过世了,便来了小镇生活,老伴生前说要是退休了,就去南方找个镇子,看看江南的美景,开个花店,用养老金置办些漂亮花儿,让那些年轻人送给心爱的姑娘。于是老先生到了小镇,把老伴没做的事给做了。
安将那束棉花插在卧室的瓷瓶里,架起画布,手指勾勾画画。
桥不小心从门缝里看到了安红润润的笑脸。
冬天很短,很快就过去了。
花店新来了许多花,老先生忙不过来,请着桥去帮忙。父亲也去了,想寻个好看的花儿送给母亲,算算日子,父亲与母亲也相识快二十年了。
清早,日头还没出来,桥就到了安的门前,把老先生送他的玫瑰插到安的门把上。
父亲教到了刨青削骨的工艺,桥的手上日日都会添些伤痕,每日傍晚,安都不厌其烦的为他包扎。
邻街王姨的女儿过了秋就要嫁人了,王姨找了母亲想制两件马褂旗袍给女儿做压箱嫁妆,母亲的手艺自不必说,可这嫁衣旗袍还是第一次做。
桥脑子好,学起来越来越快,父亲这伞骨的技艺已被他学了大半。不过他没学过画,以后做伞布还要找会画艺的老师傅来绘花。
小镇的夏天也不太热。
安下了学被桥拉去溪里戏水,和一众孩童一起凫水。女孩的身板初初长成,窈窕玲珑,弄得桥倒是不好意思了起来。
老先生不知从何处买了一批金银花,卖了些许给药房,又送了邻里,桥总帮老先生忙,也得了不少。
桥把金银花送给母亲,让母亲泡了解暑,又包了一小束放在安的门前,芳香四溢。
王姨女儿出嫁那天好不热闹,礼乐吹了一条又一条街,听说那姑爷家中殷实,难怪找母亲制衣时叫母亲只管用最好的料,不差钱。
席上,新娘和姑爷上来敬酒,鲜红的旗袍马褂上绣着精致的龙凤,还有团团小花,也不知是哪淘来的金饰玉簪,活脱脱是古时名门世家里的姑娘。
秋日的雏菊洁白素雅,安把门口那盆新菊放到窗前,看着楼下夜色里飞快跑走的男孩,嘴角微翘。
转眼又一年,桥的手艺学得也差不多了,父亲让他留下来,以后让他经营这个铺子。
过了年,安的母亲就要给安物色人家了。
因着父亲勤劳,家中年年有些余钱,安比镇子上其他孩子多上几年学,但到了这个年纪,也是该想着寻个人家嫁过去了。
晚上铺子关门时,父亲打趣似的问桥可否有心上人。
两年磨炼,男孩褪去了稚嫩,脸上棱角分明了起来,也壮实了些。
奶奶年纪大了,腿脚没以前那么利索了,桥不让奶奶再跟从前那般干许多活,桥能从父亲的铺子挣钱了,可以养着奶奶了。
这个冬天比往年冷些。
花店的老先生的儿子把他葬在了小镇上,花店也被盘了出去,成了间杂货店。
母亲的娘家那边有个远方表亲的孩子相貌不错,上过几年学,又跟着走南闯北了几年,积累了不少财富,母亲见了几面,觉得人品也好,同父亲商量后便定下了这门婚事,过了年,挑个吉日就可以成婚了。
年夜里,父亲叫桥带着奶奶来家里一起过,饭间随意提了嘴安和表亲儿子的婚事,让安做好准备。
桥扶奶奶回家的路上,奶奶似乎听见雨水滴答的声音,又怀疑自己听错了。
母亲夜里和安一同睡的,安怀里抱着厚厚一沓红布,精美漂亮,枕巾湿了半边。
外公外婆是十分喜欢安的,虽然瞧不上父亲,但是父亲教出来的安却是很不错的,知书懂礼,举止大方,颇有大家闺秀的样子。
春寒料峭,冻得安生了场大病,病好后瘦了一圈,脸色也苍白得紧,婚事便推后了。
母亲早在王姨女儿出嫁那年便为安做好了嫁衣,是仿着书上看到的霞帔,父亲也置办了一套金饰,花了不少积蓄。
三月初有个好日子,前三日表亲儿子带了好几大箱聘礼到了安的家。
安没哥哥,按小镇的风俗,要兄长背着新娘跨出家门,送到新郎车上。
安的父亲让桥送安。
礼乐响了一条又一条街,安趴在桥的背上,看着父亲和母亲,哭湿了桥的衣襟。
表亲的儿子是做长途买卖的,住在城里,安也跟着在城里住下了。
又是一年冬天。
桥已经把手艺学了十成十了。
这一年,桥陪着奶奶去乡下老房子祭拜父母的墓,也让奶奶和老姐妹们叙叙旧。
安和姑爷初一回来拜了年,问起父亲桥的事,才知道桥学完手艺了,明年便出去找个事做,说到底油纸伞的买卖挣得还是少了些。
春头桥就坐上了外出的火车,到了一座陌生的城。
桥工作的地方是个花市,没两年就自己单干了起来。
花市开门时,桥偶尔会恍惚地看着对面买菜的妇人,拎着竹篮的动作都十分优雅。
桥的奶奶没能熬过那个冬天,葬在了老房子后面,和桥的父母葬在一起。
又过了两年,妇人出门时会推一辆婴儿车,车里的孩子白皙漂亮,在妇人买花时会朝着老板笑。桥总是躲着她,又偷偷瞧她,瞧她漂亮的孩子,瞧她手里那把鲜红漂亮的油纸伞,那是他送给她的。
赚的钱多了,桥又回到了小镇,盘了那间杂货店,改成以前花店的样子,不过里间墙上挂着四把油纸伞,比寻常的油纸伞小许多。
镇子慢慢变大了,原来的灰瓦青石老房子被拆了,花店也多了起来,桥也老了。
安的父亲走了,后来母亲也走了。
安的孩子长大了。
镇上的姑娘听说那位老人家的花店里有漂亮的油纸伞,去他那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有些听说老人会油纸伞的手艺直接花重金请老人做一把,老人拒绝了。
安也老了,回到了小镇上,原来的老房子挺偏,就没被拆掉。
安晚上散步时走到了桥的店,她已经认不出桥了。
桥也见到了她,认出了那把红色的油纸伞。
安走进店里,想买一束花回去装饰一下老房子。
一位妇人走进店里,看见安手里的油纸伞,惊讶地看着老人。
妇人带安去花店里间,感叹安的油纸伞和墙上的油纸伞一样美丽。
安想起出嫁那日的前一天晚上,桥带着那把红色的油纸伞敲响了安的门,那一整晚,安脑海里全是伞上的少女,像极了她。
墙上的油纸伞伞面是布,而不是父亲嘱咐的上好的桃花纸,伞面上画的也不是良辰美景和花前月下,是普普通通的棉花、玫瑰、金银花和雏菊。
花店关门了,桥搬进了安的老房子,招了个学徒,开起了油纸伞铺子。
学徒在安家里吃完晚饭就去找他心爱的姑娘去了。
安和桥说起了那天的凤冠霞帔和背着她的穿红色马褂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