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重逢5 ...
-
接下来的几天,林安安全身心投入到数据验证的工作中。她几乎把办公室当成了家,每天清晨第一个到,深夜最后一个离开,连周末也全都泡在实验室里。
工位上堆满了专业书籍和打印的数据图表,咖啡杯和外卖盒成了她的标配。她的专注和拼劲,让周围同事都刮目相看。即便是一直对她心存成见的王工,虽然嘴上不说,但也不得不承认她的工作态度无可挑剔。
验证过程远比她预想的更为艰难。第一轮测试的结果并不理想,误差率比预期高了整整15%。
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压在林安安心头。她没有气馁,而是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对着满墙的数据图表,仔细分析每一个数据点,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
“是参数调优出了问题。”深夜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她自言自语,眼睛布满血丝,死死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还有数据预处理的步骤,可能还需要更精细的调整。”
李姐下班时路过她工位,看她还在埋头苦干,忍不住劝道:“安安,这么晚了,回去休息吧。别还没做完项目,自己先累倒了。”
“没事李姐,我再跑完这组参数就走。”林安安头也不抬,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
李姐叹了口气,知道劝不动这个倔姑娘,只好给她泡了杯热咖啡,轻手轻脚地放在桌上。
第二轮验证的结果有了明显提升,误差率降到了8%,但距离她心中的目标5%以内,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连续几天高强度的工作,林安安开始有些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方法本身就有缺陷?是不是王工说得对,自己太年轻、太理想化?
就在她最困惑、最沮丧的时候,一封邮件静静地出现在收件箱里。发件人是顾程。邮件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有一个附件和一句话:
“看到这篇论文,想到你可能会遇到类似问题。也许对你有帮助。”
林安安心里一震,立刻打开附件。那是一篇刚刚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论文,内容正是她目前遇到的技术难点。她如获至宝,连夜研读。论文中提出的一种新算法,让她灵光一现。她马上结合自己的模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第三轮验证终于成功了。
当屏幕上跳出最终结果——误差率2.8%时,林安安在空荡的办公室里忍不住小声欢呼,眼泪差点落下来。
这一刻,所有的委屈、质疑和压力都烟消云散,化作纯粹的喜悦和巨大的成就感。
她靠在椅背上,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串令人振奋的数字,脑海里浮现出这些年的求学经历。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毕业,到MIT交换生的那一年,波士顿的实验室、查尔斯河畔的夜晚、与世界各地学者的争论与合作……那些日夜奋战、那些思考与坚持,都在此刻得到了回报。
她记得MIT导师曾对她说:“安安,你有很敏锐的数据洞察力和严谨的科学思维,这在生物医药领域非常难得。”
那时她只当是鼓励。直到今天,她才真正明白,这种能力是她最宝贵的资本。能让质疑闭嘴的,从来不是解释,而是实力。
林安安深吸一口气,马上开始整理验证报告和PPT,准备第二天的项目汇报。每一个数据图表、每一个技术细节,她都力求完美,绝不留给别人挑刺的机会。
此刻的她,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个曾在波士顿查尔斯河畔迷茫过的女孩,如今已经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
而明天的汇报会,就是她用实力回应一切质疑的舞台。
林安安关掉电脑,收拾好桌面上的资料。办公室已经安静下来,大部分同事都下班了,只有几盏台灯还在黑暗中发出温暖的光。
她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心里默默演练明天的汇报流程。每一个技术要点、每一组数据对比,甚至每一个可能被问到的刁钻问题,她都要胸有成竹。
想到王工,林安安嘴角扬起一丝淡笑。她明白,有些人不会因为你的好意而改变态度,只有当你用实力让他们无话可说时,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在科学的世界里,数据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