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崇祯元年十二月十七日
坤仪公主朱徽娓的周岁宴办得很简朴,后宫里只是邀请了田贵妃和袁贵妃,还有天启帝的遗孀、崇祯帝的皇嫂懿安张皇后一起一家人简单的吃了个饭,便罢了。
皇宫内第一个孩子周岁宴照理来说应该办得隆重些才对,不大办的原因不仅因为崇祯和周皇后都崇尚节俭,还因为崇祯元年这一年发生的糟心事太多,导致周皇后都没心思好好准备周岁宴。
黑云压城城欲摧,宫内众人都能嗅到山雨欲来的不详气息。
崇祯刚接手大明这个摇摇欲坠的烂摊子一年,就因为朝廷没钱发饷闹出了三起兵变。
蓟镇兵变,宁远兵变,固原兵变。
陕西也因为之前连年天灾和税负过重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
宫内众人得到的消息虽然没有前朝的众位大臣知道的清楚详细,但也隐约听到了风声。
隐隐的担忧之下,皇长女的生日宴,众人过得并不尽兴。
满一岁的朱徽娓其实已经可以很清楚的听明白众人在她附近交谈的大部分内容了,最近宫人们窃窃私语的讨论声她也听到了,有些人仗着小孩听不懂她们在说什么,在西殿里交谈得都很肆无忌惮。
可惜朱徽娓不是普通小孩,她能听明白众人在说的内容。小孩的壳子真是探听消息最好的伪装啊,朱徽娓感叹着,可惜能利用这个伪装的好时机也只有这几年了。
等她长大后,能仗着小孩子的外表肆无忌惮问问题的福利也应该会消失。
最近几天宫内氛围都不好,朱徽娓虽然心内早已有了准备,却也不好受,特别是前几天听到宫女们之前在家里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朱徽娓心情就像压着什么事一样,轻松不起来了。
能被送到皇宫这种虎狼之地,想也知道宫女们之前的家庭是不是太富裕的。
而且当皇宫放出招新的消息后,入宫的位置还是要靠抢的。宫女们还算好的,选不上大不了原样回去。
但是内监就惨了,在入宫前年轻男性要花一笔银子找人把自己阉割了,阉割好后再让人挑选入宫。如果没被选上,银子白打水漂不说,身体还残缺了。
但这种能包吃住还有月银拿的生活,在老百姓眼里看来算是好的了,只有京城附近的老百姓才能享受到这种工作,其他地方的人在时效性方面都抢不过北京城本地人的。
更不用说入宫的好处不仅于此,入宫后如果能被主子们看中,成为贵人们近身伺候的信任之人,或者能成为秉笔太监这种有品级的官,一家子以后就飞黄腾达,可以不愁吃穿了。
虽然被卖入宫后,宫人的人身自由要受到限制,也有做错事被杖杀的风险,命都被贵人们捏在手心里,但是苛刻的主子毕竟是少数。
听到宫女们都在讨论在家乡的苦和宫内生活的好,朱徽娓只能叹气。
像她这种经历过现代社会生活的,自然是十分同情这些在她宫里干活的小姑娘的。
看起来都是十几岁的年纪,在现代社会的话,应该是读初中、高中的年纪。她们应该在课堂里学知识,而不是学者如何伺候人。
但是听她们讲,她们的日子已经算被众人艳羡的了,能伺候皇长女的人自然是被周皇后千挑万选的,她们能在坤宁宫干活也是被宫内众人羡慕的。
每季发的衣裳算是宫内最好的,更不用说吃食,虽然帝后过得简朴,但是比起家乡人吃的那是好多了,帝后虽然已经因为陕西灾情和每年军费赤字开始削减宫内开支了。但每餐还是有十几道菜,有些都没动过一筷子,摆桌上用完餐后就原封不动的赏赐给他们这些近身伺候的宫人。
而且自从皇长女身体开始好了之后,帝后还时不时有赏赐下来,吩咐她们要更加尽心照顾。
但与满足了自身生活就满足开心的宫人们不同,朱徽娓自从知道自己穿到崇祯年间后就有些焦虑。
因为她从史料里有看过这个年代的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生在王朝末年的公主是不幸的,但她至少还能享受个十几年人生。在北京被攻陷之前,她还能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跟着她的这些宫女们生活大概也能过度不错。
但生在明朝末年的这些百姓,在她看不到的地方,确实生活着这么一群人。
他们可能连糖都没尝过一口,饱饭都没吃过一顿,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就要被历史的洪流碾碎成齑粉。
金军入关后毫不客气的烧杀抢掠,崇祯末年农民起义的烽烟四起,天灾开始降临这块本该给与馈赠的土地,国家财政赤字无力赈灾,明末百姓的苦难一个接一个的来,好像看不到尽头一样。
他们不仅要承受国家被外敌入侵的苦,还要承受因天灾粮食绝收的苦。不仅要承受朝廷分派下来的辽饷,还要忍受恶吏的过度盘剥。
明末的老百姓要活下来简直千难万难。
朱徽娓记得自己之前看过一句话印象深刻‘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古代政权交替的时候普通百姓的人命如草芥,一场战斗下来就要收割很多人的性命。
古代战争双方对战的时候想要胜出,将军们的战功很多时候就是靠人命堆叠起来的。
而且明末的政权更迭不是一两场战争就能分出胜负的,比如崇祯虽然只在位十七年,但是崇祯之前金兵就占下辽东大半土地了,期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许多次战争,宛如钝刀子割肉般,一点点蚕食双方的壮年劳动力。
就如同古代最残忍的刑罚不是砍头,而是凌迟一样。
而且这种争斗不是说停就能停的,双方都受着生存的威胁,才能扛住每年损员的压力,一直孜孜不倦开战。
明中期小冰河期开始,北方严寒年年都要冻死人,金兵为了更好的生活,就南下劫掠。明朝为了不被占领更多土地,当然要反击抵挡,两边人员互有损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明朝或许能抵挡住一时,但是只要后金军眼馋南方温暖的气候,丰饶的土地。眼馋明朝贵族们过的纸醉金迷的好生活,就算能打退侵略一两次,但后金军有了实力后就会想要再来抢占。
明末不仅要抵抗外敌,自己国内也有几支起义军冒了出来。战争的火烧掉大半个大明,百姓们跟着遭殃。
他们好的生活享受不到,重担倒是压在他们身上了。只靠老天爷赏饭吃的农业国家抗风险能力是很低的。
只要哪一年老天爷开始不给饭吃了,那就要成批成批的饿死人。明朝末期天灾加上战乱,苦的还是老百姓。
他们知道金兵入关后辽东战事的艰难,对逐渐沉重的辽饷默默承受。做不了其他的只能努力种田,汗砸在田里碎成八瓣也只能咬牙坚持。他们勤劳艰苦,在其他朝代都能活的很好,只是运气不太好,生在了这个朝代而已。
朱徽娓在心里面一遍遍过着明朝末年的史料。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1]
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2]
崇祯七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书吕维祺上书朝廷:“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似闻鬼哭。欲使穷民之不化为盗,不可得也”。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河南于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其饥民多从“闯王”李自成。崇祯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崇祯十四年,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保定巡抚徐标被召入京时说:“臣自江推来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亦仅余四壁城隍,物力已尽,蹂/躏无余,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未遇一耕者,成何世界!”
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崇祯十四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
崇祯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十室九空。
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3]
朱徽娓回想着这些历史,心里叹了口气。
之前看史料的时候,眼睛一扫,几分钟时间便可以把这崇祯这十七年的历史一掠而过。
顶多看到描述尽实的惨景在心里嗟叹惋惜,对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的生活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再顺便感慨下现代机械化科技化农业生产的好。
可是现在实实在在的‘十室九空’在几年后就要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了,没有人心里面会不被触动。
之前只是印在书籍上的一串串数字,饥荒饿死多少人,与金兵打仗死掉多少人,和起义军打仗互有损伤多少人。
在之前看书的时候,无波无澜就能扫过的数字,在当前的环境下却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血有肉,有不同的经历,有邻居好友,有放在心里的家人。
“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
“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村无吠犬,尚敲催征之门,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
想到这些场景过几年就会发生,朱徽娓的心里急得跟油煎一样。要让她闭耳塞听什么都不做,只等着这些事情发生到无可挽回的地步那是不可能的。
她下定了决心要利用公主这个特权身份多多做些事,她有自知之明,腐朽的明朝是不可能靠她一个人想努力就能救的回来的。看她那个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劳模老爹,最终却在煤山自缢的结局就知道。
但她还是想尽可能的多救一些无辜的明朝百姓。
至少让他们天冷了有衣服穿,饿了的时候米缸里还有粮食可以吃。她不是神仙,事情虽然可能不会按她的想法发展,但她还是想着能救几个是几个。
当然,做事前要有计划。
尽可能低调的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了才是最理想的,她可不想表现得太超出常理,被人当做妖怪抓起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坤仪公主必须直面的现实却是,以她现在一岁周龄来说,现今能做的事情有限。
她现在走路尚且不稳,离开西殿都要经过周皇后的允许。
就算想表达什么,为了不太超出‘神童’的范围,说的东西也要符合小孩这个身份。
她现在还不能写字,记录下脑子里想实施的事情是妄想了,虽然她有时候有了灵光一现的想法后,真的很想写下来防止以后忘记。
而且她现在年纪实在太小了,就算向父母提出想要开始读书习字的要求,也应该不会被同意。
另一方面,即使她可以开始说话,开始写字,能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了,她能做的事情也有限。
因为她的大体想法还是尽可能低调不引人注目,在她尚且弱小时,最好能谨小慎微的不做出太超出这个时代的人能理解的举动。
她可以表现得聪慧,三岁可读千字文、背百家姓之类的,却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她只能一步步来,在不引起别人怀疑的情况下,尽可能低调的完成自己的筹谋。
所以近几年是别想靠左右崇祯皇帝的思想改变什么了,她或许是崇祯最宠爱的女儿,却不是他最宠信的臣子。
崇祯皇帝本身的性格就是一个分外固执的人,相信自己的判断多过相信他人。
原来的历史线上,在最后李自成攻破京城后,多位朝臣和周皇后都劝崇祯迁都南京,但他怎么都不肯,最后吊死煤山。
虽然朱徽娓不赞同崇祯的做法,她还是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但崇祯皇帝这也算是直到最后都在践行明朝皇帝的坚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了。
现在除了担心明朝百姓的生活,朱徽娓心里还挂心着一个人的生死,那就是袁崇焕。
因为按照历史的轨迹,他还有两年就要被凌迟处死了,时间紧迫。
袁崇焕虽然身上毛病一堆,但他是辽东抵抗金军的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是放任不管,任由金朝使反间计让崇祯皇帝杀了他的话,朱徽娓心里又很不甘心。
毕竟明末能做事的人才杀一个少一个啊,即使他是缺点和优点一样多的人。
[1]引用自《汉南续郡志》
[2]引用自《备陈大饥疏》
[3]摘自百度百科‘崇祯’
我发现平台审核时间还蛮长的,存稿箱的时间就设置得提前了几个小时发出,晚上八点前应该可以看到。
求收藏~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第 4 章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