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1(上) ...

  •   1
      “嘭嘭——嘭!”
      “平四。在家吗?”
      一阵激烈地敲门声伴随着一声浊重的吆喝声在阳城靠近郊区的一片新旧楼林立的院落里响起。
      这里在早十几年前还是阳城的城郊。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作为中国西部有名的科技工业城市的阳城,为了能够跟上发展的需要,政府不得不征集越来越多的土地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而随着城市建设对土地的不断需求,城市周边的农村不断地被吞并,这里也就逐渐地被圈进了阳城城区地图的版块里。而这里土生土长的居民也成为了较早一批享受到改革开放好处的内地农民。他们都在失去土地的同时,成为了吃着政府的补贴收着房屋租金的财主。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初叶,阳城已经被建成了中国西部小有名气的科技文化名城。市政府的历届领导班子在抓发展建设的同时,又都着重从人的角度考虑重力抓环境建设。到了今年,阳城已连续三年被国家评为了“最适合人居住环境城市”。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都从各个方向各个地方涌进了这个美丽而又生机盎然的城市。其中有带着大笔资金来这里投资的金主,他们多数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先富起来的沿海城市的企业家和少部分国外来华投资的外商;还有政府部门用高价礼聘到来的核心技术人才;以及大部分因为看好西部发展或是因为在沿海城市或其它大城市没找到理想位置的大学生、各种技能学校毕业的技术工种人员;但涌进这个城市最多的,还是那些被各家新闻媒体和政府高官称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们。
      这些从农村来的农民工们,大多数从事的都是贩夫走卒的工作。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最底层。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住房补贴,也享受不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金;他们没有资格购买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也分不到政府发放给农民的任何补助。在这个社会,没有人关心他们的生老病死——除了他们的父母亲人和朋友,也没有人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他们是游走在城市与农村的边沿的一个特殊群体。但他们又是历来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没有了他们,城市也将不再城市。
      这些来到城市的农民工们,他们首选的居住环境都是靠近城郊的居民点。因为只有在这里,房屋的租金才不会太过昂贵;也只有在这里,派出所对城市流动人口的清查才不会太过严厉。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农民工们有什么肮脏而龌龊的隐秘需要掩藏,而是因为派出所对城市流动人口都要收取一笔管理费。虽然这笔管理费就只有几十元钱,但对本来就收入不高又不稳定的农民工们来说,出来打工本就为能够多落几个现钱在手里,在平日里的生活和一切开销上都是能省就省。所以天性就爱在心里打小九九的他们也就要想方设法地逃避这不多的几个管理费了。其实,如果派出所只是对他们进行管理而不收取费用,他们还是很愿意让派出所的人把自己的资料管理起来的。毕竟响应国家的政策,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历来都是农民的传统美德。当然,这其实也是很片面的原因。更多的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这里为居住地还是因为房屋租金的廉价,逃避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费只是一个附带的结果而已。
      而在我们故事开头说到的这个院落里,除了几家房东,其余的住户就都是从周边县城的农村来到阳城打工的农民工们。这个不大不小的院落是由四五栋建成年代不一的砖砌楼房构成的。这里面建成年代最早的是一栋有着八十年代末期建筑风格的铅灰色三层老式筒子楼,它是这个院落里的小矮人,里面住的都是真正的贫民;建成年代最晚的是一栋正面被马赛克瓷砖铺满的七层洋楼,鹤立鸡群地傲视着它周围的老人们,里面住的也都是一些比较讲究或经济比较宽余的打工仔。这个不算太大的院落里住了差不多有二十来户人家。有在工地上做小工的,有贩卖菜蔬水果的,有在旅馆做清洁工的,有专门捡废品卖的,有在商店、超市做营业员的,有承揽装修、建筑的小包工头,有挣俩辛苦钱的拉三轮车的……
      这个院落里一共住了三个拉三轮车的。两个是拉客三轮的,一个是拉货三轮的。他们都是来自一个地方的老乡,平常有什么事也都会互相关照。
      现在在平四的门口敲门的有着浓重鼻音的男子就是与平四一同拉客三轮的俊伟。他与平四是小学同学,比平四早两年到阳城拉三轮。平四当初到阳城来拉三轮还是得了他的帮助。
      在俊伟的旁边站着一个俊秀的十五六岁的少年,他是平四的亲侄儿,叫陈宬。
      还不到十点,俊伟骑着三轮车在汽车客运站外面兜揽生意时,突然看见了在出站口张望的陈宬。想着小伙子是第一次到阳城来,俊伟便主动拉着陈宬回到了住处。
      “俊伟叔,我叔是不是不在屋里?”见屋里半天没有动静,陈宬担心地问。
      “不会。早上我出门的时候还看见你叔骑着三轮才回来呢。他现在一定是在补瞌睡。”
      阳城的三轮车从很早就分成单号双号进行管制。车牌号是单号的就只能在奇数日里开工,车牌号是双号的就只能在偶数日里开工。为了能够多一点收入,三轮车夫们都会在每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工作日的凌晨四五点钟出门去兜揽生意,然后又在早晨八点交警上班之前回到家里。平四的车子是单号,今天应该是他停着车子在家歇息的日子。早晨出了早班后回到家里简单地吃了两个馒头就上床开始补睡眠。
      “嘭嘭——嘭”
      俊伟又加重了力道敲了两下门。
      “谁?”门里传来了一道浑厚的男中音。
      “我。俊伟。”
      门里很快地传来了一阵脚步声,门开了。
      站在门里的是一个不到二十六七岁的年轻男子,俊秀的五官加上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形成的麦色肌肤,站在面前会给人一种炫惑的感觉。
      “陈宬?你怎么来了?试考完了吗?”平四一边关心地问侄儿,一边对准备离开的俊伟说,“俊伟,进来坐会儿。”
      “不了。我今天才刚开了个张。”
      平四等侄儿进屋歇了一会儿后,在身上加了一件外套就带着陈宬去附近的农贸市场买了一大堆生食熟食回家。这是侄儿第一次来,平四打算要好好地招待招待他。
      吃过午饭,平四又打算带着陈宬去逛一逛阳城。
      到了临出门时,陈宬却磨磨蹭蹭地不想往外走。
      “你这是怎么了?大小伙子的磨蹭个啥!”平四不高兴地问。
      “叔,我……我想跟您说个事。”陈宬迟疑地说。
      “啥事?你说。”平四重新坐了下来。
      “我想在城里找个事……”
      “找事也不是不可以。”平四沉吟了一下说:“现在有很多城里的学生也会在假期去打工体验生活。不过,你要体验生活在家多帮你爷爷干点农活就可以了。现在马上就要到春节了,你就不要东想西想的。”
      “不是,我是说我……我不想读书了……”陈宬艰难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理由?”平四强忍住胸中升腾起的怒气问。
      “书读得再多也没有多大用处…”
      “你说什么?!”一向疼爱侄儿的平四气得狠狠地扇了陈宬一耳光,并第一次严厉地训了侄儿一顿。
      “你小子能耐了!读书没用……你竟然说书读多了没用!我告诉你,小子!当年你爸和我想读书却因为家里穷而读不成书,所以你爸只好去挖煤而我到现在都还在靠下苦力挣两钱……你看你爸现在活得是个什么样(说到这里,平四的心里又翻涌起了一种被压抑了很久的痛),你叔叔我活得又是个什么样——这就是我们没有读到书,没有文凭。你娃现在有机会读书——虽然说我们是过得比别人困难,但还不至于送不起你读书吧——你若是不好好把握,将来有你后悔的。你们老师不是说你很有考大学的希望吗?你要好好读,只要你能给我考上大学,就是对家里最大的帮助了。至于将来读大学的费用——那不是你需要担心的——我这些年在外面打工也多少攒了点钱,只要节俭点,要供你上完大学也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至于家里,你就更不用担心。现在国家对农民的政策也宽松了,负担也不是太重,地里收的粮食只要够我们一家的生活也就可以了。而田地里的活路就更不是该你担心的。这么些年到了农忙我不是都回去的吗?至于剩下的零碎活你爷爷他们也能做。所以你就安心地读你的书,再也不许说什么辍学的话。”
      训完侄儿后,平四也就没了心情带侄儿去逛阳城了。等到叔侄俩都平静下来后,平四就骑上三轮车送侄儿去车站搭回去的客车。
      因为是星期天,多数时候警察都会在这一天偷懒的——平四就是抱着这样的侥幸心理出的门。但是,出门还不到十分钟,平四就被警察给叫住了。
      “喂,三轮车……说你呢!79号,把车停到边上来!”一道威严的呵斥声在平四的耳中炸响。
      平四全名叫陈安平,因为在家排行第四。熟悉的人都叫他平四。朋友都亲密地叫他安平,同行的和陌生的人都叫他79号。
      听见呵斥声,平四赶忙把车骑到路边停了下来。
      “你是干什么的?你不知道你的车今天不能上路吗?”一个二十几岁,肚子微突的警察走了过来。
      “对不起对不起……知道知道……”平四经过几年的三轮车夫生涯,早已懂得在权利面前得谦卑,否则吃亏的就是自己。
      “知道还上路?”看见平四态度还算好,年轻的警察缓和了一下口气。
      “我这不是送我侄儿去搭车吗?他第一次来城里,找不到路……”平四继续谦卑地解释着。
      “找不到路不会搭车送吗?罚款十元。”警察一边不客气地批评着,一边撕下了一张罚款单。
      “不是想节约几块钱吗……警察同志,我马上改正错误,罚款能不能就免了?”
      “不行!这还是看你老实才只罚你十元钱。要不,就把你的车子拉走等你拿钱来取。到那时就不只是是十元钱了事的了。”
      “那您看就缴五元行吗?”
      “你还讨价还价?我还说你老实呢!要不就十五元?”年轻警察不耐烦地说。
      平四再也不敢多说,乖乖地掏出钱缴了罚款,正准备骑上车子把侄儿送到附近的公车站,年轻警察又在后面呵斥了。
      “你还说不听了啥!才缴了罚款又犯错。”
      “我只送他去附近的公车站……”
      “只送到公车站也不行。你把车子停到车辆寄放处再去送他。”
      无可奈何,平四只好把三轮车寄放到停车点后再坐公交车把侄儿送到车站。直到看着陈宬坐上了回家的客车才离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