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很多亲问起这几段文言文的目的,冰雪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其实这是冰雪在很无聊的一段时间瞎写着玩儿的,有点仿先秦也有点学明清,自个儿也不知道像什么,觉得用在这里还不错,所以就贴在这儿了。好像倒装句有点多,看着可能也有点乱,要是没耐性其实跳过去也不大影响阅读。
因为冰雪个人是法家迷,很崇拜韩非子,正巧那段时间翻《战国策》看到那篇著名的冯谖客孟常君,对很多人把孟常君当成仁主之类的东东宣扬赞颂觉得很不爽,所以就写了这篇东西,权当发泄。
其实冰雪一直觉得孟常君是个不但笨而且品质也不好的家伙。就拿他打算去秦国做相来说吧!大多数人都会挑几个质量高点的门客跟着的吧!他带一大堆鸡鸣狗盗的人去干什么?丢人吗?还是他身边就只有这种人?而那个秦昭王的宠妃既然能当上宠妃就不可能为了件衣服就把他们放了吧!她有那么蠢吗?要是昭王秋后算帐怎么办?她就不怕鸡飞蛋打?所以冰雪一直觉得孟常君之所以能从秦国逃出去是昭王有意放他们走。孟常君是齐王的堂侄也就是齐国公子,在齐国有声望有地位,而且这么长时间的招揽门客,也有一定的民心。秦齐是当时最强的国家,秦王把他放回去齐君必然会觉得孟常君随时有可能威胁他的地位,自然会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制衡孟常君上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增强国力和扩充领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便宜的当然是秦王!
而后关于冯谖敲剑的故事,孟常君不知道冯谖之才在先,而后竟是因为他击剑所以才一再提高他的待遇而不是因为清楚他的本事。冰雪觉得这里很离谱,孟常君门下有三千门客,要是人人都学这招那他日子还过不过了?当主子的最基本的就是赏罚分明,就算他是暗地里清楚了冯谖的能力也得等他做出点成绩来再升方能让人信服。赏罚不明不是擎等乱套吗?
再有就是他不会做臣子!公子的身份和国君只差一步,他应该比谁都清楚国君对他的忌惮。可他非但不知道收敛实力还公开收买人心,不是找死吗?民心这种东西只能皇上有,倘若他手上没有足够的推翻齐君的筹码,他要这人心干什么?越权势滔天的人越应该知道收敛实力,除非你有一击即中的把握否则不要轻易露才。在羽翼未封之前就被当权者忌惮,会死得很快!古今这点做得最好的便是霍去病!
而且更离谱的是孟常君在齐愍王去世之后居然被新君几句话就夺了权,哪有这么当权臣的?明知道自己功高震主居然不在手里捏点把柄,让人几句话就给撵了,这么笨的权臣也算出奇了!
而冯谖的所谓狡兔三窟之计更是只成全孟常君一个人而让齐国陷入弱势的政策。假如孟常君去做秦相,以他对齐君的怨恨定会将齐国所有民事人情上报秦君,而且驱逐大臣也会让齐君落下一个忌才的名声,吃亏的自然是齐国。而齐王招孟常君回去做相,那么齐国又会恢复君臣抗衡的局面而无力强国,吃亏的仍然是齐国。孟常君做为齐国的公子,居然为了一己之私陷国家于危难,实属卖国求荣!
因为历史上除了王安石,很多人都会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赞颂和效仿孟常,这种混蛋的行为传来传去竟成了千古佳话引得很多所谓豪杰争先效仿,冰雪个人一直觉得很离谱。而历史上的八爷在朝中广招贤士,素有孟常君之名。与之相对,四爷始终秉承君子不党的圣贤遗训,在朝中没有朋友,兄弟中除了十三根本就没有伙伴!而在他后来的政绩中,他始终坚持做实干家,从不吝惜名声也不求赞誉。寒凝这篇乱七八糟的文章在他必须痛苦地经历孤独的时候让他看到赞同。雍正的孤家寡人整整做了一世,他不指望理解但求把江山治理得平安,可是再坚强的人也有脆弱的时候,也有需要有人拍拍他的肩膀说他做得对的时候。寒凝的一篇事先完全不知道他会看到的文章让他看到了希望,至少在这个孤独王者的道路上他并不完全是一个人的。如果说十三和十四他们所欣赏的是寒凝的善良和义气,那么他所赞同的就是连寒凝自己都极力掩藏的内在。所以他可能不会像十四那样轻易释怀地去把寒凝当成朋友和亲人,因为对他来说寒凝很可能被当成了他的救命稻草。而当寒凝要嫁给他最痛恨的九爷的时候,他理所当然会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这种感觉也就是冰雪前面楔子里最初的伏笔!
好了,交待完了!但愿大家看得愉快,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