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辽•宋•金时代
辽承唐制,即道--州(府)--县三级。康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为辽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称于此,统二州七县:弘州(河北阳原县)、德州(内蒙丰镇西北岱海边),大同县、云中具、天成县(今天镇)、长青县(今阳高县东南)、奉义县(今大同市东北)、怀仁县(今怀仁东,大同南30公里)、怀安县(今河北怀安镇东南)西京大同广袤20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设留守衙。北门东为大同府衙,西为大同驿。重熙十七年(1048年)分云中置大同县。(隋开皇年间为防御突厥进攻,在大同川即今内蒙乌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内徙,大同遂侨置于此)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宋代淳化五年(994年),改道为路,因宋、辽对峙,大同在辽的统治区域,故宋宣和五年(1123年)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统云中及武(神池县)、应(应县)、朔(朔州)、蔚(蔚县)、奉 (新保安)、归化(呼和浩特市东)、儒(永宁县)、妫(延庆县)等八州,与云中合称山后九州。结果预置未成事实,故来的"云中府路"形同虚设。 金承辽制,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西京路辖二府(大同、德州)、七节镇、八刺郡、三十九县、九镇。天德二年(1150年)改原置的兵马都部署司为西京路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司及中部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辖大同、云中、宣宁(大同西北40公里长城下,新荣区拒墙堡西南)、怀安、天成、白登(阳高县南12公里)、怀仁七县,奉义(大同市东北)、窟龙城(岱海附近)、安七疃(怀仁安宿疃)三镇。其城门南曰奉天,东曰宣仁,西曰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