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完结后记 ...

  •   我从06年开始打354游戏,喜欢上甘凌以后就有写这篇文章的冲动,那个时候脑子里经常闪过一些文字,是从小甘的视角看小凌的。那个时候真的是一篇很道地的耽美文啊(笑),小凌还很妖媚(死)。不过因为小甘的性格无力把握于是我没写。

      等到这些积累了半年的文字呼之欲出,变成一幅幅画面的时候,我动笔了。老实说一开始我就觉得很难写——因为甘凌的文,以甘宁作第一人称的很少见,没有任何参考,加上史实的问题——这个后面再说。

      首先想说的是我最终写出的这两个人,甘宁和凌统。

      写甘宁作第一人称……写文的时候就跟别人调侃说我真是自讨苦吃(笑),为了文章我去一遍遍读他的史料,然后越来越震撼于他的那种人格魅力之下。甘兴霸是一阵狂风,豪迈地来,豪迈地呼啸,豪迈地去,停步时便终结,他永远是前进的,不会胆怯,不会后退。原本只是担任叙述故事的角色的他,渐渐地开始立体和丰满起来,然后给了我很多样的情绪冲动。我羡慕着他有那样的胸襟和怀抱,很想看看,真正的甘兴霸眼里,会是怎样一片悠悠天地?

      我无数次地想象如果是他到了我安排的那种境界里,他会如何,用力地想,以至于想得都头疼了(笑),依旧觉得我这支笔无法复活这个无论是武力,还是内心都绝对强悍的,江风一样豪迈的男人——他的身上有如今我们已经缺失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弥足珍贵。

      于是本来是想写BL向的……写到最后我发现我写不了了(笑),我只想把这两个人的故事给平淡地说完(笑)。于是有了那个拥抱场景,当时很想把哪个场景画下来,可是我无法画出一个“纯粹的拥抱”(笑)。我觉得那个时候我是安排小甘在伤心的(笑)。

      写这个文其实很讨巧,历史和演义已经把他们的事迹交给了我,我只要重新编排,然后适当地自己加上情节就可以。读到甘宁的文字,演义里通常只寥寥数笔,但是那种无法直视的气魄,让我经常感到自卑——应该说我只用我手中的一支笔去追逐他的脚步,但他站在我追逐不到的高处,做着我们不敢做的事情,大笑,大喊,来去自由如风。

      我曾经无数次地阅读演义里描述的甘宁之死(其实正史的话应该是病死的),只是几行字翻来覆去地读,然后总是读着读着就有想哭的冲动,我想自私一点,至少能让他带着满足战死沙场——比那样的死,或者比病死,也许会让他死得没有遗憾。这也是我对他的一份偏爱作祟——所以说魏蜀的同胞们……不好意思了……(擦汗)。

      写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甘宁这个人物,或者说这个形象的鼓舞,追逐着他的脚步,也许我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和那个一味之知道逃避的,不敢面对的我挥手告别。

      再之后就是凌统——其实原来就是冲着对354的小凌的偏爱才想写这个文的嘛(笑)。354开始小凌就给我一个印象——内敛,啊啊也许大家觉得很奇怪吧(笑),虽然354的时候他一向是……嬉皮笑脸(?)的……可是只有听到自述的时候才能体察到,玩世不恭和飘然的表象下,他也会悲伤,也会迷茫和泄气,但是完全不表露,一切埋藏在心底。

      我很喜欢内敛不张扬的情感,所以我很喜欢凌统这个角色。与此相比历史上的凌统似乎要外化多了,但是内敛的感觉依旧是有地(笑)。嘛,这是我的个人感觉。

      甘宁的形象出现以后,我一度有这个担忧,担忧因为甘宁的光芒过盛,而历史上的凌统确实是没有特别大的作为,我很害怕到最后写出个花瓶(笑)。写这篇文的时候我其实删掉了80%的文字,就像拍片一样,拍下很多很多镜头,然后把不需要的剧情全部删除,剩下的重新安排剪接。原文阶段,凌统的性格很外化,感情表达很直接的文字,到最后几乎一点不留地给我全部删光了(笑)。唯一让他爆发了一次是剑舞,大概是唯一的爆发,我自己写到那个痛哭的场景我都想号啕大哭,那种无可自拔的矛盾的悲伤。

      说到凌统我要提到演义里对逍遥津那一段的描写,那个也是翻来覆去地看的:

      “孙权在第二队,听得前军得胜,催兵行至逍遥津北,忽闻连珠炮响,左边张辽一军杀来,右边李典一军杀来。孙权大惊,急令人唤吕蒙、甘宁回救时,张辽兵已到。凌统手下,止有三百余骑,当不得曹军势如山倒。凌统大呼曰:“主公何不速渡小师桥!”言未毕,张辽引二千余骑,当先杀至。凌统翻身死战。孙权纵马上桥,桥南已折丈余,并无一片板。孙权惊得手足无措。牙将谷利大呼曰:“主公可约马退后,再放马向前,跳过桥去。”孙权收回马来有三丈余远,然后纵辔加鞭,那马一跳飞过桥南。后人有诗曰:“的卢当日跳檀溪,又见吴侯败合淝。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孙权跳过桥南,徐盛、董袭驾舟相迎。凌统、谷利抵住张辽。甘宁、吕蒙引军回救,却被乐进从后追来,李典又截住厮杀,吴兵折了大半。凌统所领三百余人,尽被杀死。统身中数枪,杀到桥边,桥已折断,绕河而逃。孙权在舟中望见,急令董袭棹舟接之,乃得渡回。”

      不长的文字,也没有深入描写内心,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内心却震撼了——怎样的一种悲怆?那种决绝?不是一时的豪迈,而是清醒地回身,然后看着敌人一点一点把自己的军队,连同自己一起凌迟,比起一个人赴死的豪迈,身边的亲兵一个个死亡的悲怆,死亡的威胁,我想那一瞬间他是身处在一个能把任何人逼至绝望的处境里,但是他坚持着回来了,面对了三百亲兵全数阵亡的事实。

      那段文字让我觉得,凌统的内心,有我无法体会的一种坚强。和甘宁面对绝境的时候的很直接的强悍不同,他的强悍是身处绝境和巨大的挫折之中那种平和的,内敛的,蕴藏着悲伤,却一直坚持着前进,不会被压垮的那种顽强,让我几欲为他落泪。

      笑,其实我早就说甘宁和凌统,也许我迟早会为他们落一次泪——可是我没有,我觉得他们之间,也许会哀伤,也许绝望,也许也有过脆弱,但是不会有停滞和绝望。他们或豪爽或默然地前进,无论经历了什么都不曾停下脚步,不会只顾着为自己的命运而哀戚。

      这里谈到写甘宁死的时候,有询问过朋友的意见,朋友建议说留点笔墨写小凌悲痛欲绝,为了他失去的,残缺不再完整而被巨大的悲痛笼罩。我当时脑子里闪过一个很欠扁的想法:“啊……那种娘娘腔的情感我不想写。”(笑)开玩笑的,但是仅凭他当日活着从逍遥津回来,我便相信他,他不是那种沉溺在负面情绪里的人,因此他能与甘宁和解,因此他能独自生还。他也许会悲伤疼痛,可是他会站起来,不会被击垮。而甘宁那一方我就更不用说了,咱都让他含笑而终了的说!(笑)

      少年的时候看秦文君的《十六岁少女》当时对她后记里的描述印象深刻,年轻的他们被安排到林场做着和学生身份不相称的体力活,经常有同伴,在自己的面前被巨木活活砸死,而在葬礼上,年仅十六七的他们,不哭泣,不悲伤,“我们吹起口琴,唱快乐的歌”,互相鼓励着同伴,勇敢地活下去。

      看到那一段我哭了,为我们已经失去了的,这份从容和坦然。

      写到甘宁之死,迟迟不下笔的原因也在于此——我希望他的死,带给别人的,不仅仅是悲伤。

      两人在历史上都英年早逝,而东吴最后也没有能够一统天下,一个貌似没有希望的结局,但是我却不想,不想在我的文字里只有破碎,幻灭,悲伤的绝望,那样,我写这篇文字,就完全没有意义,太多太多的人(包括我自己,笑)被负面和消极的情绪给支配了,甚至陶醉在自我放逐的颓废里——有了太多在疼痛里挣扎的文字,太多太多了。而我希望在自己写文的过程中,为自己找到希望。

      毕竟,一个真正的勇者,不光要能正视淋漓的鲜血,还要直面惨淡的人生(笑),而且我觉得,能做到直面惨淡的人生,有的时候更加困难(笑)。

      也许和我自己的心境有关,写文的时候我处在对自己的迷茫和疑惑之中,不断不断地被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被自己也被他人。我需要有一些精神,需要有这样一种强韧来支撑自己,我想坦然地面对未知的未来,我想坚强地应对现在的茫然和和疑惑。我是个颓废,自私而懦弱的人,但我不甘于自我放逐和毁灭,我想和他们一样,无论如何都前进下去,想让自己变得坚强,想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于是我写了这样的甘宁和凌统,至少,他们一直在笑。

      因此我总是担心自己的文章狗血(笑),不过到最后还真的挺狗血(笑)。中途稍微写了一点游戏里两人的性格(笑),后面也补充了一些E搞小花絮,全当是插花吧XDDDD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