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小胜 ...
-
他的留言很简短,却让我心头猛地一跳:
“来生不逃避先生?如果这是你的真实经历,我为你感到难过。另外,提醒你一句,‘木兰舟’一章更新里,关于你入狱原因的描写,似乎……与事实有出入。这或许是个突破口。”
我立刻再次浏览一遍木兰舟的所有章节。只顾上愤怒,在他描写“我”入狱情节时,他为了增加故事的冲突和男主的“悲情英雄”色彩,将原本“为保护姐姐打架致人伤残”的起因,篡改成了“男主因嫉妒与情敌斗殴,失手杀人”!
他为了博取眼球,竟然给我凭空捏造了如此恶劣的罪名!
愤怒再次给了我力量。我立刻将这一处严重的歪曲事实之处,补充到了我的自白书里,并强烈谴责“木兰舟”为了流量毫无底线。
这一次,舆论开始出现了一丝微妙的转向。开始有读者在“木兰舟”的书评区提出质疑,要求他对这一关键情节做出解释。
“木兰舟”的更新停滞了。
紧接着,我的邮箱再次响起。“隔岸观火”回来了。
这一次,他的语气不再那么从容,带着一丝气急败坏:
“杨小伟,适可而止!你想把事情闹到不可收拾吗?”
我看着这行字,忽然笑了,一边笑一边咳。咳完了,我慢慢地、坚定地回复:
“区先生,我只是想拿回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并且,阻止你继续伤害一个躺在病床上的女人。”
“如果这就是‘不可收拾’,那我不介意,让这场火烧得更旺一些。”
“毕竟,我一个将死之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邮件发送成功。
我知道,这场隔空的较量,远未结束。但这一次,我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承受的懦夫了。
窗外,夜色深沉。但在这片数据的战场上,硝烟,才刚刚开始弥漫。
“隔岸观火”,或者说区先生,没有再回复我的邮件。
但这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它像绷紧的弓弦,预示着下一轮攻击可能更加凌厉。我不敢松懈,日夜守着电脑,刷新着两个平台的动态,像一头受伤的老狼,舔舐伤口的同时,警惕着黑暗中的任何风吹草动。
“木兰舟”的连载停滞了三天。这三天里,质疑的声音像雨季的苔藓,在他那篇《浮生若梦》的评论区悄然滋生、蔓延。
“作者怎么不更新了?是编不下去了吗?”
“关于男主入狱那段,和前面提到的性格好像对不上啊?”
“隔壁‘残喘’发的证据有点狠,求解释!”
这些声音虽然微弱,却像钉子一样扎在那里。我知道,区先生一定看到了。他那种习惯于掌控一切的人,绝不会允许事情脱离他的剧本。
果然,第四天,“木兰舟”更新了。
不是情节的推进,而是一篇“特别声明”。声明里,他矢口否认抄袭,反咬一口,说我这个“残喘”是看他红了眼红,进行恶意碰瓷。对于入狱情节的争议,他轻描淡写地解释为“文学创作的必要艺术加工”,并暗示我杨小伟有暴力倾向,当年的案情“另有隐情”,他笔下所写“更接近真相”。
颠倒黑白,倒打一耙!
我气得浑身发抖,刚要打字反驳,那个ID“人间看客”又在我的自白书下出现了。这一次,他留下了更长的一段话:
“来生不逃避先生,看来对方准备胡搅蛮缠了。法律上认定抄袭需要严格的证据对比,过程漫长。但舆论战场,或许有更直接的方式。你是否保留着更早的、能证明你创作时间的手稿、笔记,或者与朋友讨论过这个故事构想的聊天记录?哪怕是零散的片段,在时间戳上早于他的发布,就是有力的武器。另外,他越是篡改关键事实,漏洞反而越多。比如,‘失手杀人’这样的重罪,在司法系统里必然留下详尽档案,绝非可以信口雌黄的。”
“人间看客”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熄了我大半的怒火,让我冷静下来。他思路清晰,句句切中要害,仿佛一个置身事外的高明棋手,在指点我这个困在局中的卒子。
他是谁?为什么要帮我?
疑虑一闪而过,但此刻,抓住救命稻草的本能压倒了一切。我回复他:“谢谢指点。有一些早期手稿,但都在老家,我目前……无法回去取。”
这几乎是承认了我卧病在床的处境。
“人间看客”很快回应:“理解。拍照或扫描即可。如果没有设备,口述关键章节的原始细节和时间点,形成文字记录,也具有参考价值。当务之急,是固定你的‘原创’证据链。”
在他的提醒下,我开始行动。我翻出手机里仅存的几张以前随手拍下的、写有故事片段的废纸照片。我又强撑着精神,尽可能详细地回忆并记录下几个关键情节(比如与寇美琴初遇的服装细节、监狱里李山西的原话等)最初是如何构思的,并标注出大致时间。
这个过程痛苦而漫长,每一次回忆都像是在已经结痂的伤口上重新撕开一道口子。但我知道,我必须这么做。
我将这些零碎的证据整理好,再次补充到我的自白书中。同时,我按照“人间看客”的建议,在文中明确指出,“木兰舟”对入狱情节的篡改,已不仅是抄袭,更是对当事人名誉的诽谤,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我的反击,依旧微弱。但这一次,不再是孤军奋战。
“人间看客”虽然没有直接下场与对方辩论,但他像一位导师,总在我最迷茫的时候给出关键建议。
他让我注意到“木兰舟”文风中一些不易察觉的、属于区先生那个年龄和身份背景的用语习惯;他提醒我留意对方可能动用关系,在平台层面进一步打压我。
他甚至隐晦地提到:“或许,你可以试着寻找对方身边,对这一切并不知情,甚至可能不认同他做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