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民:我要怕吗?
唐朝背景名词、典故与历史事件解释
① 就食:古代皇帝因饥荒等原因带领朝廷百官迁往粮食丰收地区。 ② 甘露殿:唐代洛阳宫殿名。 ③ 李隆基容貌记载有“仪范伟丽”之语。 ④ 岐王李范是唐睿宗李旦之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此处“阿耶”指李旦。
王维的妻子崔氏去世于开元十九年(731年)???。
据记载,王维31岁时,妻子崔氏不幸去世,一说是因“难产”而死,一说是“因丧子思念成疾”而亡。妻子离世后,王维悲痛欲绝,发誓终身不娶,此后他独自一人生活了三十年,直至去世。
一、核心历史事件
1. 开元二十二年李隆基移居洛阳(就食东都):唐代真实历史事件,开元年间关中地区多次因旱灾、漕运不畅(粮食从江南运到长安路途艰险,成本极高)出现粮荒,称为“关中饥馑”。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李隆基为解决“粮食问题”,名义上“就食东都”(到洛阳就近获取粮食,洛阳靠近江南漕运枢纽,粮食物资更充足),实则也有远离长安宗室旧勋、巩固自身权力的考量。
2. 武则天营建东都洛阳:洛阳自隋朝起就是“东都”,武则天掌权后(尤其建立武周王朝后),大力营建洛阳,扩建宫阙、疏通漕运,将洛阳定为“神都”,使其成为武周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洛阳“经武皇经营,宫阙壮丽”,正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还原,也解释了为何李隆基偏爱洛阳——其基础设施与繁华程度已不亚于长安。
3. 宁王李宪谦退避权:唐玄宗李隆基的长兄李宪(原名李成器),本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有资格继承皇位。但李隆基因平定韦后、太平公主之乱有功,声望极高,李宪主动辞让太子之位,此后一生谦退,从不结交朝臣、干预政事,避免引发李隆基猜忌,得以善终。
二、关键名词
1. 甘露殿:唐代东都洛阳宫城(紫微城)内的核心宫殿之一,是皇帝处理朝政、召见大臣、居住的主要场所,地位仅次于长安的大明宫含元殿、太极殿。
2. 内侍监/高力士:- 内侍监:唐代宦官机构的最高官职,掌管宫廷内侍、传达皇帝旨意、管理宫中事务,官阶正三品,是皇帝身边的核心近臣机构;- 高力士:唐代最知名的宦官之一,深得唐玄宗李隆基信任,任内侍监之职,参与传达政令、辅佐皇帝处理日常事务,是开元年间权力最大的宦官,文中“高力士禀报礼品、递奏表”的行为,完全贴合其历史职责与身份。
3. 门下省/制书、敕旨:- 门下省: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核心机构之一,主要职责是审核皇帝的诏令(制书、敕旨)、驳回不当政令,同时负责官员任免、礼仪等事务,是皇权的重要制衡部门;- 制书、敕旨:唐代皇帝诏令的两种主要形式,“制书”用于颁布重大制度、册封官员(如文中王维任郡王府长史),“敕旨”用于处理日常政务,二者均需经门下省审核后,方可下发执行。文中“门下省依制行事,制书、敕旨流转”,还原了唐代诏令的颁布流程。
4. 郡王府长史:唐代郡王府的核心属官,官阶从五品上,仅次于王府傅,主要职责是辅佐郡王处理王府政务、管理属官与仆役、监督王府产业,同时兼具“教导郡王子弟”的职责。
5. 缬花锦棉袍/狐裘暖帽:唐代贵族子弟冬季的高档服饰——缬花锦棉袍:“缬花”是唐代流行的染色工艺(如蜡缬、绞缬,类似现代扎染),“锦”是高档丝织品,“棉袍”内填棉花保暖,整体兼具美观与实用性;- 狐裘暖帽:“狐裘”是用狐狸皮毛制成的镶边或帽子,保暖性极强,是唐代贵族冬季御寒的常用材质,
6. 雕版拓印技术:唐代成熟的印刷技术,将文字、图案刻在木质或石质雕版上,涂抹颜料后拓印在纸张上,可批量制作书籍、卡牌等,是当时传播文字与图像的核心技术。文中李暮用“雕版拓印”制作《三国杀》卡牌,符合唐代的技术背景(唐代雕版印刷已广泛应用于佛经、典籍印刷),也凸显了其“改良技术”的合理性。
7. 昆仑奴驯兽表演:唐代长安、洛阳等大城市的常见街头娱乐,“昆仑奴”因身材健壮、擅长驯兽(如虎、狮、大象等异域猛兽),常以驯兽表演谋生,贵族或平民可付费观看,甚至体验“骑虎”等项目。
三、典故与文化相关
1. 《三国志》:西晋陈寿编撰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唐代已成为士人必读的正史之一,尤其受喜爱历史、军事的文人与贵族推崇。文中王维看到《三国杀》卡牌上的曹操、刘备等人物,立刻联想到《三国志》,正是因为这部史书在唐代的普及度极高,也体现了王维“士人”身份下的历史素养。
2、李药师(李靖)与虎:“李药师”即李靖(前文已提及,贞观朝名将),历史上李靖擅长军事,也有“爱养猛兽”的相关传说(唐代贵族常养虎、鹰等猛兽作为宠物或狩猎助手)。
4. 三省六部制的核心逻辑: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核心是“分权制衡”,避免皇权过度集中或官员专权。门下省审核王维的任职制书,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即使是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也需经门下省“依制审核”,才能正式生效,凸显了唐代官僚制度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