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少年们的高三序章 ...
-
八月的热浪如同无形的巨网,将整个校园严严实实地笼罩其中。
教学楼的墙面在烈日烘烤下泛起微微的扭曲,连平日里挺拔的梧桐树,此时也将叶子蜷缩成褐色的卷边,无力地耷拉着。
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已悄然更换,鲜红醒目的“高三倒计时:340天”字样,像一柄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尖锐又刺眼。
粉笔灰与消毒水的混合气味在密闭空间里弥漫,老旧的电风扇发出不堪重负的嗡鸣,不仅没能带来一丝凉意,反而将热浪搅动得愈发黏稠。
叶笙的指尖轻轻摩挲着化学试卷,纸上的有机分子式在闷热的空气里仿佛化作扭曲的线条,在她眼前晕染成模糊的墨团。
作为班级里备受瞩目的文艺委员,她有着令人羡慕的履历:主持校庆晚会时从容大气的台风,带领辩论队一路过关斩将夺冠的飒爽,还有那篇刊登在市级作文比赛获奖文集上的散文,字字句句都透着灵气。
校园里的各类活动中,总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是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然而此刻,面对这堆积如山的理综试卷,那些在舞台上肆意绽放的自信,瞬间碎成了满地的玻璃渣。
草稿纸上,除了密密麻麻的化学方程式,还零星点缀着未完成的竹笙简谱——那是她为毕业典礼精心构思的演奏曲目。
她的铅笔盒里,躺着爷爷从老家寄来的竹笙吊坠,圆润光滑的竹面被她摩挲得发亮,每当焦虑感涌上心头,她就会下意识地握住这份带着家乡气息的慰藉。
上周的班会上,叶笙意气风发地站在讲台上,主动请缨策划高三誓师大会的文艺环节。她眼中闪烁着光芒,滔滔不绝地描述着将竹笙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创意,生动的讲述、明亮的眼神,让全班同学都忍不住为之振奋鼓掌。
可现实却如冷水浇头,此刻的她盯着试卷上复杂的苯环结构式,大脑一片空白,怎么也理不清其中的逻辑。“要是分子结构也能像编排节目那样有序就好了。”
她小声地自言自语着,手中的橡皮在纸上反复擦动,试图修正那些错误的标注。雪白的纸张渐渐变得毛糙起球,就像她此刻凌乱的思绪。
汗水顺着脖颈缓缓滑落,浸湿了校服的领口,她却浑然不觉,只是固执地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笔下的线条时而急促,时而犹豫。
沈翊鸣将厚重的竞赛习题集立在桌上,透过书页间的缝隙,目光直直地望向窗外的操场。“全国物理竞赛金奖得主”“保送清北的种子选手”,这些耀眼的标签让他的课桌上永远堆满了名校自招资料。
可此刻,他手中的钢笔却被攥得太紧,在草稿纸上洇出一个个深色的墨点。窗外传来篮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一下又一下,仿佛敲在他的心坎上。昨晚父亲发来的消息还停留在手机屏幕上:“暑假必须参加集训营,这关系到你的保送资格。”
而早晨出门前,母亲又将新制定的营养食谱贴在了冰箱最显眼的位置。他的书包侧袋里,那张被揉皱又抚平多次的篮球赛报名表,已经静静地躺了半个月。
记忆将他拉回到上个月的物理竞赛颁奖礼,闪光灯此起彼伏,荣耀与掌声包围着站在领奖台上的他。
可那时的他,内心却被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填满,满脑子想的都是如果能在球场上尽情奔跑、挥洒汗水该多好。
班主任曾私下找他谈心,语重心长地建议他适当放松,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但父母每次说起他的未来时,眼中那殷切又充满期待的目光,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此刻,窗外少年们欢快的呐喊声一阵阵地传来,他悄悄戴上耳机,试图用做题隔绝这份诱惑,可笔尖在纸上划出的线条,却不受控制地带着烦躁的弧度。
他的笔记本里,始终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初中时,他和伙伴们在破旧篮球场上的合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无忧无虑的笑容。
每当感到压抑时,他都会偷偷把照片拿出来看一看,仿佛这样就能短暂逃离现实的束缚。
许妍整个人毫无形象地瘫在课桌上,浓密的睫毛在阳光下投出长长的扇形阴影。
她漫不经心地转着镶满水钻的钢笔,在笔记本上涂鸦着各种夸张又搞怪的漫画。作为年级里公认的“梗王”,她有着与生俱来的幽默天赋,能用脱口秀式的吐槽瞬间缓解任何尴尬场面。
校运会开幕式上,她编排的创意舞蹈视频在校园论坛上点击量居高不下,至今仍被同学们津津乐道。
然而,每当夜深人静,她独自对着数学成绩单时,那些鲜红刺目的分数,与她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形象形成了无比刺眼的对比。
“要是高考能用battle决胜负就好了。”她望着天花板,没精打采地嘟囔着。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游戏公会发来的周末开黑邀请。
而屏幕上方,备忘录里“每天背20个单词”的提醒正不停地跳动着,仿佛在无声地嘲笑她的拖延。
昨天午休时,许妍一时兴起,即兴为同学们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
她生动的表情、诙谐的语言,逗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就连向来严肃的教导主任路过教室,都忍不住驻足观看,嘴角也挂上了笑意。
可当笑声渐渐消散,她回到座位翻开数学作业本,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函数图像,刚刚的自信与得意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尝试把三角函数的周期变化编成顺口溜,还配上搞怪的动作帮助记忆,可那些复杂的公式,就像故意和她作对一样,怎么也记不住。
此刻,看着手机里游戏好友发来的热情组队邀请,她咬了咬嘴唇,最终还是将手机倒扣在桌上,强迫自己重新看向课本。
但没坚持几分钟,她的注意力又被空白处吸引,忍不住画起了超级英雄打败数学怪兽的涂鸦。
在她的抽屉深处,藏着一本日记本,泛黄的纸页上写满了她对未来的迷茫:“为什么在舞台上那么自信的我,面对书本却如此狼狈?我真的能闯过高考这一关吗?”
段嘉言坐在前排靠窗的位置,古铜色镜框下,是一双专注却略显疲惫的眼睛。
他的课桌上,各科笔记永远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此时正低头认真整理着化学错题。作为蝉联三年的年级第一、学生会主席,他早已习惯了在学习与工作的夹缝中来回奔波。
但最近,高强度的双重压力让他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想起上周因为熬夜筹备艺术节,导致月考成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滑,父亲得知后的失望眼神,至今仍像一根刺,时不时地刺痛着他的心。
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他将错题一笔一划地抄在本子上,仿佛这样就能把所有的焦虑和不安,都转化为笔尖的力量。
段嘉言不仅要处理学生会的各项繁杂事务,还要负责组织各科的学习小组。
他花费大量时间精心整理的学习资料,在整个年级里广为流传,帮助了许多同学。可没人知道,为了平衡这些工作与学习,他常常熬夜到凌晨,第二天又要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课堂上。
昨天,在协调运动会筹备和模拟考试安排时,他实在抵不住困意,第一次在课堂上打起了瞌睡,还被老师当众批评。
此刻,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继续抄写错题,同时在日程本上标记下午要召开学生会干部会议。书包里,还装着未完成的演讲稿——那是为下周升旗仪式准备的,主题是“迎战高三,砥砺前行”。看着这几个字,他内心却充满了迷茫,在追求优秀的道路上,他似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他的手机里,存着数十个未读消息,全是同学和老师发来的求助与工作安排,密集的提示音让他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最后三套押题卷,放学前交。”班主任抱着一摞试卷走进教室,声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此起彼伏的哀嚎声。
叶笙望着突然堆满桌面的试卷,竹笙般的睫毛轻轻颤动,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沈翊鸣合上习题集时,篮球鞋在桌底无意识地蹭过地面,发出细微的声响。
许妍对着试卷扮了个鬼脸,悄悄把游戏手柄塞进书包夹层,试图抓住这最后的“娱乐希望”。
段嘉言推了推眼镜,将折断的铅笔换成自动笔,强打起精神开始标注试卷重点。
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震耳欲聋,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高三呐喊助威。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教室,将四个少年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在堆满试卷的课桌上交织成网。
叶笙翻开笔记本,在扉页郑重地写下:“山高路远,看世界,也找自己”,笔尖落下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她对未来的期许与坚定。
沈翊鸣望着操场发呆,回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初中时和伙伴们打球的欢乐时光,是他此刻最珍贵的慰藉。
许妍偷偷拿出手机,拍了张倒计时牌的照片,配上“这届高三,姐要赢很大”的文字,试图用乐观掩盖内心的不安。
段嘉言撕下那张记录着下滑成绩的试卷,将碎片折成纸飞机,看着它缓缓飘向窗外,仿佛也想让烦恼随风而去。
他们不知道,这场关于未来的战役,远比想象中更加汹涌。
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成绩的波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青春的迷茫与坚持,都将如同盛夏的暴雨,毫无预兆地席卷而来,考验着他们的信念与勇气。
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教室里的光线也慢慢暗了下来,但少年们心中的火焰,却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悄然点燃,等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