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千古一帝-秦始皇-6 ...

  •   言归正传。
      良臣名将都已到位,接下来自然该开疆拓土了。
      毫无疑问,秦始皇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大一统”。他不仅成功的统一了江山,还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是第一个试图将中国真正扭成一股的人。
      他强势的将“大一统”的思想钢印刻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从此,但凡有所作为的开国之君都渴望“大一统”,而成功做到这一点的君王更是无一不青史留名,千古传唱。——晋武帝司马炎除外。
      那么,秦始皇是如何完成“大一统”的呢?
      下面,我们就从灭六国说起。

      如果将统一战争比作一台大戏,那么这台大戏的序曲从秦正式立国就已经开演。而后,在经历过一系“起承转”的铺垫,动人心弦的高潮终于来临。
      公元前230年,经过八年的战略准备,秦始皇正式发动了统一战争。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灭韩。
      那么,为什么韩国是他的第一目标?
      首先,当然是因为他的地理位置。
      最西边的秦国想一统天下那他势必要向东发展,而韩国不巧正处在秦国向东发展的关键位置。
      如图,韩国就向通往东边的大门,只有打开这扇门,秦国才能继续往里走。在这种情况下,韩国自然是秦国的第一目标了。
      在地理因素之外,第二个原因是国力。
      自三家分晋以后,韩赵魏三国虽努力革新,励精图治,常常结盟对付周边国家,但,毕竟已经分家,随着时间的流逝,三国内部矛盾越积越深,互相援助的力度也越来越小,于是,疆域最小,改革较差的韩国渐渐落了下风。
      到公元前254年,韩恒惠王已经向秦称臣纳贡,几无对战之力了。
      所以,该用什么借口打韩国?尉缭子可是说过要“挟义而战”的。
      正琢磨着,疲秦之计——郑国渠就送上门了。
      不得不说,韩国是真懂什么叫瞌睡了送枕头的。不仅帮秦国送借口,还附赠一个韩非送帝王论送灭国策。
      虽然这些“枕头”本质都是为了拖时间——万一天降陨石砸中咸阳了呢——但不得不说,秦国还真拒绝不了。毕竟,郑国渠不仅有利耕种,还方便河道运粮,是秦灭六国的后勤保障。韩非子“弱赵”之策更是使综合考虑了政治,军事,外交等因素的良策。
      真真是“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了。
      于是,在疯狂殴打赵国了好几年,大大削弱赵国的实力后,秦国果断调转目标,重军出击,仅用一年就覆灭了韩国。
      韩国的灭亡代表了统一战争的正式开始,奋六世之余烈,秦国向东迈开了脚步。

      秦灭六国的顺序一般都是按韩,赵,魏,楚,燕,齐这样的顺序算的。这是以王翦攻克邯郸俘虏赵王来算的。但实际上,由于赵公子嘉逃亡代郡,自立为代王,一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军灭代,赵国才算彻底灭亡。
      众所周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就是说,秦国打赵国可以说是从统一战争开始打到统一战争结束。赵国的顽强可见一斑。说他是秦国实现帝业的拦路虎,毫不为过。
      那么赵国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呢?
      这自然是因为赵武灵王主导的“胡服骑射”了。
      在三家分晋的初期,赵国虽然也进行了变法,甚至是一分家就变法,但因为变法不够彻底,地理位置又偏北耕种条件不佳还常年受匈奴骚扰,赵国的实力其实是相对偏弱的。
      但是,在“胡服骑射”之后就不一样了。通过模仿胡人,赵国建立了六国唯一的成建制主力骑兵部队——秦国与燕国的骑兵只是辅助兵种。而借由骑兵能离能合,易聚易散,灵活机动,善于长途奔袭等特点,赵国的军事能力大大提升,这为他外拒强秦,北吞齐魏提供了坚实的武力基础。
      在战国后期,秦赵这本是同根深的两国基本处于首强和次强的地位。秦国想要统一,赵国就是他最大的敌人。是以,在精准判断当前形势之后,明知韩非有疲秦之心,秦始皇还是选择了他提出的攻赵之策。而赵国——
      正所谓胜也为军,败也为军。
      赵国的兴盛是由于军事改革,赵国的衰亡自然也离不开军事上的败北。
      由于政治制度的改革并不彻底,浮于表面,地理位置又缺战略纵横,瘸腿的赵国在遭遇军事的重大败北——著名的纸上谈兵和长平之战——后立刻元气大伤,失去了单一国与秦抗争的能力。
      不过由于秦国强势,东方六国不得不联合抗秦,赵国借合纵连横又恢复了些许元气。
      只是,六国内部毕竟也矛盾重重,合纵连横非常久之计。于是,在燕赵相争之际,秦始皇以“救燕”之名再次向赵国出兵了。这是为韩非提出的“疲赵弱赵”之策。
      不得不说,赵国的军事能力是真的强,前有廉颇,后有李牧,可谓名将迭出。只是,“兵胜于朝”,当朝廷内部出现问题,传世名将也只能望而悲叹。
      在反间计的作用下,愚蠢的赵王听信了力抗秦军的李牧意图投降的谗言,亲自替秦国除去了他们的心腹大患。
      君主昏聩,良将尽丧,在涣散的军心中,秦国破城而入。此时,距离李牧身亡仅数月而已。

      三家分晋,韩赵魏国。
      韩国赵国都大势已去,魏国自然也逃不过这一遭。或者说,在韩赵魏三国中他能苟到最后除了韩国因地理位置不得不挡在他身前外,本身也有他自己足够弱小的原因。
      战国初期的首强之国混到现在这种地步,实在令人唏嘘。而这,说到底还是变法的问题。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魏相李悝主持了战国时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变法,史称“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挑战。致使一批于国家无用且有害的特权阶层的人物被赶出政治舞台,一些出身于一般地主阶层的人,可因战功或因其才能而跻身政界,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其改革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政治状况趋好。
      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祛除蠹虫,增加社会流动的魏国迅速成为战国首强,三晋联盟更是攻秦破齐屡胜楚军。
      公元前344年,商鞅奉秦命游说魏惠王称王。击败了齐、宋、卫三国联军的魏惠王志得意满,于“逢泽之会”正式称王。没想到这引起了三晋同盟之一韩国的不满。在韩国看来,魏国强大之后,自然会蚕食韩国的疆域。于是,韩国和齐国不仅反对逢泽之会,还和一直与魏国不对付的齐国亲近了起来。
      毫无疑问,“逢泽之会”是魏国发展史的关键转折点,它既是魏国霸权的高潮,也是魏国衰落的起点。
      “逢泽之会”后,三晋同盟更不稳当。魏国强大的时候号称“天下中枢”,自得可以四面出击,但衰弱了就成四面夹击,腹背受敌。
      更重要的是,由于魏国尊孔,视孔子高足子夏的弟子为师为友,宣扬“仁义”和“王道”导致法制改革不彻底,有反复,许多有能力的人才不得重用,流失他国,其中,著名的商鞅就是其一。
      细数从魏国流失的人才,商鞅,张仪,范雎各个都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吴起,乐毅,孙膑,也分别为楚国齐国暴打魏国出力。
      相反,魏惠王宠信的庞涓等人——就是因妒害孙膑失去双脚的人——却使魏国在对齐作战时接连失利,连太子都被齐俘虏了去。
      此后,随着齐秦的崛起,魏国再也没能重振雄风。在齐秦楚赵的征伐下,魏国日益被蚕食,最终只能向秦国称臣。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