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说说京剧的行当 ...
-
说说京剧的行当
京剧形成以来,在“行当”的说法上,经过多次衍变,现在的划分和最初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京剧“行当”最初的划分是“十行角色”—— 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
生、末、外所扮演的角色绝大部分都是挂“髯口”的男性人物。从髯口的颜色来划分,一般是生挂黑髯,末挂黪髯,有时候也挂不分绺的“二涛髯”(比满髯短一些),外挂白髯。旦扮演的角色都是女性人物。
净扮演的角色,虽然也是男性,但多为一些性格爽朗、举止粗犷的人物。特征是面部要勾画“脸谱”。
丑所扮演的,基本上是一些幽默、滑稽、机智、活泼的男性人物。有时候也扮演那些阴险、狡猾的角色。特征是在鼻梁上勾画不同形式的白粉。
副就是二路角儿,哪一行都有。
杂是扮演“旗牌”、“锣夫”、“报子”、“车夫”、“伞夫”、“船夫”……之类的行当。
武俗称武行。一般是扮演“上手”“下手”和“英雄”之类的角色。(上手、下手就是过去戏曲舞台上扮演兵丁的行当。——在当时所谓的“正面人物”带的兵丁叫上手,所谓的“反面人物”带的兵丁就叫下手。英雄就是所谓“反面人物”手下的“附庸”或“打手
流俗称流行。凡扮演“标子”的龙套和徒手的“文堂”(即兵丁、侍从之类的角色)都属于这一行。
在世称“十行角色”的晚些时候,另外有一种说法,说“十行角色”是“生旦净末丑,跟头上下手”。“跟头行”和“上下手”都是武行。这种说法,实际是六个行当。并不能算是“十行角色”。
在京剧界被称为“梨园行”的时代,“梨园公会”把所属的演职员工分为“七行”、“七科”。
“七行”是:老生行、小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武行和流行。
“七科”是:音乐科(即“文武场面”,现在叫“乐队”)、剧装科(管衣箱的)、容妆科(梳头的,即为旦行化妆人员)、容帽科(管盔箱的)、剧通科(检场的)、交通科(催戏、跑道儿的伙计)和经励科(联系剧场、组织业务的人员)。
新中国建立后,整顿剧团,健全了工作制度,“七科”就成了历史名词。
随着后来京剧的改革,行当的简化,“七行”也改为了生、旦、净、末、丑五行,而现在又进一步由五行改为四行角色,即:生、旦、净、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