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

  •   3.
      接下来的几天我基本上都是在购物中度过的。——我买了很多特产和礼品,一批用空运寄给国外的姥爷,一批寄给师兄,剩下的让白家店铺里的伙计暂时帮我签收,一部分送给他们,另一部分保质期长的打算开学之后带给同学和老师。
      那天询问我师父是谁的中年老板有一个名号叫“梁铁手”,我就喊他“梁叔”,几次相处下来就给混熟了,他收了我的钱之后就拍拍胸脯打包票帮我弄装备,所以我只用跑去购买那些比较常见的东西,然后换了一个稍微大一点的行李箱,买了一个结实的登山包,只等坐上火车去山东。

      这个时候的火车速度还没有那么快,也不用安检,更没有所谓的实名制,逃票的都一抓一大把,混乱得很。所以我把值钱的东西和师兄送我的蝴/蝶/刀都塞进背包里随身带着,打算把行李箱放在某个下铺的床下,临走时还买了两桶方便面和一包火腿肠。
      出于安全考虑,我在买票的时候选了上铺,以免到时候一群不认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到我和我的包。空间小就小吧,反正就待一个晚上。

      我上车的时候这个隔间的其他人都已经到了。他们带了非常多的行李,留给我的地方就那么大一点,角度还十分刁钻,我蹲在地上推了半天都推不进去,整个人热了一头汗。然而就在我打算放弃的时候,一只骨节分明的手伸了过来,托着死沉死沉的行李箱调整了一个角度,成功地把它塞了进去。
      这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比普通人要长很多。我愣了一下,随后就想到了以前师父曾经说过的“发丘指”。这个称呼来自传闻中后汉时期的发丘中郎将。而发丘就是发人丘墓的意思,据说拥有发丘指的人指力极大,可以轻松破坏墓中的机关封石,对付砖墙连盗洞都不用挖,两只手指就能直接打穿。我当时听了只觉得羡慕,嚷嚷着我也要练,于是追问师父练它难不难,师父也不肯告诉我,就说是我这个爱偷懒的娃娃绝对坚持不下来的那种难。
      后来还是师兄告诉我,发丘指得从小开始练,先弄个大脸盆,给里面倒满滚烫的煤渣,然后用两指在这些煤渣里夹鸡蛋,练上几年能忍痛了,速度也快起来了,就把煤渣换成生火,练习一瞬间从里面夹出东西来。要想练成,少说得十年。

      这显然是个自幼吃了不少苦的人。
      我如此想着,转过身,嚯,这不是那天西湖边上的连帽衫青年吗?原来你是个专攻挖土的?

      他也不说话,帮我放好行李之后翻身上了我对面的床铺,速度快得跟猴儿似的。而其他人都忙着整理自己的东西,也并没有注意到他在干什么。

      “抱歉,劳烦让一让,我想取个东西。”一个略微有些耳熟的声音从背后响起。我定睛一看,好家伙,这居然是那天西湖边上一边关门一边冲我笑的古董店老板。

      缘分要不要这么操蛋。

      我躺在自己床上听着这几人聊天。从他们的对话中我得知这位古董店老板名叫“吴邪”,睡在下铺的是他的三叔和另一位外号叫“潘子”的朋友。他睡中铺,对面的人叫“大奎”,他们和那个连帽衫青年是一起的,不过谈话中只提到对方姓张,他们是网上认识的驴友,这次是组团去山东瓜子庙那里搞户外穿越的。

      户外穿越带个发丘中郎将?

      说实话,他们其实伪装得很好,一群人絮絮叨叨聊了好几个小时都是户外旅行的事情。如果不是道上的人估计早就被骗过去了。

      在了解到他们的目的地和我八/九不离十,并且还是来倒斗的之后,事情确实有点儿难办了。而我已经走到了这里,自然是不可能打退堂鼓的。
      道上虽然有很多讲理也讲义气的人,但无法无天的显然更多一些。我不知道这些人的底细,也不敢轻易试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睡觉是一个很好的逃避办法。

      我一觉睡到了天黑。这个时候好多人都在吃饭,车厢里飘荡着一股浓浓的泡面味,闻得我都馋了,于是爬起来打算把这件赶火车时搞得全是汗的短袖换掉,下去给自己弄点儿吃的来。

      上铺的空间对于成年男性来说还是太局促了。我试了半天,这才选了一个角度保证自己的脑袋不会刷在车顶上,然后动手把衣服脱下来扔到一边,去背包里翻新的。

      那位姓张的连帽衫青年似乎是刚吃完,扒着梯子正好露了个头。我们两个四目相对,然后我发现他的视线移到了我的锁骨上,在这里停了几秒才移开。

      我知道他在看什么。——我的锁骨下方有一条很长的伤疤。它和左侧锁骨平行,从身体正中间一直延申到左肩,大概有十厘米的样子。
      师父说这是我十岁时骑马落下来的。
      我当时是个出了名的捣蛋鬼。马术不精,又爱逞能。结果一不小心从马鞍上摔了下来,脑袋磕在地上,脚却拧在马镫里,被拖了七/八米才被救下来。这道伤就是在拖行时正好碰到了草里的树桩,上面有一道裂痕,直接就给我留下了一道又深又长的口子。
      我当时在医院躺了很久,高烧一直不退,醒过来的时候完全忘了自己是怎么受的伤,只记得师父和姥爷都在,有人拍拍我的手,说没事了。
      小时候留下的伤疤不会随着成长而变大。现在这道疤有多长,小时候就有多长。我也庆幸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不然现在还不得看到马就跑。

      对于练武之人来说伤痛不可避免,我早就看开了。不过放在自己身上觉得没什么,其他人就不太能习惯。我受伤的时候师兄已经离开长沙跟着解家去了北京,所以直到我高考前一天去他那里借宿的时候他才知道我以前差点儿把自己皮死,损我的时候又多了一种说法。

      我也不知道我小时候是怎么想的,似乎觉得自己身上有个可怕的疤还挺骄傲,回到学校的时候还特意向班里的同学炫耀过,撒谎说我这是和强盗一对一单挑之后的结果,当时班里不论男女都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再后来我长大了,就不愿意做这种傻得冒泡的事情,也不想被别人看到。可谁知这位张青年这个时候爬床,我挡都来不及。

      好在他什么都没说,看了我一眼盖上被子直接睡了。

      嗯,这个时候话少的人就显得情商很高。

      于是我对这位张小哥的印象还不错。——如果到时候真的在斗里撞上了,我可以主动让利。毕竟我要的不多,而且战国墓那是出神器的地方。

      第二天一大早火车就到站了。我在取行李的时候和同隔间的人寒暄了几句,下车之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往汽车站,找到出发前往县城的长途巴士早早地上了车,想着他们一大伙人,下了车以后肯定要干这干那的浪费不少时间,这样应该不会再撞见。结果等车子经过泥泞路段开始颠簸的时候,我脱离梦境一睁眼就发现我斜着身子靠在旁边人的身上,正要道歉就对上了那双波澜不惊的眼睛。

      “……”

      我可以怀疑他们是在跟踪我吗?问题是谁他妈的跟踪还跟得这么光明正大?!

      巧了,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在长途汽车上相遇之后我们又好死不死地在小巴士上坐了邻座。下车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原本表现得很友好的“驴友们”看着我的眼神都不对了。我还注意到吴邪的三叔还把那个叫潘子的人拉到一边悄悄说了几句话。

      我当机立断,舍弃舒服的交通工具,找了当地一个农民,拜托对方用牛车带我翻山。结果最后出发的时候车里还是坐了六个人。

      “……”

      我望着天,感受着身边剑拔弩张的气氛,也握紧了自己兜里的蝴/蝶/刀。——如果对方打算动手,那我也得防一把,直接跪地求饶也太没骨气了。

      不过他们一时半会儿还猜不到我究竟是什么人,到底是不是冲着他们来的,如此大摇大摆地“跟踪”他们到底想干什么,而且也碍于前面的当地人,没有立即翻脸,而是以聊天的名义派了个代表试探我。

      这个代表就是吴邪的三叔。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就暂且称呼他为“吴叔”。

      “娃子,咱们还真是有缘啊,你看看,火车,大巴,中巴现在连牛车都坐到一起了。”
      “可不是嘛!”我陪了个笑脸,开始忽悠他们:“我刚才还发短信和我妈说这件事了,她还不信,哪儿有这么巧的事情!”

      意思是我都给我家人说了我和你们在一起,以后我要是出点儿什么事情他们就第一个来找你们。

      果然,吴叔转移了话题,开始询问我怎么称呼,听口音像是北京来的。

      “我姓白,叔您叫我‘小白’就成。——我现在在北京上大学,这波是趁着暑假特地过来找朋友玩的。”我笑眯眯地说着,拉开背包分给各位一些小零食,都是年轻人喜欢的,不怕他们起疑心。
      “那你读的是啥啊?看你挺安静的,是历史吧?”那个名叫大奎的人插了一嘴。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吴叔似乎瞪了他一眼。
      “历史那玩意我从高二开始就再也没碰过了。早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我是学生物的,今年刚上大二。”我真真假假地说了一通,开始跟这些人解释生物学的分支,成功地把他们都给听烦了。然后我见好就收,开始询问他们是做什么的。

      吴邪我已经知道了,是一家古董店的小老板。他的三叔据说在杭州市开了一家不小的饭店,大奎就是经常给店里供货的养殖户。而潘子则是一位退伍老兵,现在在杭州某小区给人家当保安。

      “那这位小哥呢?”

      话音一落,就感觉牛车里气氛一僵。看得出来他们对这位张小哥了解的也不是很多,我这突然一问,还把他们给问住了。
      然而还没等吴叔说话,就见对面的连帽衫青年张了张嘴——

      “历史老师。”

      我信你个鬼!!!
      难道你练两根发丘指是为了写板书的时候更流畅更有力吗?!

      然而表面上我还要继续陪笑,跟这些人聊一些有的没的。

      我情愿当师兄练功的沙袋,也好过这种说错一句话就立即峰芒在背的感觉。
      这两个小时简直就像过了一个世纪。等我们终于下了牛车,我的手都开始发白,上面汗津津的,拎箱子都差点儿把自己的脚砸了。

      我没把握自己能骗过他们所有人,但我也尽量把自己的立场诠释的十分明了:井水不犯河水,我无意和他们起冲突。
      想必吴叔是领会我的意思了,但他还是有他自己的顾虑,于是等牛车一走就开始跟我敞开天窗说亮话——

      也就是把我绑起来,吩咐潘子和大奎去搜我的行李。

      “老实说,你小子是不是来倒斗的?”
      “是。”
      “那你是怎么知道这里有斗的?”
      “听说的。”
      “听谁说的?”
      “我不能告诉你。”
      “那你都听人家说了些什么?”
      “这个我也不能说。”

      吴叔看起来有些不耐烦,作势就要给我两下。大奎叫他的时候没好气地应了一声,接过东西看了一眼,细细地研究了几秒钟,然后摁下了第九个音孔。
      “咔”地一声轻响,他不做声了,再看向我的时候眼睛里有几分怀疑和犹豫。

      那是刚才从我身上搜走的蝴/蝶/刀。

      “三爷,这个人我们怎么处置?”

      三爷?还姓吴?
      我记得长沙老九门里第五门就是吴家,当年的大当家在下斗的时候不慎废了鼻子,于是训练了一群狗帮他闻土,所以道上都称呼他为“吴老狗”。而这位吴老狗有三个儿子,老大我不太清楚,老二名叫吴二白,老三则是吴三省。吴家老二和老三也是道上有名的人物,尤其是这个老三,听说脾气暴躁又精明,人称吴家三爷。

      “你是吴三省?”
      “废话,这道上还有哪个姓吴的名号是三爷?!”
      “所以这个人应该怎么办?不然我们把他做了,就地一埋——”

      我注意到大奎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远远坐在地上盯着天空发呆的张小哥看了过来,作势要起身。

      “不行。”吴三省说。

      那张小哥又坐下了。

      “我问你,你是自己一个人来的?没人找你夹/喇/嘛?”
      “嗯。”
      “这东西是你的?”
      “对。”

      我和吴三省四目相对,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快擦出火花了。

      “……潘子,松绑。”吴三省骂了一句,用匕首抵着我的脸:“解家小子你听好,我丑话先说在前面,我们要拿的东西你一个子儿都不许碰,要是敢给我们拖后腿,别怪我吴老三不给你解家面子,拿你去祭墓主!”

      等等我怎么突然就成解家小子了?谁说我是解家人了?!
      我一分神,瞟到远处的张小哥又看了过来,这一次还皱起了眉头。然而下一秒他又转头去看天了,仿佛我们这边发生的事情就像猫狗吵架,不值得他过多关注。

      吴三省显然认识这把蝴/蝶/刀。想来也是,他作为九门吴家的人,应该和解家打过不少交道。他也是在发现这个机关之后才变得有些犹豫。——看来这刀上的秘密还挺多,原本我只是出于防御角度把它带上了,却没想它还能帮我说上话。不然让我去说服这几个人,怕是还得费一番口舌,吃一点儿苦头。

      于是我就这么靠着一把刀稀里糊涂地加入了吴三省的夹/喇/嘛队伍,还多了个名字,叫“解家小子”。

      毫无疑问,吴三省是看在解家的面子上才勉强没有动手,如果这个时候我说自己姓白,可能事情就更麻烦了。
      于是当吴邪问我到底叫什么时候,我说我叫解雨卿。——正好解家当家是雨字辈,我就臭不要脸地上去凑个关系,反正师兄那么机灵,万一出了什么事,他也能猜得出来是我。

      吴三省和潘子去找人问路了,这里就剩下大奎、吴邪、我、以及那位张小哥。

      大奎看起来还真像一名屠户,他长得人高马大,说话的语气也像极了电视剧里的李逵,身上的肌肉十分夸张。而吴邪给我的感觉就像学校里的学长一样,是他们中间最好说话的。他没有道上人的那种狠劲,眼神很干净。至于那位张小哥,算了,他就当我们是空气,眼里还是没有任何世俗欲望,不知道他和唐僧是什么关系。

      “那天在铺子外面我就想问了,我们以前是不是在哪里见过?”见吴三省离开,吴邪掐灭自己手里的烟头在我身边蹲下,突然抛出了这个问题。

      好巧,我也有这种感觉。吴邪的眉眼我很熟悉,但就是死活想不起来到底在什么地方打过交道。
      同样感觉似曾相识的还有那位坐着看天的张小哥,而且遇见两人都是在西湖附近,真是奇了怪了。

      吴邪似乎也觉得自己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傻,见我不回答,他也就不再提了。我们四个人就这么干等在这里晒太阳。——大概到了快两点的时候,吴三省和潘子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长胡子老头,以及一条拴着麻绳,拖着水盆的狗。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章 第三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