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0、大哥,我们到家了 ...
-
四月十九,天刚蒙蒙亮,空中飘着小雨,青瑜还神志不清地躺在床上时,青瑄已经起身上路了。昨晚停的,是进京前的最后一个驿站。
今日,就能到家了。
因为下着雨路不好走,沐王妃又有身孕受不了颠簸,车夫小心地控制着速度,缓慢地向前走着。三十里路,本来只用半天的行程,已经过了晌午,还没看到城墙。
小黛偷偷看向青瑄,她还是抱着锦盒一言不发,脸上不悲不喜,令人担心。
看到锦盒,又回想起那日的情形,小黛的眼角一阵酸涩,怕惹得王妃更难过,她赶紧把目光收回来,扭过头。
他们离京那天,是三月二十二,到今天还没有一个月。
这一个月里发生的事情,真可算得上大喜大悲、大起大落。
自从王妃有了身孕,整个沐王府都洋溢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中。王妃一个人坐着的时候,脸上常会不自觉的溢出笑意。
可簪花会那日从宫里回来,王妃脸上的笑意一下子消失了,只剩她一个人的时候,还常常走神。七岁进府就跟着青瑄,小黛对她的脾气非常清楚,知道她在担心什么。
王妃担心的,不是王爷纳侧妃,而是纳萧丹霜为侧妃。要说大户人家,三妻四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何况是堂堂沐王府。正妻有身孕后,无法正常侍奉,主动给男人选几个侍妾也是常有的事。可这萧丹霜,不是一般的侍妾,是沐王侧妃,有正经品级的;而且,她还是萧家的嫡女,出身一点都不比青瑄差。将来,如若得了王爷宠爱,夺正妃之位而代之,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还好,至少从侧妃刚入府的这几天来看,沐王对她并无喜爱,甚至有些厌弃。除第一天,萧丹霜奉太后懿旨入府,不好怠慢,之后,沐王便再没进过她院子。
反倒是王妃,还时常去她那关照一下。小黛虽然心里反感,但她对王妃的做法也理解:想要做一个合格的王妃,必须贤良大度。
侧妃进府的第三日,王妃身上就开始发红疹,换了好几拨太医,都医不好。后来,王妃无意中提了一句,说有一年春天雨水特别多,她也出过一次的疹子。
小黛从七岁起跟着青瑄,在温家待了十二年了,从未记得有这档子事。不过王妃这么说,肯定是有她的道理。
这个道理,小黛马上就明白了。
王妃说完那番话的第四天,沐王就带着她们一起去了西北封地。
王妃,不管面上作的多大度,心里还是介意的吧。
封地离京城有六百多里,坐马车要走七八天。她和小绾还有王妃都是第一次出京城,去那么远的地方,一路上忍不住的兴奋和激动。
由于王妃有身孕,他们又不赶时间,一路上走得很慢。看到哪里风景不错,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吃点东西、看看风景。
桃花、梨花、杏花全都盛开了,有些是铺满山坡,远远望去一片灿烂;有些是孤零零一棵立在稻田中,孤芳自赏、遗世独立。
一路走一路雨,微风吹过,拂面的微雨中都沁了花香;路边的柳树垂到河里,随风摆动,在河面上撩起一道道涟漪。
王爷一路上对王妃很是照顾,王妃心情也很不错,两人完全把侧妃的事情抛到了脑后。他们一路上的相处,比刚成婚的时候还要甜蜜许多。
从小到大,二小姐就和大小姐不一样,脾气克制,人前从来是不喜不悲的。可出京城之后,话明显多了起来,总是笑容满面,有时候还会和她们开开玩笑。
小黛从前很不理解,大小姐为什么总喜欢往外面跑。堂堂世家小姐、未来的王妃,像夫人和二小姐一样,每日在府里弹琴绣花喝茶看书多好啊。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她开始有点理解青瑜了。
一路走一路玩,一直走了十天,才到西北王府。
他们到之前已经派人去传过信了,房间都已经收拾妥当。沐王很久没来,这次带了王妃一起来安胎,府上的人都很激动,小心地伺候着。
西北王府不像京城王府,人很少。王爷特意交代过,王妃需要静养,所以也没人来打扰,日子过的非常清净。
王府里有个人工湖,湖中心有个凉亭,王妃喜欢在那个亭子上待着,喝茶、看书、画画。
湖里种了一大片荷花,时候还早,荷叶刚刚翻开新叶,荷花影子都没有。
王妃就画荷叶,每天都画,有时候一天能画好几幅。
春天的荷叶长得飞快,同一片荷塘,前一天和后一天画出来的,竟有很大不同。她和小绾把王妃画的画按照时间顺序排起来,一张一张翻过去,画里的荷叶就像活起来了,一点点从小到大,非常有趣。
王爷很久没来西北,他不想别人到府上打扰王妃,便经常出门去拜会。但他在府上的时候,总会陪王妃一起喝茶,看她画画。
在西北王府,过了一段不问世事、世外桃源般的日子,直到那日。四月初十,这个会让她铭记一生的日子。
那日一大早,王爷就出门了,说是要去城打猎,不用等他回来吃中饭。
王爷出门后,王妃就照例去了湖中凉亭,拿出画板开始画画。整整画了十天荷叶,今日荷塘中竟冒出第一枝花苞,在一片绿叶中亭亭独立。
王妃对着荷塘,画了一个时辰。收画板的时候,本来完全闭合的花苞,外围的两篇叶子竟然散开了,露出了一丝红色。
“小黛,去给我换张画纸。”
“王妃,快该用午饭了。咱们是不是,吃过中饭,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坐的时间长了,对您的身子不好……”
“无妨,前几日管家给我做了个画架,可以站着画,你去取过来吧。荷花就是在中午太阳最大的时候开的,怎可为了一顿饭一场觉,错过第一朵花开?”
小黛听着王妃的话,有一丝恍惚。这般俏皮话,像是大小姐嘴里吐出来的。两位小姐同日生同院住,这是第一次,发觉她们身上有相似点。
“好,我这就去取。”
走出去一半,又回来叫走了小绾,让她去厨房把饭端来。王妃来了作画的兴致挡不住,可毕竟她肚子里还有孩子,饭是一定得吃的。
西北王府虽然人少,但宅子很大。小黛先去找管家,账房、门房、厨房都跑了个遍,才终于在马厩找到人,正和马夫下棋。
听完小黛的来意,管家忙带她去库房拿了画架。取完画架,她又回卧房去拿了幂蓠给王妃遮面,中午的阳光很烈,可不能晒坏了。
这一趟折腾了足有半个时辰,不过她想着小绾拿完饭,应该早就回去伺候了,留这个空档刚好给王妃用饭。
这个耽搁,成为了她这辈子最后悔的事。
小黛取完东西回来的时候,通往湖中亭的木栈道已经烧了起来。她往里面冲了两次,都被大火给逼了回来。
往里面叫了几声,没有人应答。听到身后有声音,小黛转身一看,是管家带着一帮人过来了,小绾也在人群中,一脸的惊慌。
“你怎么在这,王妃一个人在里面吗?”
“我去厨房取饭,饭还没做好,就跟厨娘聊了会儿天。我以为你早就回来了,谁知道……”
想到王妃一个人在里面,小黛脱下罩衫,就要往湖里跳。她进温府以前,家住钱塘江畔,很小就会游泳了。
刚要跳下去,却被管家一把抓住了:“先别急。湖心亭全是用石头做的,又被水围着,木头烧完火就该灭了。”
小黛平常是个很理性的人,刚才是关心则乱了,听完管家的话,也镇定下来。跑到边上,往亭子里眺望,不过亭子下面一圈围着石柱,看不清楚。
如管家所言,火又烧了有半柱香的时间,就灭下去了。
此时,城中护卫队看到火光,也赶了过来。
木栈道已经被完全烧光了,露出了下面垫着的石墩。小黛等不及重新铺路,踩石墩跳了过去。
她冲到湖心亭时看到的景象,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忍不住的害怕:王妃跪坐在地上,怀里抱着大公子,大公子身上插了有十几支箭,脸上、身上、地上都是血,人已经不行了。
王妃就这样抱着大公子的尸体,坐在亭子里,任谁叫都不动弹。
王爷赶回来以后,要把大公子抬走,王妃依然抱着死死不放。
最后,是管家找了大夫来,在她的几个穴位上扎了针,王妃昏死过去了,才把大公子的尸体抢出来。
王妃昏睡了一天一夜,醒过来的时候,王爷已经把大公子的尸体火化了。四月底,天气有些热了,尸身上满是伤口,实在不能拖了。
后来王妃就一直抱着大公子的骨灰盒,吃饭抱着、睡觉抱着、赶路抱着。也不说话,从那日醒来,到今天,整整八天了,一句话都没说过。
直到现在,小黛都不知道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公子是什么时候到的、被谁杀死的。只知道后来从湖里捞出了十几具尸体,其中有两具她认识,是一直跟在大公子身边的小黧、小墨。
小黛慢慢地收回思绪,掀开窗帘,想看看走到哪了。
路边是一片河塘,一条渔船孤零零地漂在河面上,小黛认了出来,他们出城时,也走过这段路,见过这条船。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是那时王妃看着这条船念的诗句。那时大好春光,渔夫正躺在船舱里睡觉,任由小船漂在河面上。她虽然听不懂这诗的意思,但只觉得很应景、很美,竟不自觉记了下来。
如今又是那片河,一样的阴雨天,渔船还是闲闲地漂在水面上。看景的人,心境却是全然不同了。
马车突然一顿,停了下来。
小黛从车厢里出来,站直身子往前探了探。
“王妃,二公子来接咱们了。”
青瑄往怀里搂了搂锦盒,轻声说道:“大哥,我们到家了。”
小黛的眼泪刷得流了出来,小绾也偷偷转过身去擦眼泪。
到家了,她家小姐终于开口说话了!
家里有夫人、二公子、三公子,还有大小姐,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