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6、第一百一十五章:全新的纪元 ...
-
政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始并结束,除了皇帝换了个人,对这个国家而言只有一点点小震荡。
乾隆爷南巡回来后,不知怎么邪风入体,竟是得了急病,差点一命呜呼了。醒过来后,他口不能言,双腿无力,实在不能再担任一国之君的责任。为了天下,为了大清,宗室联合起来,要求仍然不肯禅位的乾隆乖乖滚粗。
乾隆自然是不乐意的,他坚定的认为自己是被下毒了,还无声大骂那些叔王们意图不轨,坚决不肯写禅位诏书。
忍无可忍之下,垂垂老矣的庄亲王爱新觉罗·允禄亲自将正大光明匾下的诏书取出,依诏立十三阿哥爱新觉罗·永璟为新帝。而乾隆则被迁到宝月楼静养——这是永璂的主意,既然他那么喜欢以妓.女为妃,就住到最接近妓子的宝月楼去吧!
嘉佑朝的新皇帝爱新觉罗·永璟今年才十一岁,实在是太小了,朝政遂交由摄政王爱新觉罗·永璂处置,直到新帝成年——那时永璂已经被封为承亲王,且这个摄政王还是乾隆封的——老乾是打定主意让这些人不开心!纵然不能拿回皇位,他也不许这些“乱臣贼子”好过!年龄相近的新帝与摄政王,朕心中能继承皇位的“承”亲王!他就等着这俩兄弟将来自相残杀吧!
当然,乾隆不知道,他的册封也是永璂他们考虑许久后想的办法!毕竟,永璟还没真正长大,很多事必须要他们来做,而“摄政王”这个名头真是太好用了!
嘉佑朝以一种枯木逢春的姿态发展了起来,本来日薄西山即将腐烂殆尽的大清王朝,竟然欣欣向荣起来了。
军队里,海兰察他们在各自带兵时便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今永璂他们直接放开手,开始了军队的改革——集合本国传统与西方思想,慢慢开始将单调的步兵骑兵往多元化军队改变,尤其加强了水军海军这一块,同时在刀剑之外又给士兵配备了本国工匠改良过的火枪,大大加强了军队的实力。
教育上,新的科举制度被公布,除了四书五经,格物算术也被列为考试科目,往后还有更多东西加进去。同时纪晓岚等文臣还将《九章算术》等本国已有算术书籍广为刊行,又结合西方数学思想与阿拉伯数字,编写新的算数书籍作为启蒙,开启民智。
而当年林如海在四川的政绩给了许多人启示,一时间各地兴办起不少学堂,如今正好将那些学堂整合了一下,将教学层次以启蒙生、初级生、中级生、高级生与太学生五个阶段分开,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又因国人男女有别思想作祟,学堂男女分开,又设立各种奖惩制度,鼓励学子无论贵贱皆入学——甚至在一开始,朝廷还以强制手段让适龄孩子入学,否则家人还会被判刑——于是,原本还想让家里孩子早点干活帮忙的穷人也将孩子送去了学堂,而当孩子们一批批学有所成时,不需说什么,那些人都会拼命送孩子上学了。
同时,受沙俄羽毛笔启发,寒玉终于想起现代社会还有“铅笔”这么一回事,于是,价格便宜、书写方便的铅笔大行其道,虽然被士大夫阶层批评为“有辱斯文”,却非常有利于文化传播。
农业一直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重要的一环,嘉佑朝的头头们自然也不会忽略。可以说,中国的老百姓是韧性最强的一群人,只要吃饱了肚子,他们就能活下去乃至于创造许多奇迹,而若是肚子都吃不饱,叛乱什么的也怪不了他们了。
商业也在悄然而变,大大小小的工厂开办起来,那些因为农业改革而空闲出来的农民们也有了新的挣钱之法……
一些年岁之后,远去海外的国人还带回了神奇的蒸汽机与新的交通手段——火车,那时,慢慢四通八达的道路,将改革推向了新的高.潮!
农业、商业、律法、教育、军政……
十几年的潜移默化,加上自上而下改革带来的上行下效,虽然阻力依旧多多,但成功之处也让人欣喜。
最困难的,当属官僚阶级的改革与皇权问题了。
作为皇家子弟,他们自然明白那至高无上的权利有多吸引人,也明白,没有几个统治者会甘心将手中的权利分出来,那是比割肉更别不能忍受的痛——就是他们亲手养出来的永璟,也无法保证他也能接受自己被一点点削弱——但这却又是必须的,若不削弱皇权,纵然如今有了不小成绩,几代下来,怕又是昙花一现梦一场。
而改革这种事,总不免碰触某些人的利益,而嘉佑朝的改革,震动最大的,当然是官僚阶级了——权利就那么些,当民众的权利增加了,官僚阶级的权利就相对减少了;而且,民智的开启,也让他们对官僚阶级天生的惧意减少了,生杀予夺再也不如以前自在,那些官僚阶级如何能同意?
所以,他们必须在永璟长大成人接掌权力之前,想方设法限制皇权,甚至以律法的形式,让天下人率先接受这种想法——若时间来不及,他们不介意延迟还政之日——倒时,皇室即使想专制,也得看老百姓们愿不愿意!
所以,改革一开始,嘉佑帝与摄政王乃至躲在后.宫养老的乌拉那拉皇太后时常被那些臣子的奏折压扁,更有死心眼的人还弄出死谏什么的,让人压力巨大。
若非那一群人都是刷绿皮的老黄瓜,这辈子心胸又够宽阔,手段也够高杆,同时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不然,说不准这改革最后也得流产啊!
也幸好如今是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九龙等人又聪明地将世界展现在众人面前——海外神奇的土地,广阔的天空,数不尽的资源,花不完的财宝——更重要的是,这是个不需要脸面的时代!只要有本事,那些都是你的!可抢可偷可骗!
将国民的视线转向更广阔的海外,总算适时转移了大家的矛盾。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底层百姓自然看到了新政对自己的有利之处,被压迫的下级官僚也有了上进之路,学有所成的孩子们对着新世界充满热情与自信,这是他们以前想也没想到的!而到自己手中、双眼切切实实看到的好处,又有哪个人能甘心失去呢?越来越多的人站到了新政这一边。
转眼,到了嘉佑十一年,嘉佑帝已经二十岁了,国家的各项改革也迈出了颤颤巍巍试探性的脚步,甚至有些地方都有了初步成果。永璂没有像像大家担忧的那样把持朝政不放,而是在嘉佑帝加冠并册立皇后次日,便将政权交到他手上。
变革的火种已经播撒四方,不是一两个人能彻底消灭的,哪怕那个人是皇帝!
而年轻的皇帝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心平气和甚至赞许的看着国家的改革。
新帝掌权,又让许多人忍不住观望。
有些人是紧张的,因为他们已经在改革中得到了不少利益,若新帝要收回这些东西,他们自然是不乐意的;有些人是高兴的,在他们看来,没有人跟权力过不去,皇帝的权力也被压制了,他如何会甘心?而力量弱小的新帝要想摆脱摄政王他们的影响,自然需要找其他盟友,就像他们!
而新帝对改革新政的支持,与摄政王他们居高不下的名声以及仍然掌握在各位支持新政的将领们手中的兵权,让试图翻身的人绝了望。
嘉佑二十一年,一直未曾册立福晋的前摄政王、如今的铁帽子和硕承亲王乘上远去西洋考察的海船,从此一去不回。
同年,和硕嘉亲王一家子、固伦和雍公主一家子、一等超勇公(海兰察)一家子、一等文昭公(展云翔)一家子纷纷出海去寻找承亲王皆无果,反而同样一去不回。
“皇上,要派人去找么?”还没退休的吴书来看着嘉佑帝。
“不用了!”眯了眯眼,嘉佑帝说不清自己心底是松了一口气,还是遗憾。
抬头看了眼天空,一如既往的碧蓝。
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孤单吗?怎么会呢?
他是王,将要带着他的子民走向又一个盛世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