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新的篇章 ...

  •   初夏的上海,梧桐树叶已经茂盛如盖,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向阳站在新书发布会的后台,微微调整了一下耳环。镜中的自己穿着一身浅灰色西装套裙,既专业又不失女性柔美。

      “紧张吗?”林薇探头进来,她已经升任执行编辑,依然是社里最活泼的存在。

      “有一点。”向阳诚实回答,但嘴角带着自信的微笑。今天是社里重磅新书《都市心声》的发布会,这是她担任主编后全程主导的第一个大项目。

      林薇走进来,帮她整理了一下衣领:“你会很棒的。这本书简直是为这个时代量身定做的。”

      《都市心声》不是传统的摄影集或文学作品,而是一个多媒体项目——融合了摄影、散文、诗歌甚至AR技术,探索现代都市人的内心世界。这个创意源于她和沈聿的一次深夜谈话,关于如何捕捉那些看不见的情感景观。

      “沈老师来了吗?”林薇眨眨眼问。

      “应该在观众席了。”向阳保持平静,但心中泛起暖意。这段时间,他们的关系稳定而深厚,像陈年佳酿,不烈却醇香。

      发布会开始,她走上台前。灯光有些刺眼,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微笑着迎接观众的掌声。演讲内容她已经烂熟于心,但当她看到台下沈聿鼓励的眼神时,话语变得更加自然流畅。

      “《都市心声》不仅仅是一本书,”她讲述着创作理念,“它是一个邀请——邀请大家停下脚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

      问答环节,一个年轻读者问:“向主编,书中关于‘孤独中的连接’那部分特别打动我。在当今这个超连接时代,我们为何比以往更加孤独?”

      这个问题直击核心。她思考片刻,真诚回答:“也许正是因为连接太容易,我们反而忘记了如何真正地连接。就像站在人群中发短信,而不是抬头与人眼神交流。这本书想提醒我们,真正的连接需要 presence——身与心同时在场的勇气。”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她看到沈聿微微点头,眼中满是骄傲。

      发布会结束后,读者排队等待签售。一个羞涩的女孩走到桌前,手里拿着《城市印记》和《都市心声》两本书。

      “向老师,”女孩声音很小,“您的书帮我度过了很难的一段时光。我...我曾经也很害怕与人接触,但现在我在尝试改变。”

      向阳感动地接过书,在扉页上认真写下:“给勇敢的你——每一步尝试都值得骄傲。”并签下自己的名字。

      签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束时,她手指微酸,但心中充满能量。

      沈聿在后台等她,手中拿着两杯咖啡:“精彩的表现。特别是关于‘presence’的那段,我应该录下来反复听。”

      她接过咖啡,笑道:“那都是跟你学的。记得你说过,‘相机不只是记录工具,而是让我真正看见的媒介’?”

      他点头,眼中闪着温暖的光:“学生已经超越老师了。”

      他们决定步行回出版社,享受这难得的午后闲暇。上海的街道永远繁忙,但今天这种喧嚣似乎有了不同的质感——不再是压迫性的,而是充满生机的。

      “下个月有个有意思的邀请,”沈聿说,“一个国际艺术驻留项目,在京都。三个月时间,创作关于‘传统与现代对话’的主题。”

      她心中微微一紧,但保持平静:“听起来很棒。你想去吗?”

      “我还没决定,”他谨慎地说,“项目很有意思,但三个月有点长。而且...”他停顿了一下,“我们现在这样很好,我不想打破这种平衡。”

      她思考着,啜了一口咖啡。曾经她会立即鼓励他去,隐藏自己的不舍。但现在她学会了更加诚实。

      “我不想你离开那么久,”她最终说,“但如果你真的想去,我会支持你。我们可以视频通话,我甚至可以中途去看你。”

      他惊讶地看着她:“真的?你不会...”

      “我不会崩溃,”她接完他的话,“我会想念你,但不会崩溃。这有本质区别。”

      这个认知对她而言是革命性的——爱一个人,但不依赖他来完成自己。

      他握住她的手:“让我考虑一下。也许我们可以折中——我去两个月,而不是三个月。”

      这种妥协的艺术是他们关系中的新维度:不是牺牲或放弃,而是共同寻找创造性解决方案。

      回到出版社,等待她的是堆满桌面的鲜花和祝贺卡片。最显眼的一束向日葵中插着一个小卡片:“为你骄傲。——沈”

      她微笑着将花插进花瓶,然后开始处理积压的工作。主编的职责比她预期的更加繁重,但也更加充实。她发现自己擅长平衡创意与管理,既能理解艺术家的敏感,又能把握商业现实。

      下班时,她意外地发现父亲等在大楼门口。自从那次明确界限后,他们的联系仅限于必要的家庭事务。

      “小阳,”他有些局促地说,“能聊几分钟吗?”

      她犹豫了一下,然后点头:“我去那边咖啡馆。”

      坐下后,父亲搓着手,迟迟不开口。她耐心等待,不再像从前那样急于填补沉默。

      “你奶奶告诉我你升主编了,”他终于说,“恭喜。”

      “谢谢。”她平静回应。

      又是一段沉默。然后他深吸一口气:“我...我参加了戒酒会。已经两个月了。”

      这个消息让她惊讶。她仔细观察他,确实,他的眼神更加清明,手不再颤抖。

      “为什么?”她问。

      “很多原因,”他苦笑,“部分是因为健康。部分是因为...我想重新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和儿子。”

      她谨慎地回应:“戒酒是很好的第一步。”

      “我知道这不能弥补过去,”他急切地说,“我也不期待立即原谅。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在尝试改变。”

      她点点头:“我欣赏你的努力。”

      分别时,他没有要求什么,只是再次恭喜她的成功。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她感到一种复杂的情绪——不是立即的信任或原谅,而是一种谨慎的希望。

      那天晚上,她和沈聿分享了这个进展。他们坐在阳台上,看着城市夜景,手中各执一杯茶。

      “你怎么想?”他问。

      “我不知道,”她诚实回答,“改变需要时间证明。但我愿意保持开放心态。”

      他赞同地点头:“就像摄影——一张照片不能定义一个人,而是整个系列展示真相。”

      这个比喻让她微笑。他总能找到最贴合她理解方式的说法。

      周末,他们去看奶奶。老人明显更加精神了,甚至能够不用手杖短距离行走。

      “看看这个,”奶奶自豪地展示她的新技能,“医生说再过几个月,我就能跳舞了!”

      他们一起吃了午饭,气氛轻松愉快。告别时,奶奶悄悄对向阳说:“你爸爸来看过我几次。看起来真的在改变。”

      回去的路上,向阳若有所思:“有时候我担心自己太谨慎,不够宽容。”

      沈聿摇头:“边界不是不宽容,而是自我尊重。你给了他改变的机会,但没有轻易交出自己的信任——这是健康的。”

      这些话让她释然。是的,她不再是从前那个非黑即白的自己,学会了在保护与开放之间找到平衡。

      周一下午,她接待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杨教授,她大学时期的导师,也是影响她最深的人之一。

      “向阳!”教授热情地拥抱她,“我看了你的新书,太精彩了!当年那个总是坐在角落的安静女孩,现在成了出版界的新星!”

      她请教授到办公室喝茶,聊着这些年的变化。

      “我最欣赏书中关于‘脆弱的力量’那部分,”教授说,“在我们的文化中,脆弱常常被看作是弱点,但你把它重新定义为勇气。”

      “那部分确实最贴近我的内心,”她承认,“是我个人的体验与反思。”

      教授微笑:“最好的作品总是如此——个人的即普遍的。”

      告别前,教授留下一个邀请:为母校文学院做系列讲座,分享编辑与出版经验。

      这个邀请让她既荣幸又惶恐。公开演讲曾经是她的噩梦。

      “你会很棒的,”当晚沈聿鼓励她,“而且你知道,如果紧张,可以想象观众都穿着睡衣。”

      她大笑:“那只会让我更想笑场!”

      但认真考虑后,她接受了邀请。挑战恐惧已经成为她成长的方式。

      讲座那天,她站在大学礼堂的讲台上,面对满堂的学生和老师。心跳加速,但她没有退缩。

      “各位老师,同学们,”她开始演讲,“有人曾说,编辑是‘无形的艺术’——最好的编辑工作不会被注意到,因为它让作品更加自然流畅。”

      她分享了自己的旅程,从那个害怕与人接触的实习生,到如今能够主导大型项目的主编。没有夸大成功,也没有隐藏挣扎。

      “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我们的脆弱不是缺陷,而是连接彼此的桥梁。我们的恐惧不是障碍,而是成长的催化剂。”

      演讲结束后,提问环节异常活跃。一个学生问:“向学姐,您如何平衡商业压力与艺术 integrity?”

      她思考片刻,给出真诚的回答:“我认为这不是二元对立。真正的挑战不是选择商业或艺术,而是找到既能表达愿景又能连接读者的方式。有时候这意味着创造性妥协,而不是放弃原则。”

      另一个学生问及她的情感经历是否影响了创作。这个问题很私人,但她决定诚实回应。

      “是的,深刻的情感体验总是会影响创作,”她平静地说,“但我学会的是不让情感淹没专业判断,而是让它丰富视角。”

      回程车上,沈聿好奇地问:“最后那个问题,你想到的是我们吗?”

      她微笑:“想到的是所有让我成长的关系。包括与你的,与奶奶的,甚至与父亲的。”

      他理解地点头:“成熟的爱情不是占有,而是相互成就。”

      这句话总结了他们关系的本质。不是两个半圆合成一个圆,而是两个完整的圆选择共享轨道。

      那晚,她收到父亲的短信:“听说你的讲座很成功。为你骄傲。”

      简单一句话,却让她眼眶发热。她回复:“谢谢。听说你戒酒满三个月了?继续坚持。”

      这种平衡的互动——既不过度开放,也不完全封闭——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

      临睡前,她站在阳台上。上海的夜空难得清明,几颗星星顽强地闪烁着。手机亮起,是沈聿的短信:“决定申请京都项目,但只去六周。你会来看我吗?”

      她微笑着回复:“当然。也许我可以带去一些‘都市心声’。”

      放下手机,她感到一种深层的满足。生活不是完美的,但她已经拥有了导航不确定性的能力。

      晨光依旧,每一天都带来新的挑战与可能。而她,已经准备好了。

      在入睡前的朦胧中,她想起教授的话:“最好的作品总是个人的即普遍的。”也许人生也是如此——最个人的成长,最终能触动最普遍的人性。

      星光渐隐,晨光将至。新的篇章,正在书写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