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数据共生体 ...
-
乔非意推门时,度留真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三维建模软件里,动态关节的阴影参数总在0.3%的误差里浮动,她调了三次光源角度,光标停在某个坐标点迟迟没动。
“需要帮忙吗?”乔非意把修正后的报告放在桌角,视线扫过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光影追踪算法对曲面反射的计算,在你这个模型比例下会产生累积误差,我带了新的补偿参数。”
度留真侧过身让她看清屏幕,指尖在某个雕塑关节的放大图上点了点:“这里的肌肉线条转折角度,软件自带的渲染引擎会过度平滑。”她调出几张手绘草图,铅笔勾勒的弧度带着肉眼可见的张力,“数据要精准到能支撑这种‘紧绷感’。”
乔非意拖过椅子坐下,键盘敲击声骤然密集。她在原有算法里嵌套了一段新的函数,屏幕上的阴影边缘立刻浮现出细碎的颗粒感,像石膏粉末落在光线下的样子。“用了分形噪声模拟材质肌理,”她调出参数面板,“误差控制在0.05%以内,你试试调整光照强度。”
度留真滑动鼠标的动作顿了顿。当聚光角度调到45度时,模型关节的阴影里果然透出草图里那种含蓄的起伏,像皮肤下的血管在发力。她抬眼看向乔非意,浅榛色瞳孔里难得有了点温度:“你怎么知道我要这种效果?”
“猜的。”乔非意转着笔笑,“上次看你削石膏像,总在关节内侧留0.5毫米的凹陷,不是技术失误吧?”
工作室的日光灯管忽然闪烁了两下。度留真指尖在鼠标上顿了半秒,随即继续拖动滑块调整参数,声音平稳得听不出波澜:“是为了模拟受力时的肌肉收缩。”她专注盯着屏幕上的网格线,没说的是,这种毫米级的细节处理,是她对着人体解剖图反复测算三个月才定下的标准,连合作过的雕塑家都没留意过。
傍晚整理工具时,乔非意发现度留真的刻刀排列顺序变了。最常用的那把圆口刀从第三格移到了第一格,刀柄朝向和自己昨天顺手放下的角度一致。她刚要开口调侃,却见度留真把那枚金属书签压在算法报告上,菱形纹路恰好框住她画的笑脸。
“明天带曲面细分的测试数据来。”度留真合上工具箱时,声音比平时轻了些,“别再留破绽,我没时间陪你玩猜谜游戏。”
乔非意拿起报告时,书签背面的刻字蹭过指尖——一行极小的数字,是昨天那个被修正的误差值。她回头看时,度留真正站在窗边打电话,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说话声透过玻璃传来,带着她从未听过的柔和。
电话那头是度留真从初中就认识的朋友梁孜,学策展的,两人属于半年不联系、一开口就能互揭老底的类型。梁孜显然知道她们在合作,声音里裹着戏谑:“听说你跟计算机系那朵金玫瑰凑一块儿了?上次学术论坛上你们对数据标准,那眼神跟要剜对方一块肉似的,怎么,现在改共沉沦了?”
度留真靠在窗沿,指尖无意识敲着玻璃,尾音都带着点懒洋洋的笑意:“人家写算法的时候,你大概还在为展品标签贴歪三毫米哭丧脸吧?”
“哟,这是把人划进你那‘误差允许范围’里了?”梁孜在那头夸张地吸气,“留真同志,你这防火墙拆得够快啊,上次我借你半块橡皮,你拿计算器按得噼里啪啦响,比会计还认真,最后说磨损费抵我三杯奶茶,你那计算器怕不是按了个随机数吧?”
“不一样。”度留真望着远处图书馆的轮廓,指尖停下动作,声音里的调侃淡了些,“她能看懂我留在石膏里的误差。”
梁孜沉默两秒,忽然笑出声:“行吧,反正你眼里只有‘能对上频率’和‘噪音源’两种人。对了,下周画廊有个新媒体艺术展,带你的搭档来看看?我给你留两张票,让她见识下什么叫‘算法之外的混沌美学’,别让她总觉得世界是用0和1堆的。”
度留真挂了电话,转身时正好对上乔非意看过来的目光。她把手机揣回口袋,脸上又恢复了那种礼貌疏离的表情,仿佛刚才电话里带笑的语气只是错觉。
晚风卷着石膏粉从半开的窗户溜进来,乔非意把书签放回原位,发现它和桌上的蓝宝石摆件在暮色里折射出同一种光泽。论坛里有人说度留真“对谁都隔着层玻璃”,现在看来,那层玻璃不是拒绝,是筛选——能看透玻璃上细微划痕的人,才有资格被她请进里面。指尖残留的金属凉意混着方才那句“专业度还不错”,在心底漾开圈模糊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