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7、浆糊的稠与未粘好的 ...
-
赵玉青的画室在梅雨季的午后浮着层半透明的雾。
他蹲在画案前捡《竹石图》的碎纸,没受伤的左手捏着片带石纹的纸屑,指尖在“飞白”的留白处划了划——父亲总说“留白是给看画的人留念想”,可现在这些碎纸的留白,只剩没说尽的空。案角的浆糊罐敞着,是父亲生前用的牌子,糯米香混着雾汽漫开来,像把旧时光的黏合剂,却粘不好这满地的碎。
“玉青,陆先生在巷口站了快半小时了。”张奶奶端着碗莲子羹进来,蓝布帕子裹着的碗沿还温着,“他手里拎着个木盒,看着像装裱工具——陈助理说‘先生昨晚在书房学了半夜怎么拼碎画,手都被浆糊粘住了’,你看这孩子,明明急得不行,偏要在巷口等着,怕惹你烦。”
赵玉青的指尖在纸屑的石纹上顿了顿。学拼碎画——陆泽珩那样连咖啡渍都要让佣人立刻擦掉的人,居然会去碰浆糊,想想都觉得笨拙。像他送松烟墨时说“三家墨坊才淘到”,像他送竹纹框时说“老木匠雕的”,所有“不擅长”都藏在“为你学”的壳里,钝得让人心里发涩。
“让他回去吧。”他把纸屑放进青瓷盘,声音轻得像被雾泡软了,“这画拼不好了——就算拼起来,裂痕也还在,看着闹心。”
张奶奶把莲子羹放在画案上,瓷勺碰到碗沿的声在雾里很清:“泽珩刚才跟我说‘就算有裂痕也想拼,总比碎着强’——他还说‘你父亲画的竹石,哪块石没裂?哪根竹没弯?可看着就是有劲儿’,你看这孩子,连你父亲的话都记着。”
赵玉青没接话。他盯着青瓷盘里的碎纸——最大的那片带着“青砚”落款的一角,朱砂被雾汽浸得发暗,像枚褪了色的印。父亲画了一辈子竹石,哪幅没被岁月磨出痕?可他和陆泽珩的痕,是沈曼云说的“两个世界”,是周明宇叹的“不合适”,是连浆糊都粘不住的现实,拼起来也是自欺欺人。
画室的门被风推得开了条缝,雪松味混着糯米香漫进来。赵玉青的后背瞬间绷紧,像被雾里的暖意轻轻撞了下——陆泽珩站在门口,手里的木盒沾着点雾珠,边角的竹纹刻痕里还嵌着点纸屑,是昨晚练拼画时蹭的。
“我带了糯米浆糊。”陆泽珩的声音比平时低,像怕惊散满地的碎纸,“陈舟说这牌子的浆糊黏性好,干了也不发硬——我们试试?就算拼不好,也算给这画留个全尸。”
赵玉青没抬头。他把那片带落款的碎纸往青瓷盘深处推了推,像在藏什么见不得人的牵挂:“不用了。”指尖的糯米浆糊开始发黏,粘住了另一片碎纸,扯不开,“碎了就是碎了,拼起来也没用——陆先生,你该明白,有些东西断了,就接不回去了。”
陆泽珩没走。他蹲在赵玉青对面,把木盒里的工具一一摆出来:竹制镊子、细毛刷、裁纸刀,都是最小号的,像给精密仪器用的,和他骨节分明的手很不相称。“我知道你在怕什么。”他拿起镊子,夹起片带竹梢的碎纸,动作轻得像夹蝴蝶,“我母亲找过你,我跟她吵过架了——以后不会再有人来烦你,这画……我们拼完,就当给之前的日子收个尾。”
“收不了尾。”赵玉青突然抬头,眼里的红血丝在雾光里格外清,像刚浸过冷水,“沈女士说得对,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你要联姻,要管陆氏,我要去南方开画室,画我的芭蕉雨,我们本来就该往不同的方向走。”
陆泽珩夹着碎纸的镊子顿了顿。竹梢的尖在雾里闪,像道没说尽的刺。“联姻的事,我没答应。”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点没散的硬,“苏晚晴也说了,她不会嫁一个心里有人的人——玉青,别因为我母亲的话,就把我们之间的所有都否了,这不公平。”
“公平?”赵玉青笑了笑,笑声在雾里散得很快,像片被风吹碎的竹,“你站在陆家的位置,怎么会懂什么是公平?你随手就能让抄袭者道歉,能让酒店为我留展位,可我连拒绝你母亲支票的底气,都要攒很久——陆泽珩,这就是我们的公平,从一开始就不一样。”
陆泽珩的镊子“当”地掉在画案上。碎纸从镊子尖滑下来,落在那片带落款的纸屑旁,像道被撞断的痕。他没捡镊子,只是盯着赵玉青的虎口——纱布换了新的,边缘的药膏泛着薄荷凉,是他早上让陈舟送的那支,却没拦住对方眼里的冷。
“我从没觉得你需要我的帮忙。”他的声音发哑,指尖无意识摩挲口袋里的竹纹玉佩,玉面的凉硌着掌心,“我喜欢看你自己跑维权时的样子,喜欢看你蹲在画室晒画时的样子,甚至喜欢看你躲我时,把‘外出’牌子挂歪的样子——这些都和陆氏无关,和联姻无关,只是因为是你。”
赵玉青的喉结动了动。他别过脸,看着墙上的墨团画像——猫的眼睛用了云母粉,在雾里闪,像陆泽珩屏保的那只。原来那些被他归为“资本特权”的帮忙,在对方眼里,只是“想靠近”的笨拙方式,像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只会把最珍贵的糖硬塞过来,却不知道对方怕齁。
“张奶奶说你小时候学拼积木,拼不好就会哭。”赵玉青捡起镊子,夹起片碎纸,动作比刚才稳了些,“陈助理说你昨晚拼画到后半夜,浆糊粘了一手,用了三瓶洗手液才洗掉——陆泽珩,你没必要为我做这些,不值得。”
陆泽珩的眼睛在雾里亮了亮。他立刻拿起细毛刷,沾了点浆糊,动作带着种没掩饰的急:“值得。”毛刷的毛扫过碎纸的边缘,留下道极淡的白,“只要是你的画,就算拼到天亮,也值得。”
两人没再说话,只是蹲在画案前,用镊子夹着碎纸,一点点往一起凑。雾从窗缝溜进来,落在他们手背上,和浆糊的黏混在一起,像层没说出口的胶,把这片刻的安静粘得很牢。陆泽珩的手指偶尔会碰到赵玉青的——他的指腹有薄茧(练拼画磨的),赵玉青的指尖沾着浆糊(糯米香的黏),碰到时像被什么轻轻蛰了下,却都没躲开。
林小满来找赵玉青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两个身高差明显的男人蹲在画案前,头凑得很近,都盯着那堆碎纸,像在解道极难的题。陆泽珩的西装裤沾了点纸屑,赵玉青的围裙上蹭着浆糊,可两人眼里的专注,比任何亲密动作都让人心里发堵——那是种“明知拼不起来却还要试”的执拗,像两只困在玻璃罩里的蝶,明明能看到外面的光,却撞不破这层透明的墙。
“玉青,画廊催稿的消息我帮你挡了。”林小满把画筒靠在墙角,声音轻得像怕惊散雾,“他们说‘可以等你手好透了再交’——对了,周医生刚才给我发消息,说你母亲的复查结果很好,让你别担心。”
赵玉青夹碎纸的手顿了顿。他抬头时,看到林小满的目光在他和陆泽珩之间转了圈,带着点没说尽的叹。“知道了。”他把镊子放下,指尖在沾着浆糊的纸上擦了擦,“我这两天把手头的草图整理下,下周应该能交。”
陆泽珩没说话,只是把刚拼好的一小块纸往赵玉青那边推了推——上面有半片竹叶,是赵玉青最擅长的“逆风叶”,笔锋带着股没说尽的劲。“这叶拼得挺好。”他的声音很轻,像在夸画,又像在夸别的,“比我昨晚练的强多了。”
林小满看着那半片竹叶,突然笑了笑:“你们俩啊,拼画都跟较劲似的。”她从画筒里抽出张自己的新作,是幅《芭蕉雨》,南方的湿润扑面而来,“我下个月要去南方办展,那边画廊说有个空铺,位置挺好,离周医生介绍的画室也近——玉青,你要是真想去南方,我帮你问问?”
赵玉青的指尖在浆糊罐沿划了划。糯米浆糊开始变稠,像他心里的犹豫,黏得扯不开。“再说吧。”他拿起镊子,又夹起片碎纸,“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这画拼完。”
林小满的目光在陆泽珩脸上停了停。男人正盯着那半片竹叶,指尖无意识摩挲镊子的竹柄,像在想什么心事,却没反驳“去南方”的话——他大概也知道,有些牵挂留不住,能陪对方拼完一幅碎画,就已经是偷来的时光。
“那我先回去了。”林小满拿起画筒,走到门口时又回头,“玉青,拼不好也别硬拼——画没了可以再画,人别熬坏了。”她的目光扫过陆泽珩沾着浆糊的袖口,“陆先生也是,有些事强求不来,体面点,对谁都好。”
陆泽珩的镊子顿了顿,没接话。只是把那半片竹叶又往中间推了推,像在说“就算是偷来的时光,我也想多留会儿”。
雾散时,画案上终于拼出了小半幅《竹石图》。
石纹的裂痕像道没愈合的疤,竹叶的边缘还缺着角,可总算能看出点原来的样子。陆泽珩用镇纸压住拼好的部分,指尖在裂痕上碰了碰,像在确认这不是幻觉。“比我想象的好。”他的声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累,“剩下的明天再拼?你手该歇了。”
赵玉青把镊子放进木盒,指尖的浆糊已经干了,留下层透明的膜,像道没说尽的黏。“不用了。”他把没拼完的碎纸收进青瓷盘,“剩下的就算了——留着点遗憾,比硬拼出全尸强。”
陆泽珩的喉结动了动。他看着赵玉青把青瓷盘放进樟木箱,动作轻得像在埋什么珍贵的东西。“我知道你还是要走。”他突然说,声音轻得像雾散前的最后一缕,“去南方也好,那边的芭蕉雨适合你——只是别忘了,老城还有张奶奶,有墨团,还有……我。”
赵玉青的指尖在樟木箱的锁扣上顿了顿。锁扣是铜制的竹节款,是陆泽珩去年送的,说“防潮”。“我知道。”他没回头,只是把箱盖慢慢合上,“我会常给张奶奶打电话,墨团……你要是不嫌弃,就帮我照看。”
“我不嫌弃。”陆泽珩说得很快,像怕他反悔,“墨团上次蹭我裤腿时,爪子没伸出来,它知道我没恶意——我会给它买你常喂的那款猫粮,放在画室窗台上,它要是想你了,就去那儿等。”
赵玉青的眼眶突然有点热。他想起墨团总在陆泽珩来的时候躲在画架后,却会偷偷把猫毛蹭在对方的西装裤上,像在做标记。原来连猫都知道谁是真心疼它,人却要靠“算了吧”“不值得”来硬撑。
陆泽珩收拾工具时,把那罐糯米浆糊留在了画案上。“这个留给你。”他的指尖在罐口的竹纹上划了划,“以后画坏了画,想拼的时候能用——就算你去了南方,也可以寄回来,我帮你拼。”
赵玉青没拒绝。他看着陆泽珩拎着木盒走出画室,背影比平时直,却在快到巷口时,脚步慢了半拍——像在等一句挽留,又像在跟自己说“该走了”。雾彻底散了的阳光落在他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像道没说尽的痕,淡了,却还在。
张奶奶在葡萄架下摘葡萄时,看到陆泽珩在巷口站了很久。
男人手里的木盒沾着点浆糊,西装袖口的碎纸还没拍掉,却在看到她时,扯出个极淡的笑:“张奶奶,玉青的《竹石图》拼了小半幅,石纹很有劲儿——他父亲要是看到,肯定会夸他。”
张奶奶把一串青葡萄递给他:“泽珩啊,有些画拼不起来没关系,只要看画的人记着它原来的样子,就不算真碎了。”她看着男人把葡萄小心地放进西装内袋,像在藏件宝贝,“玉青把你送的浆糊收进樟木箱了,你说他要是真不想见你,还会留着你的东西?”
陆泽珩没说话。他摸着内袋里的葡萄,青得发涩,像他现在的心情。可张奶奶的话像颗没化的糖,藏在涩里,让他觉得这场“注定推开”的拉扯,或许不是终点——至少他还能陪对方拼半幅画,还能在对方的樟木箱里,留下罐带着糯米香的浆糊,留下点“我来过”的证据。
上车前,他回头望了眼画室的窗——赵玉青正站在窗前,手里拿着那罐浆糊,对着阳光看,像在确认里面的糯米香是不是真的。陆泽珩突然觉得,就算以后隔着南北的梅雨季,就算再也不能一起拼画,只要对方还留着这罐浆糊,只要他还记着那半幅《竹石图》的样子,有些青痕就永远不会消失。
赵玉青在画室的傍晚,把那罐糯米浆糊放进了樟木箱的最底层。
上面压着陆泽珩送的竹根镇纸,再上面是装着碎纸的青瓷盘,最上面是父亲的老砚台——像把没说出口的牵挂,层层叠叠地藏着,怕潮,又怕被人发现。他拿起那半串青葡萄,是张奶奶后来送来的,说“泽珩让给你的,他说‘青葡萄泡酒会回甘’”。
周明宇来送药时,看到他在洗葡萄,指尖的浆糊膜还没掉,像层透明的印。“陆先生刚才给我发消息,问你手疼不疼。”他把药膏放在画案上,“他还说‘南方的画室要是需要装裱工具,让陈舟给你寄’——你看这心思,连你去南方后的事都想到了。”
赵玉青把葡萄放进玻璃罐,倒了点米酒。青紫色的果实在酒里慢慢沉下去,像颗颗没说尽的心事。“我知道。”他用没受伤的手盖上罐盖,“可知道又能怎么样?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画只能一个人画——这样对谁都好。”
周明宇没再劝。他看着赵玉青把玻璃罐放在窗台上,阳光透过罐壁,在画案上投下片晃动的光斑,像南方的芭蕉叶影。梅雨季的风从窗缝溜进来,带着糯米香和米酒的甜,像在说:有些青痕不必粘牢,只要记得彼此拼过半幅画,记得浆糊的稠和葡萄的涩,就已经是幸事。
赵玉青对着玻璃罐里的青葡萄看了很久。他知道这些葡萄泡透了会回甘,就像他知道,很多年后想起这个梅雨季的午后,想起那个蹲在他对面拼画的人,想起浆糊粘在指尖的黏,心里大概也会泛起点说不清的甜——不是拥有的甜,是“曾靠近过”的余味,淡,却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