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数据融合的挑战 ...

  •   顾然在实验室的屏幕前,看着 AI 处理后的数据模型。HRV(心率变异性)、舌象分析、生活习惯记录已经成功整合进模型,但脉象数据仍是空白。

      “如果缺少脉象信息,体质测量的完整性仍然不够。”他喃喃道。

      就在这时,苏静的消息弹了出来:

      “我帮你联系了一个团队,他们在做脉象信号采集的研究,或许能提供数据。”

      顾然看着屏幕,嘴角微微上扬。“那我们就去看看。”

      几天后,顾然和苏静来到一家医学工程实验室,见到了脉象数字化研究团队的负责人——梁远清。

      梁远清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科研人员,他对“中医数字化”研究颇有经验。

      “你们想让 AI 识别体质?这个想法很大胆,但确实值得探索。”梁远清翻阅着顾然的研究报告,饶有兴趣地说道。

      “我们已经建立了 AI 体质测量的初步模型,但缺少脉象数据。”顾然解释道,“听说你们正在研究脉象信号采集,我们想看看是否能合作。”

      梁远清点了点头,拿出一台精密的传感器设备:“我们开发的这款设备,可以记录脉搏波形,并将数据转化为数学模型,但问题是,目前的数据量还不足。”

      苏静好奇地问:“脉象数字化的最大难点是什么?”

      梁远清解释道:“传统中医诊脉依赖医生的手感,数据主观性较强。而数字化需要建立‘标准化脉象’,但不同医生对脉象的描述存在差异,因此很难形成统一的数据库。”

      顾然若有所思:“如果能让 AI 结合多个医生的诊断数据,找出其中的共性,或许能减少主观误差?”

      梁远清眼中闪过一丝兴趣:“这个思路倒是可以试试。”

      在梁远清团队的支持下,顾然的研究方向再次拓展——
      新增脉象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记录志愿者的脉搏波形,让 AI 训练识别不同体质的脉象特征。
      优化 AI 体质测量模型:在原有 HRV、舌象等指标基础上,加入脉象分析,提高整体预测精度。
      验证“体质影响药效”的假设:研究不同体质的患者在服用抗凝药物时的疗效差异,找出其中的模式。

      “如果这个实验成功,我们就能让‘体质’成为精准医学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经验理论。”顾然总结道。

      苏静笑了笑:“你从一开始的怀疑者,变成了探索者。”

      顾然轻轻一笑,目光坚定:“科学的意义,不就是发现未知,并尝试解释它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