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5、第 75 章 无题诗 ...

  •   无题诗,顾名思义,即创作时未想好确切的题目而冠以无题之名的诗,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手笔,多有无题诗,另有一种无题诗是采用诗中首句前两字作为标题的诗,显而易见的是《诗经》中的篇目,如《蒹葭》和《关雎》等,李商隐的名作《锦瑟》亦是。无题之作,记得学生时代自主命题写作时较为常见,绞尽脑汁之后,枯肠搜索一番也不知如何命题,于是空白一行再写第一自然段,写着写着好似想到了标题,于是在空白处填上标题,有时候甚至写完了,再看看拼凑的几百字之后,再造个标题添上去,这种先文后题的写法,好似无题作文一般,想必和古代文人创作无题诗的创作思路具有相似性。莘莘学子们需要学习的无题诗主要出自《诗经》和李商隐之手,李商隐流传下来的无题诗有十多首,其中以《锦瑟》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最为经典,以朦胧含蓄及广泛用典著称,李商隐名下可读的无题诗远不止两首,尚有其余无题诗金句值得拜读。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是唐代人生经历颇为坎坷的诗人,一生顺遂的时光不多,命途多舛形容他虽夸张点,但同比并称小李杜的杜牧而言,家世背景及境遇的确相差甚远。李商隐虽数次申明自己与李唐宗室出自一脉,可是疏远的皇室血缘关系并未给他带来实际上的效应,自高祖父及己辈都是充任一些低级别的官职,可谓是士族中的寒门子弟,作为皇室宗亲,他远不及曾经落魄一时的刘备,刘备鼓吹自己系刘汉皇室宗亲,从而使他赢得了相当强的政治资源并最终独立称王一方。遗憾的是,据史料记载,李商隐的风评不尽如人意,背离恩师,卷入党争,岳父未在仕途上施加影响,仕途不顺等多种迹象表明,李商隐在官场上颇或有让人嗤之以鼻之处,或许与他从小便要承担光耀门楣的责任息息相关,不过他的诗文成就是有目共睹,成为唐代诗坛里的杰出代表,甚至有人盛赞他虚负凌云万丈才。李商隐的诗歌在晚唐独树一帜,作品构思新奇,或是因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爱情诗和无题诗写的缠绵悱恻,深受读者喜欢,其次习惯于采用含蓄朦胧的艺术手法,有些诗过于隐晦迷离难以理解,微微感觉到其写的精妙,朦胧意境美,颇具说不清道不明的艺术美感。

      李商隐的坎坷首先源于父亲早逝,作为士林寒门子弟,没有父亲的庇护,他少年的成长较为艰辛,并对他日后成长影响至深,身为长子有撑持门户的责任,作为士林阶层成员有光耀门楣的负担,好在同族叔父多年的悉心教育,方能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其次,皇室远亲未能给他带来实际裨益,只能老老实实的参与残酷的科举竞争之路,熟读他的诗篇,可知其才华是具备的,但是过于单薄的背景使得他多次科举落第,请求恩师令狐楚及令狐绹父子的帮助后,才得以进士及第。再者,他的仕途之路颇为曲折,背离恩师投靠它门,使得他声誉备受质疑,且陷入了党争的漩涡,仕途的上升期却恰逢丁母忧及岳父的离世,好在才华寄身,仕途尽管凄迷但还算是维持了祖辈的士族阶级。从李商隐的诗文看,他与妻子王氏感情很好,但仕途的曲折坎坷使得他与妻子聚少离多,更为不幸的是,相濡以沫的妻子早早的先他而去,诸多坎坷经历,使得他的诗篇多有郁郁寡欢的底色。总而言之,李商隐的坎坷履历造就了他诗文的消极沮丧主旋律,不过却深受读者的喜欢,或许更多的是受女性读者的喜爱,或会如林黛玉所言,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却又矛盾的说喜欢他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以“锦瑟”为题,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锦瑟以隐题的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解读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无题系列作品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其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点睛之笔,诗人采用四个典故的铺陈,才在结尾处道出自己的无限感慨,结合作者经历及从其感慨之辞中大致可推断出,诗创作于他的晚年,是遭遇重大家庭变故后的诗,未经多年的沧桑蹉跎,想必迸发不出如此感人至深的诗句。欧美经典歌曲《Right here waiting》,曾经风靡全球,其百听不厌的旋律依然深入人心,中文翻译为“此情可待”,或有可能取自李商隐的《锦瑟》。经历社会无情的打击,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人会习惯性追忆往昔经历,这些事多是关于爱情和事业的,正如李商隐所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不应该狭隘的限定于爱情,宜涵盖世故人情,只能感叹一声,只能怪自己当初也茫然无知。

      这首诗除了难以理解之外,最大的特色便是多有用典,此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四句,每句借用一个典故,依次为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和良玉生烟,连续将四个典故无缝衔接起来,若无学富五车的积淀,想必会对它望洋兴叹。诗字面意思倒不难理解,其意是说精美的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值得追忆青春年华,庄周梦见自己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望帝将自己的春心寄托于杜鹃,沧海明月流下了滴滴眼泪,蓝田日暖玉石化作青烟,等到现在才开始追忆此情此景,是因为当时心中一片茫然。从诗意来看,应是作者回忆以往经历的作品,想必是遭遇了重大变故后的作品,方能创作出这么迷离深刻的追忆之作,尤其是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让很多历经世事不易之人颇有共鸣,对整首诗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认为是作者在表达自我伤感的情绪。

      庄生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有个流传甚广的典故,即庄子做梦成为蝴蝶翩翩起舞,感到身心愉快和灵魂惬意,竟然忘我的进行思考,遂完成代表其思想的名篇《逍遥游》。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自战国时期的蜀地,相传当时的蜀王称帝,名号望帝,治理蜀地的水患功劳甚大,后来禅位让贤退隐山林,殊不知新登基上位的贤人一反常态,在蜀地推行加重老百姓负担的政策,原本安居乐业的蜀地到处看到流离失所的穷苦百姓,为此,望帝非常后悔自己禅让的决定,无计可施而抑郁而亡,后化成一只杜鹃鸟,在蜀地宫殿夜夜啼叫,声音凄惨哀怨,后来人们就以“望帝啼鹃”形容对当初的行为后悔不已引起悲哀凄惨的啼哭。沧海珠泪的故事来自传说,中国古典书籍曾记载有个鲛人(神话传说)被一位渔夫所救,鲛人在伤势好后,帮忙渔夫织起娟来赚了很多钱,鲛人最后离开之时,为感激渔夫的救命之恩,留下感恩的眼泪,化作晶莹剔透的珍珠,随后便纵身一跃进入大海消失不见,后来便流传了鲛人珠泪的故事。良玉生烟,同样是神话性质的故事,或许在唐代资料保存技术的不足,很多故事记载下来,传着传着就悬疑神话化,中唐诗人曾有“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诗句,李商隐则将其简化运用,恰到好处。

      善用典故是李商隐无题系列诗中的基本特点,在其他诗中也不乏用典,其中就包括他多首“无题”诗篇,其中名为《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诗,笔者犹为记得,在中学阶段学过这首,当然《锦瑟》那首亦是。这首诗是无题加首句的形式呈现,为了作区分,好似“无题”对于李商隐来说,犹如创作小令的宋代词牌名,只不过李商隐以无题创作的,是格律要求严格的七言律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其里面的典故主要是借助神话传说表达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通篇朗读起来,一股悲情蕴意其中,以“相见时难别亦难”开头,简明扼要的点明其“伤离别”的主题,描写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离后的思念之情,抒发了真挚无比的相思别离之情,带有浓郁的伤感色彩,用词凄怨哀婉。首联和颔联给此诗定了伤感的基调,见面机会难得,别离时难舍难分,暮气的春天百花残败更是徒增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全部吐完,蜡烛燃烧成灰,像眼泪一样的蜡油才会干涸,这里引用春蚕吐丝的自然现象和蜡烛燃尽的常用生活场景,来描绘其至死不渝的相思之情,表现的深情程度非一般诗词作家可媲美,可见李商隐情诗的品级之高用词之妙,普通人描写相思之情,只会“爱死你了,想死你了”的口语化表达,引用李商隐式的书面语则富含文艺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商隐哀怨诗句的代表,但流转千年后,这两句诗词写入作文里,多取其积极含义,表达为了追求理想,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古人很多诗词的原意,历经千年的流变,很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典型的有如元稹诗“诚知此事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在元稹的诗中,它指有些痛苦是每个人都要遭逢的,对于一起经历贫贱和共患难的夫妻来讲,阴阳相隔则会更显得悲哀,是元稹悼念其亡妻的名句,但是它在现代语境中却完全偏离其主旨,用来形容缺乏经济支撑的家庭,贫穷夫妻百事艰难,会有林林总总的争吵和责难。诗的颈联则是文人惯用的手法,描写女子晓装对镜、白鬓初现的感伤,隐晦的表达女子的思念和哀愁,夜间痛苦的呻吟,寒夜里孤身的凄凉情境,应察觉到月光透射着清寒,通过描写女子的闺怨和愁思,寄托诗人自身细腻的柔情。古今意义的差异,得让诗词品鉴者详细了解创作的背景及意图,尤其是涉及到典故,几千年的中国史,流传的典故不甚枚举,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典故鲜明,倘若对蓬山和青鸟的故事比较陌生,理解此句则较为困难。尾联借助神话传说诠释相思之情,蓬山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寓意所念之人的居住之所,青鸟原指女仙西王母的使者,化作抒情主人公的角色,借用青鸟传达自己的期望。

      首次获悉李商隐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时,概莫记得是在中学情窦初开的那个年纪,大概率也是从女生同学嘴上听到,青春时期的女生同学多处于被动的角色,但对于言情类书籍和爱情肥皂剧的喜爱程度却远胜过男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用来形容男女之间心灵相通的表达,或许更受女生关注。青春期时候,腼腆少年,害羞少女,在学业渐渐加重的时候,却慢慢萌生了爱慕心理,谓之暗恋,课间交流作业的时候,无意中异口同声的讲到喜欢的电视剧、明星、运动、歌曲或者爱好等,同步亦趋的时候,突然被第三者插嘴说到,你们这叫“心有灵犀一点通”,顿时两人的脸红通通的害羞,抑或其中一人红着脸不好意思。若是一人红脸无言以对,另外一位矢口否认的答道“这是恰巧”,那多半是红脸的那位同学春心萌动,倘若两人皆会红脸,多半两人开始互生情愫,这是青春期的美好。后来知晓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无题诗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尽管没有上文的两首那么意境深长,但是创作名句上面倒是略胜一筹。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唐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让人觉得妙的地方在于其首联和颔联,也即前面四句,它的大意是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宴席设置画楼桂堂之间,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双飞,内心却像灵犀一般,情感可以息息相通。通过颈联可知,作者应该是与佳人参加了一场盛宴,看到酒筵上人们欢乐的玩着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尾联则好似写出了作者有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叹息自己听到更鼓报晓之声便要去当差而无法继续享受欢乐的意味。今人们对这首诗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其第四句“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句如前文所述的那般,或许常见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青涩朦胧的爱意萌生之时,或许会觉得彼此心有灵犀一点通,是青春朦胧的美好。

      画楼简单理解是装饰华丽的楼房,用来比喻富贵人家的房舍,然而用在诗词上却常有艳情的意味,宋代词人晏几道曾写到“画楼云雨无凭”,联系到云雨之事,可见画楼是达官贵人夜夜笙歌的高端会所,李商隐的诗句也反映出,画楼中场景犹如今日的高级私人会所。诗的首句表明,此诗是李商隐在追忆他昨晚见识的宴会中欢乐场景,富有才气的李商隐尽管被认定为对妻子王氏很深情,依旧会同其他富贵子弟一般,纵情声色与夜夜笙歌,倘若李商隐缺乏画楼里的体验,未深入体验画楼里的人生极乐,想必很难想得到身无彩凤双飞翼,遑论心有灵犀一点通了。据说李商隐可归类为渣男行列,从他缠绵悱恻的诗句或能验证一二,宋代晏几道和柳永等流,稳妥妥的富贵二代,深情的词句着实让人触动,不过他们却是秦楼楚馆的常客,与李商隐同时代的杜牧亦是如此,多首经典诗作围绕着女人而写。不得不承认,古来渣男易得女人心,或是源自他们的渣男底色,他们所写作的情感诗词,方可让人铭记于心,退一万步讲,若非渣男本性,或许他难以表露他的柔腻情愫,难以真切的表达出情感真挚的诗句。

      李商隐的诗中除“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让人熟悉外,尚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和“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等诗句写的深刻。通过这些无题诗可判断出,李商隐的情感细胞应是相当丰富的,描写的相思之情让人觉得意味无穷,情感丰富的原因可能源自成长环境以及王氏妻子有关。据李商隐的诗文可知,妻子是位温柔体贴的女人,夫妻两琴瑟和鸣,尽管仕途命运或因妻子而多舛,然而他并不曾后悔,反而创作多首深情的诗篇,不过是否系他故作深情,亦未不可,毕竟真实意图或许只有本人方知。李义山的诗过于隐晦,解读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尤其是他的这组无题系列诗篇,不管是“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理解起来皆为不易,诗句理解虽难,但诗中名句颇为优美,所表达的情感深刻隽永。

      喜欢李商隐诗的人多愁善感,年少多愁善感与其成长环境有关,成年后还保持这些情感,则多半是事业不顺却总觉得怀才不遇,抑或感情颇受挫折,李商隐的经历是范例。父亲的早亡对他影响深远,成长时期承担了无父的苦楚,家境的艰难也迫使他重利,导致他自然而然存有心理缺陷,一方面不敢大胆追求爱情,另一方面急切希冀通过攀附获得仕途上的提升。他诗文禀赋极高,曾写作诗文感动过一位富家千金小姐,可惜这段情缘无疾而终,再次恋上了一位平凡女子却因参加科举而放弃,为了仕途背弃恩师,攀上了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李商隐的经历无疑是寒门士族子弟的典型代表,今日的社会,想必会依旧上演他这等才子。李商隐的坎坷经历及不善的风评告诉我们,一无深厚的家底二无贵人的提携,在社会中保持随缘心态较好,否则犹如李商隐那般,为仕途命运急躁不安,病急乱投医,陷入不应该的政治漩涡,其次站队要谨慎,既然选择了一方就要坚定,人在社会中,哪怕如李商隐般具有万丈才,单靠自身力量,想要获得事业的上升或成功,极为不易且多半是痴心妄想。

      李商隐的优美诗句,多用来嵌入情书中,称李商隐为情诗王子不为过,适合青春底色的男女,一直在学校中学习且未经世事的青年们,无需操心柴米油盐之事,不需担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是容易被低成本的话术感动,故李商隐的情诗亦不可多读,进一步讲,再美的诗句也只能陶冶一时的情操。笔者曾经与他人交流职业经验,提及在开启职业生涯后再多看书的想法,得出结论是,大众过了而立之年或者工作多年以后,再回头品读本应该在学生时代该读的书,并非良计,在职场摸爬滚打后,要读的书更应该是实务技术书,而非哲学、文学以及理论性书籍,就像古诗词一样,其实并不太适合职场中人品读。李商隐的作品多是典型的情感类诗句,情感最为丰富的年纪为青春期,从豆蔻年华到弱冠之年,这个年龄段的朋友品读李商隐的诗句最为合适,增强细腻心绪与丰富情感皆可,至于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李商隐的诗篇用罗隐的《雪》诠释,顿时觉得合适,“尽道丰年瑞,为瑞不宜多”,意思下大雪的确对明年的庄稼有利,但是雪下多了,反而适得其反,品读李商隐诗句同样如此,闲来品读二三为善,多则不宜。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分享诗词文章,分享给喜欢诗词的朋友,并分享其背后相关故事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