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四章 ...

  •   但也真是不凑巧,李暮在贵州的采访遇到一些困难,停留的时间比预期长了一些。等她返京,杜南川已经休完假进组拍戏了。她不可能真的去跟南川约一个她不在家的时间上门拜访,她甚至不可能主动去约,只能等着那个“召唤”出现——她从不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或者作为一个记者比另一个职业身份的人低一等,也就从不认为自己会听从于任何人的召唤;但是,在和南川的这种即将从工作关系中溢出来的关系里,她发现自己远没有了以前的骄傲与矜持,她甚至是盼着南川的邀请——或者说召唤——快点到来(当然真的来的时候,她也许又会紧张、退缩,甚至拒绝)。

      还好,每天的工作生活让她足够忙碌,并不总想起这件事。忙起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没有感情,甚至也没有技巧,只是滚滚向前,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而且越近年底,事情越多。

      十二月初,京城已经完全入冬。天总是昏沉沉的,空气污浊,人也容易颓丧。

      每单周的周三是全体采编、运营、商务的大会,没出差的基本都会出席。李暮平时因为出差或者假装借口出差,很少参加。这次却怎么都躲不过去了:前两天主编一看出差记录,说李暮出差太多了,特地叮嘱编辑们给她派一些在本地或者线上采访就能完成的选题,“别老把一个女生往外派”。

      平时这个会也就是常规说说各部门的业绩、规划、项目进展,一般一个小时就结束了。今天却大不一样,各部门常规汇报压缩了再压缩,随后老板宣布12月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做成“女性力量论坛”,时间是12月30日的下午和晚上。主编华一紧接着上去讲具体的策划方向、思路,各部门的任务。

      李暮在过于暖和的暖气吹拂中昏昏沉沉,她想着应该没自己什么事,也没太认真听。之前公司也办过一些线下活动,她被拉去打过杂,但从没有真的承担重要的工作。她想着这次应该也不例外。

      就在她几乎打起瞌睡来的时候,在华一嘴里吐出的一大串名字里,她似乎听到了自己的。

      立马精神了。

      她捅捅旁边的记者朱慧心:“刚刚主编说啥?”

      朱慧心把手机递过来,让她看自己刚刚拍的PPT图片。

      简陋的PPT上列出了“女性力量论坛”十个女性名人的名单,李暮在“owner和采写人员”那一列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采写:李暮。前面还有“owner:席戈宽”,而对应的那一行左边是“嘉宾:杜南川”。

      会议结束后,李暮还是懵的,说不清是开心、期待,还是焦虑、烦恼。

      也可能都有一些。

      席戈宽——宽宽,在人群里找到她,抱着电脑走在旁边,说:“杜南川那边档期还要再协调,你可以提前准备下。”

      “啊?准备啥?”李暮呆呆的,会议室过热的温度已经让她满脸通红,滚烫滚烫的,她一直在用手背摸脸,试图降温。

      宽宽笑了,拍了下她的肩膀,边走边回头说:“没事,我晚点再找你说。”

      李暮回到自己工位上,打开手机,才发现被宽宽拉进了一个新群里,群里的人跟上次封面那个群几乎一模一样,只有少量增减(而在进群之前,她显然是被“减”掉的一个)。而且,看他们聊天的语气,显然已经对接了一段时间了。

      小丁:那行,辛苦席老师了!

      宽宽:应该的[微笑]杜老师这边的日程确定后,咱们再约具体的采访时间。

      宽宽:这次的采访内容上比上次要简单很多,但是要录制视频,可能前期准备会久一点,后期也要留一些时间制作,还辛苦帮忙多预留一些时间。

      小丁:明白,我们回头把可以安排的时间给到你们。

      宽宽:[谢谢]

      小丁:对了,视频采访的记者也是李老师吗?

      宽宽:对,这次的前期采访和演讲稿相关都是@小李 。不过前期视频采访里我们记者不用出镜哈,10分钟左右的视频内容都是杜老师的。

      李暮见@自己,抱着手机没说话,只是想着:竟然还有视频采访?

      ** ** ** ** ** ** **

      6点走出公司所在的写字楼,李暮才发现天已经完全黑了。白天还觉得脏污的空气,到了晚上反而看不见了。《S》在CBD办公,四周都是金融、保险公司冠名的大厦,匆匆进出的人们也都脚步匆忙、衣着光鲜亮丽;而高档酒店、奢侈品店更是随处可见,每一家都飘出散发着精致气息的香味。

      李暮自觉跟这里的氛围格格不入。她缩在肥大的羽绒服里,慢吞吞地往地铁站走,像个移动的小城堡。过两天要搬家,她正在盘算哪些东西丢掉、去哪儿找搬家公司、要不要买些搬家用的纸箱子,把周遭的环境自动屏蔽掉了。

      等红灯的时候,肩膀忽然被重重拍了一下,移动小城堡差点原地跳起来。

      “想什么呢!我看了你快半分钟了,你都没注意到。”

      李暮艰难地扭了半个头,是同事朱慧心。在公司为数不多的熟人里,朱慧心算是她的半个朋友。
      她看到红灯变绿了,一边往前迈步,一边说:“在想搬家的事,唉……太烦了,找了快半个月才找到合适的房子。但一想到要搬家,更愁人。”

      朱慧心很自然地走到她左手边,把自己裹着羽绒服的手臂艰难地挤进李暮同样裹着羽绒服的手臂和身体中间,挽住臂弯,问:“哪天搬?需要我帮忙吗?”

      “初步计划是这周六,但我还没开始收拾,也可能下周搬。还好,我现在那个房子还有十天左右才到期。”

      “需要帮忙你吱一声,我最近不忙。”

      李暮轻轻嗯了一声。双向8车道的宽阔马路,好像永远都过不完,明明已经走了很久了,一看才到路中间。她们像两个连体婴或者在玩两人三足游戏的人,笨拙地躲避着横冲直撞的电动车。

      “对了!”朱慧心又一惊一乍的,她瞪大眼睛看着李暮,“年终活动杜南川那个活儿你知道一开始给谁的吗?”

      “啊?谁?”李暮漫不经心地问了一下。

      “你猜!”

      “卢絮?”

      “bingo!”朱慧心轻摇了下她的手臂,“你是不是本来就知道啊?”

      李暮无奈:“我连这个活动都是今天才听说,怎么‘本来就知道’?”

      “哦……听说原本宽姐和主编都倾向于让卢絮来做,都开始拉群对接了,你猜怎么着,昨天杜南川团队明确点名要你来采写呢!我估计卢絮气死了都,当时就退了群。”

      “……”李暮听着头已经开始疼了起来,朱慧心又叽叽喳喳说了些什么,她几乎都没听到。

      《S》杂志有十来个记者,其中有三个是主笔,卢絮是其中之一。按能力、论经验,他都是非常优秀的记者,也写出过很多颇受好评的大稿,平时在业务上,就是编辑也要让三分。相比之下,李暮就是nobody了,做记者才三四年,之前一直给一个只做线上账号的媒体写稿,习惯了快选题、快采访、快写作、快发表的节奏,一周要出1-2篇稿,几乎要把自己榨干才能勉强完成KPI,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到后面,她对采访、写稿只剩下厌恶,一点激情都没有了,一度抑郁到要靠心理咨询来给自己纾解。

      去年,她很偶然地看到《S》杂志招聘记者的信息,试着投了个简历,虽然面试的时候觉得自己表现一般,给过去的过往作品也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但竟然也一路顺畅,拿到了offer。在《S》,她觉得自己才靠几个还不错的稿件将将站稳了脚跟,要是因为这个采访和卢絮生出龃龉,那真是自己不想看到的。

      “不过呢,我看那个活动十个人里有两个都给了卢絮呢,这么短的时间,我看两个已经是极限了,你这属于帮他分担任务,要我说,他该谢谢你才对。”朱慧心又分析道。

      “你几时见他谢过别人……”李暮脑海中浮现出那张不可一世的脸,幽幽地说。

      “那倒是……不过你也别担心,反正是艺人那边提的,又不是你抢的,他总不能怨你。”

      “唉……”李暮重重叹口气,她看到一股白气从自己口中喷出来,消散在了冷冽的空气中。

      其实她也不是真的担心卢絮会因为这么小的一件事怪罪自己,但她确实隐隐地感觉到了不安。可能采不采访南川对卢絮来说根本不重要,但如果已经定了他来采访,却被对方要求换人,那就多少……有些尴尬?尤其是对ego特别大的大主笔卢絮来说。自己虽然是整个过程里最无辜的那一个,却也是卢絮可能唯一针对到的那一个……

      在任何组织里,李暮最头疼的就是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S》虽然小,却也有它复杂的一面。但她原本把自己放在了最简单的关系里——写稿、交稿,不和别人抢,极少参与谈论八卦,哪怕吃了亏也多选择默默认了,除了自己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其他一切都越少越好。

      可是如今,不可避免地,她还是被扯进了一些争抢、比较当中。只是,既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那就只能默默祈祷这些东西能自己消散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