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有一部影片“足以证明好莱坞绝不是只会制造纯粹的娱乐产品”。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
电影,让素以娱乐片称雄的好莱坞也敢于打上非纯粹娱乐的印记?它名为“Patton”(巴
顿将军)。
影片一开头……仰视,整个幕框充溢鲜亮的美国国旗,伴随着抑扬顿挫的军歌调,一个人
慢慢走上台,高傲着头,敬军礼。在整幅星条旗下,他显得渺小,但作为一个人,手中的
马鞭、腰际□□、军帽上嵌着四颗星、军服上挂满各式各样的勋章、特有的深邃、坚韧
而执著的目光——特写+调子,不敢说配合得天衣无缝,但动人心弦,我们的思维便开始立
体起来。军礼结束得很漂亮,将军随心所欲地挥舞着马鞭,开始激情演讲:……战争结束
后,当你的孙子问你,二战的时候,你在干什么,你不会说,因为生病,所以不能参加战
争而感到难过……这就是在二战期间的美国名将巴顿将军。
佐治·巴顿出自军事之家,出身对于他应该是怎么样的人,多多少少可提供一些参考。他
战败了沙漠之狐——隆梅尔后,希特勒军分析,巴顿是一个身处二十世纪的十七世纪浪漫
军人。是啊!在满目疮痍的北非古战场,他的思绪穿越了历史,他的气势吞并了天地,他
势必比古战争更轰轰烈烈的干仗。而一片平直的沙漠与茫茫的天相交处,巴顿对自己的好
友兼副官迪道:……我向往和平,希望不是战争,而去旅行……可见巴顿将军并非天生铁
血,只是后来战争久了让他习惯了,战争会让一个人异化。只是这部影片纪实得鲜有人性
探讨,不免遗憾。
巴顿将军是一个军纪严明的上将。虽说他指挥美七军胜了北非战役,但对一个意志脆弱的
士兵,他火上加油粗暴地殴打,这的确可能给这个士兵留下心灵创伤,唇亡齿寒,这也会
进一步影响整个第七军士气。在美国这样一个注重人权、人道的国家,就算巴顿有赫赫战
功又能怎么样?公开向全军道歉的他还是被调走了,试用于美三军。
巴顿将军是一个灵活而有条不紊的军事指挥家,影片中的一段指挥交通,隐喻而形象化了
这一点。而他不是一个政治家,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顾忌。就算打胜仗,也不利于国家
政治团结,所以最后他牵着小狗,认命的离开了第三军……
巴顿将军,用敌人的话说“高大”,不仅如此,导演还纪实的给了他“劣迹”。片中难能
可贵更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让巴顿将军这一艺术形象,有血有肉、真实丰满。美国巨
星George C.Scott(乔治·斯科特)高傲、坚韧、执著的气质逼人,活了巴顿将军,所以
“巴顿将军”成了他的别名。
片中给我更多思索的是几个不起眼的细节:
1、 巴顿上将初到军纪与士气皆涣散的第七军,竟被一个“失踪”的副手绊了一交,仅存
的画外音仍让我忍俊不禁,这是纪实中的真实啊!
2、 巴顿将军被调到第三军后养了一只胆小的狗,这是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独的标志。
3、 再次观看影片,才注意到巴顿将军从一开始就白发苍苍,不由得肃然起敬。
片中有不少庞大的战争场景,在大型场面调度方面有面有点、细节大胆,让人大开眼见。
更为有特色的是淡化战争高潮,若有若无的把重心转移到凸显巴顿将军,让那些著名的历
史战役为表现巴顿将军而服务。不过似乎是缺少一种灵动,而央视的《天龙八部》流动的
镜头更现场面气势磅礴,另增空灵韵味。
附:
片名:Patton(巴顿将军/铁血将军巴顿)
导演:Franklin J.Schaffnar(弗兰克林·沙夫纳)
主演:George C.Scott(乔治·斯科特) Karl Malden(卡尔·马汀)
出品:美国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1970)
佚名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