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 11 章 ...

  •   袁崇焕被下狱的消息传到后宫后,朱徽娓知道自己要开始干活了。

      现在是崇祯二年十二月份,等到明年八月份,袁崇焕就会被凌迟处死。

      自袁崇焕下狱到被处死这八个月间,朝廷对袁崇焕如何定罪的问题可谓是争论不休。袁崇焕的老师孙承宗当然是站在他这边,积极的给他上书说好话。

      可惜崇祯不是天启帝,崇祯和孙承宗没有师生情谊,没有那么信任和了解孙承宗。

      崇祯刚开始对于孙承宗应该是轻视不在乎的,虽然孙承宗在天启年间定下‘关宁锦防线’这个战略,定下‘以辽人守辽土’这个方针,和袁崇焕一起组建了明末第一战力天花板的‘关宁铁骑’,挡下了来势汹汹的金朝。

      但是孙承宗在崇祯元年已经七十岁了。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年纪已经是难得的高寿了,明朝大半的人能在五十几岁去世都算是安享晚年了。

      孙承宗已经到了这个年纪,大半个身子都已经进了棺材板了,崇祯认为想要再重用他,让他再接手军务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明末有很多出名的将领。

      例如曹文诏,个人能力极其突出,勇冠三军,打得明末农民起义军听到他的名字就打哆嗦。可惜的是他打仗厉害,脑袋却只有一根筋,只能算匹夫之勇。

      例如左良玉,带兵打仗的一把好手,征战中原起义军毫不手软,能把起义军打得丢盔弃甲。可惜的是人品不行,知道把起义军灭完后自己这个将军也就没什么用了。于是养寇自重,任由起义军做大再去剿灭,且后期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

      例如秦良玉,正史上唯一承认的女将军,一支‘白杆军’指挥得如臂使指。为人也忠君爱国,在崇祯二年京城被围困崇祯帝下令各地勤王的时候,自筹家资以作军饷,从遥远的四川入京勤王。
      可惜的是她的辖区四川不仅离中原战场较远,来往不便,崇祯三年时她也年已五十六高龄,身体状况不在壮年。

      明末的将星确实出奇的多,如散在空中的星星般璀璨,让崇祯帝可以扶着岌岌可危的大明再支撑十七年。

      可惜的是这么多良将中,好的战略制定者却难寻,没有放眼全局制定出全局战略的人。这么多良将只懂得遵照崇祯皇帝的命令,任由皇帝拆东墙补西墙,一会儿打金兵,一会儿打农民起义军。

      在战火烧掉大半个大明时,这些良将们就像是一个个救火员,在火起时,盛上满满一盆水妄图去泼灭在大明疆域中生出的各处战火。

      曾经大明也是有好的战略家的。如果说明末的袁崇焕是很好的战术执行者的话,那真正的战略制定者只有孙承宗。

      孙承宗年少时,在朝廷官员房守士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后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抚,孙承宗随行。
      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承宗在边境教书时,对军事开始有了浓厚兴趣。喜欢和边关老兵和低级军官交谈,询问一些关于边关防务的问题,慢慢的开始对边关的军务有所了解。

      孙承宗在四十岁时中榜眼后,先当了三年天启帝的讲官,因为之前有做家庭教师教学生的经验,孙承宗讲的课天启帝十分爱听,在当讲师的三年得到了天启帝的尊敬与喜爱。

      天启三年,辽东战事危急,金朝蚕食下辽东大半土地,孙承宗在当时已当到了兵部尚书,于是向皇上请求亲自前往辽东督师。

      孙承宗到山海关后,定下了修筑宁锦防线的计策,收复锦州、前屯等失地,修筑宁锦二百里防线。
      提出‘以辽人守辽土’的想法,创建关宁铁骑。
      陆续提拔了袁崇焕、祖大寿、满桂等辽东将领。

      虽然后来孙承宗被魏忠贤逼得辞职回老家,但他修筑的宁锦防线,却抵挡住了金兵来势汹汹的扩张,直到吴三桂领金兵入关前,山海关都没被攻破过。

      要不是崇祯皇帝运气不好,自然灾害年年频发,导致农民没饭吃后开始造反,起义军愈演愈烈的话。
      朱徽娓相信抵住了金朝这个外敌,如果老天爷仁慈些别搞得西北年年灾荒的话,明朝还是有可能在崇祯的手上再次中兴的。

      可惜的是崇祯年间内患、外敌、灾荒一起来了,被万历和天启搞得乌烟瘴气的朝廷在做实事时软弱无能,在内斗方面却沿用了天启和万历年间的战斗力,不仅阉党和东林党混战。
      东林党内部还按籍贯分成山东人的齐党,湖北人的楚党,安徽宣城人的宣党,江苏昆山人的昆党,浙江人的浙党。

      袁崇焕的凌迟结局除了有崇祯皇帝偏听偏信、一意孤行的原因外,还是阉党余孽和浙党等势力剧烈斗争所造成结果。

      崇祯朝党争是天启朝党争的延续,天启虽然只有七年,但魏忠贤所代表的阉党横行无忌,迫害东林党朝臣,犯下各种耸人听闻的罪孽。党争在天启年间斗争最为激烈。

      阁臣韩爌当时是东林党领袖人物,袁崇焕是韩爌主持的会试所录取的进士,因此袁崇焕与韩爌建立起了门生与座主关系。后来袁崇焕在官场上的提拔,离不开韩爌的栽培。

      孙承宗在天启五年被阉党弹劾走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
      天启六年三月,魏忠贤派太监六人镇守山海关,监督军务。袁崇焕上疏反对,因此遭魏忠贤和阉党的反感。

      天启七年宁锦大捷后,已被阉党操控的朝廷给祖大寿、满桂、赵率教等丰厚奖赏,却故意只给袁崇焕只升一阶官职的奖励。
      这举动当然引起了袁崇焕的不满,袁崇焕和阉党进一步交恶。
      后来在阉党的多番弹劾下,袁崇焕辞职回乡。

      直到崇祯登基,重任袁崇焕,袁崇焕才能回到辽东再次掌兵。
      袁崇焕被抓下狱后,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开始蠢蠢欲动起来了。
      他们知道袁崇焕和阉党有仇,之前在辽东地区皇帝信任袁崇焕动不了他也就罢了,这次袁崇焕下狱,还不赶紧踩上几脚彻底按死,是想等以后袁崇焕坐稳位置后再来找他们清算吗。

      之前躲过一劫没被崇祯降罪的阉党余孽们,趁着袁崇焕被关的机会纷纷上书弹劾。
      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说到督师蓟辽却阻击金兵不力。从袁崇焕任由金兵劫掠京城周边百姓说到太监带回来的叛国消息。

      终于,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朱徽娓虽有看过史书,想救袁崇焕,但对于崇祯年间官员的了解还是没有当代人多的,现在她虽已三岁,可是没有上朝的机会,在后宫中也听不到什么官员的详细信息。

      但朱徽娓知道,袁崇焕的老师孙承宗,一定是站在袁崇焕这边的。
      朱徽娓除了或许有机会从崇祯那边改变他的想法外,但更要寄希望与袁崇焕在朝廷上的人缘能好些,给他说话的人能多一些。

      朱徽娓虽然从很早前就希望能跟孙承宗有私下接触的机会,近距离观察下这个明末爱国将领。但
      孙承宗之前呆在高阳老家养老,朱徽娓呆在深宫中,现在好不容易崇祯起复了孙承宗,最近战事又频发。

      孙承宗到了京城后,崇祯先让他去巡视北京城城门,之后又被要求去巡视通州,孙承宗马不停蹄的出发后,朱徽娓确实找不到机会在宫内碰见孙承宗。

      直到皇太极从北京撤兵,但战事还是没结束,因为金兵入关这个烂摊子还没解决完。

      皇太极觉得好不容易翻山越岭的入关劫掠一趟,不能就这样简单撤回辽东,于是临走前在北京城周边占下了遵化、迁安、永平、滦州这四个据点,派重兵驻守。

      皇太极希望这四个地方能长久的作为钉子,钉入明朝的腹地,进而威胁北京城。

      以后这四个地方的金兵守军,如果能里应外合的攻下关宁锦防线的话,那就更好了。
      占下山海关后,不仅南下劫掠大明走的路途比较近,没有防线挡着的北京城,暴露在金朝面前也更加岌岌可危。

      北京周边的这四个地方要是一直被金兵占着的话,崇祯在皇宫内也就不用过安生日子了,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鼾睡。
      崇祯决定派人收复这四个地方,可惜把朝中武将过了一遍,他才知道自己现在可用的武将很少。

      袁崇焕已经被他下令关入狱。

      赵率教在金兵入关后,在遵化战役中已在和金兵的交战中战死。

      满桂在之前守护京城的战斗中,不得已带伤战斗,在战斗中被射中五箭,已箭疮迸裂而死。

      祖大寿在袁崇焕被捕下狱后,惶惶的私自带兵逃回辽东,虽然孙承宗已经写信过去劝说,态度已有改变,但祖大寿应该不会再带关宁铁骑入京,清扫北京周边这些残余金兵了。

      其实朱徽娓很为满桂的死可惜,满桂是个忠君爱国的铁憨憨。虽然他有蒙古血统,但满桂一直在给大明效力。
      明朝的规定是杀一个金兵能得银五十两或者官升一级,满桂每次都选择五十两,因为他老家蒙古是十分苦寒之地,家里很穷。所以虽然满桂战功显赫,但直到四十岁,还是个百户。
      直到孙承宗到了辽东,满桂这块璞玉才被发掘。

      后来虽然和袁崇焕闹矛盾了,但明廷还是看中他的,把他召回北京任职。

      满桂这种心思简单,一心为国的优秀将领,如果有可能的话,朱徽娓是想改变他的结局,别让他在重伤的时候还要被逼着上战场拼命的。

      可惜崇祯三年朱徽娓刚三岁,除了一个公主头衔外什么都没有。她被困在后宫中,连打听战局的机会都要靠着偷听宫人的闲聊才能知道。她被年龄和性别束缚住,想要吃喝玩乐绫罗绸缎十分简单,想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却千难万难。

      最近朱徽娓最想做的事就是能联系到孙承宗,如果这时候还有谁有可能救袁崇焕的命的可能,那就是孙承宗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