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7、现在我们要去看大象了 ...
-
尝试了三次,终于看完了《大象席地而坐》。
2020年3月,第一次看,没过一会就被沉重的它释放出了灰暗记忆。
《大象席地而坐》观后感:
我好像在真空中飘太久了,忘记了现实的粗糙与不堪 。或者说,是在众多精心包装的“童话”产品中,被虚荣吞噬。
这部没有帅气明星和柔光滤镜的电影,拒绝把镜头对向那些大城市里的高富帅与白富美,拒绝讲述宏大的家国与民族,它只是想展现如我这般普通人的生活。
它勾出了我藏在内心深处、落满灰尘的记忆。
比如过世的奶奶总是念叨着:“你们快把我送去敬老院吧”,因为她不想给打工的儿子增添负担。而上小学不懂事的我经常嫌她烦,对她大呼小叫。
比如我的初中,因为户口不在秦皇岛,所以去了一所子弟学校。算是不太好的中学吧。恋爱的、打架的、喝酒抽烟的、烫头染发的……因为我初一时身为纪律委员,没有给老师打小报告(同学在自习课上喝白酒)而被免职。从此,我有意识地远离了一切班干部。有什么意思呢?不过是老师的眼睛。
还有肮脏的、堆满杂物的街道。路上狂吠的野狗。
我比较幸运,应该没有被校园霸凌过。(啊,突然想起来我小学时数学考过38分。被老师嘲讽过,被同学骂过三八。他们还怀疑过我的智商。)可我记得那些被取笑的同学。我也沉默过、嘲笑过,是帮凶啊。因为ta家里是在海边卖糖葫芦的,因为贫穷,因为父母离异,因为家长是开蹦蹦的白化病患者,因为懦弱,因为胖,因为学习差……
太沉重了,我有点喘不上气,心脏有点疼。暂且先到这里吧。 (2020.3)
今天是胡波逝世五周年,我想是时候重新看《大象席地而坐》了。
中途睡着了一次,因为这部电影犹如白噪音,对生活(长久沉默里有间或几句话)精准复刻,让吃过午饭的我脑子昏昏。
醒来后继续看,意识到胡波一定是很敏感的人,他把自己在世间受到的大面积伤害都呈现在电影里。
“总是你走在大街上,就有个人跳出来要搞死你。”
“我的生活就是一堆破烂,每天堆在面前,我清一堆就有新的一堆出现在我面前。”
“你天天发你滑雪潜水过中产生活,你好好看看这,装什么中产生活?”
“你是人渣,是狗屎,是最恶心的玩意儿,你快去死吧!”冲着废弃物大喊。
“你是我见过最自卑自私的。”
“这世界太恶心了。”
绝望如死水,灰色充斥一切,恶心和暴力像一股股脏水、污水涌上地表。
「他想要影片呈现灰白色调,就如同画面浸泡于有害污染中。本来这个条件在河北随便哪天都很容易实现,但在开拍头一周,中国政府正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所有工厂都被下令在会议期间停工,难得可见的蓝天重新回归。他开玩笑说,甚至天气都在诅咒他的电影。」(爱丽莎·马)
“我住在阳台上。”
“这是我最好的东西。”
“我要走了。”
电影里太多沉默不语的时刻,和生活那么像——不经剪辑,无法快进到戏剧冲突点。没有抒情,煽情,浓烈的情绪在漫长又短暂的四小时里发酵。对于电影,它很长;对于人生,又太短了。
少年耳边是诅咒,他以沉默回应。我也不是战斗型的人,所以当别人伤害我时,我只想逃离。逃离无聊的、贫瘠的小县城,去满洲里看大象(「现在我们要去猎取第三只老虎了,但是和其他那些老虎一样,这只也依然会是我梦中的形体,是文字构成的,而不是超越了一切神话、在地球上走来走去的有着血肉之躯的老虎。我很清楚这一切,然而在这不明确的、缺乏理智的、古老的追求中,有某种力量在不断驱使我前进,我继续不断地追捕这另一只老虎,那在诗歌中找不到踪迹的野兽。」——博尔赫斯),像古时前往梁山泊的走投无路者。虽然老人说:“到了就发现,没有什么不一样。”
“影片是以断断续续且极其痛苦的哭号对抗着这个堕落且自命不凡的世界,也纪念着我们有幸在所处时代亲眼目睹的一种最纯粹、最真诚的电影创作。”(爱丽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