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7、第二百七十七章 真相 ...
-
建兴八年仲春,周瑛手中素笺忽见“顾氏景纯薨逝”几字,她怔怔立在回廊下,任檐角铜铃在风中摇曳。
缓了半晌,她转过朱漆雕花门内,见清冷消瘦的伏轩秀独坐菱花镜前。
自去岁金甲卫抬着诸葛乔的棺椁归吴,这镜中之人便如枯草。
太后以伏氏骤然丧夫悲痛欲绝,得了疯病胡言乱语来将那段殿前祸乱平息。
所以人人都说她疯了,而这个疯女人却在回到府中后,不再发一语,寻死寻了两三次都被下人们救下,之后便绝食至今。
她疯了,疯的无可救药。
周瑛缓缓走到伏轩秀的身边,叹道:“江东传来书信,你婆母顾氏病故。”轻抚儿媳肩头,觉出手下身躯微微一颤。
“我知你并非信是我与你公爹害死了乔儿,而是无人可恨,故而只能这般。”
伏轩秀未答一语,只愣愣地坐在那。
“乔儿曾与我说江东梅花开得早,我想总该有人替他看顾他儿时书斋里的那几株老梅。”
话音未落,周瑛瞥见铜镜里忽坠下几滴泪,在积尘的镜面上划出蜿蜒水痕。
轩秀蓦然回首,像是多了一丝生气,眼中却似映着泪:“母亲愿让我去东吴陪伴乔郎?”
见周瑛颔首,顿时掩面而泣,似积攒了许久时日的悲在这一刻全部宣泄而出。
翌日启程时,诸葛亮立在阶前,伏轩秀拜了三拜,低泣不语。
诸葛攀抱着黄犬从廊柱后探首,见祖父玄色朝服下摆沾着几茎青草,许是昨夜又在祠堂独坐整宿。
“父亲母亲,珍重。”
周瑛望着决然离去的身影渐行渐远,心中似又空了一块。
正是仲春时节,青宝宫后园里几株西府海棠开得正艳。伏巧玉扶着廊柱立起身来,膝盖上针扎似的疼,倒像是把几根银簪子钉进了骨缝里。
蓝芹捧着缠枝牡丹纹铜盆过来,见主子月白裙裾上洇着点点殷红,不觉坠下泪来:“这群黑心肝的,立规矩便立规矩,怎能往青石砖上撒碎瓷碴!”
巧玉却只望着檐角铜铃出神。自张寇秀复宠以来,这宫里的风向转得比三春柳絮还快。
前些时日皇后张文莹解了禁足,不过两日便见李荣瑞捧着金丝楠木匣往明德宫去,那匣面雕着五福捧寿纹样,在日头底下晃得人眼疼。
“夫人且忍忍。”蓝芹绞了热帕子敷在她膝上,“已请医署的赵贤医官,说今日必来。”话音未落,忽见小黄门慌慌张张跑来:“赵医郎被张府的人截去了,说是张大将军癔症犯了。现下里医署乱的不行。”
癔症?伏巧玉微愣,指尖掐进雕花桌案,漆皮簌簌而落。张绍随军北伐归来已有半载,原说是箭疮复发,如今看来竟另有蹊跷。忽记起元宵夜宴上,张寇秀那轻狂的模样便恨从心来。
“去把妆奁底层那对翡翠镯子取来。”巧玉忽地直起身子,膝上血印子又洇开一片,“赵医官跟前那个抓药的小童,不是最爱斗蛐蛐儿么?”蓝芹机灵,立刻会意,自往医署。
暮色渐浓时,西厢房飘来阵阵药香。巧玉倚在填漆床上,听蓝芹附耳细说:“那小医僮说张将军每日戌时必要发作,总喊着祁山有鬼,不是我害的,诸如此类,医署存的安息香、苏合丸都抬了去呢!张府近日请了龙虎山道士。”
话未说完,忽听外头传来李荣瑞尖利的嗓音:“伏贵人主子可歇下了?贵妃娘娘赏的《女诫》还没抄完呢!”
心中已有眉目的伏巧玉冷笑一声不加理会,这样的苦日子应是要到头了。
周瑛指尖捻着信笺边角,蜡梅暗纹在宫灯下泛着幽光。忽听得更漏声起,三更天的梆子敲得人心头发颤。
蓝芹提着羊角灯引路,穿过九曲回廊时,见御沟里漂着几盏莲花灯,烛芯惨绿。
路上她还忆起徐淮珍从江州寄来的信笺,近日程娆竟在寻治疗癔症的医郎,可家中人皆康健,此举甚是奇怪,便赶紧写信一份告知,好让周瑛心中有数。
转过翡翠屏风后,见伏巧玉早已等候在那。
周瑛入座后,见伏巧玉殷勤添茶,直截了当道:“我愿来赴贵人之约,源于轩秀离蜀前告诉我,晏阳会那次她于众攀咬丞相与我是暗害柏松的主谋,这主意是李贵人给她出的。”
伏巧玉并不意外,只沉默片刻,微微点首回忆道:“那次轩秀来宫里寻我哭诉了一番凄苦,我虽是亲姐但只能宽慰几句。她从我这儿离了就被李氏邀去了宫中,我人微言轻,不好阻拦。想来便是那次听信了李氏之言。”
“那李荣瑞背后是谁贵人,你应当查过吧?”周瑛轻抿一口陈茶,口中苦涩,看向伏巧玉一身素衣,布料陈旧不说,髻中更无像样的珠翠首饰,看来在宫中的日子并不好过。
听她答道:“李贵人唯皇后与贵妃马首是瞻,宫中人尽皆知。”话音刚落便发觉周瑛目光一沉,她心中登时一激,忽而补充道:“就是不知李氏是受了谁的指使。”
“罢了,你不肯得罪人,我也不好强逼于你。”周瑛叹了口气,将掌中瓷杯放下后,“那贵人您今日找我来,又所为何事?”
“夫人,妾身听闻张将军自北伐归京后,便一直抱恙于府,近日更是病情加重,且府中上下十分蹊跷古怪。回来的小医郎吐露张将军犯的是癔症。”话到此处,本不在意的周瑛忽然顿住,心中不自觉想到正在寻找治疗癔症的程娆,认真听伏巧玉道:“听闻张将军发病时胡言乱语皆是北伐之事,且事涉驸马都尉,妾身听后亦觉心惊,故而请夫人前来细听。”
周瑛随着伏巧玉的目光看向屏风,只见屏风后来一男子赵贤跪拜于地,袖口还沾着朱砂符纸的碎屑。
“张将军发病时总念叨柏松勿索吾命....”
周瑛手中茶盏“当啷”撞上青玉案,泼出的水渍歪七扭八。
建兴六年,柏松押送粮草至山谷之中,那夜暴雨冲垮了栈道,乔儿连同五百将士连人带马坠入深渊。
想到此处周瑛不可置信地质问,“是张绍找到了乔儿并带回了他,怎么会...”
屏风外的赵贤突然以头抢地:“臣还看见张府桃林里还插着五百冤魂的招魂幡。”
周瑛脑中思绪犹如一团乱麻,理不清头绪应当如何,她转首逼视伏巧玉道:“我想知晓你最终的目的。”
伏巧玉盈盈下拜,鬓边素银簪子闪过冷光:“妾身如今在宫中的日子并不好过,见亲妹伤心欲绝如此,心中难忍,愿做夫人手中能割肉的银刀,血债血偿。”
周瑛甫一回府,便疾书密函嘱徐淮珍定要细查建安五年间程娆与张氏姐妹往来笔札,尤要探明那封寻访癔症良医的密信究竟出自何人手笔。
墨迹未干之际,檐下铜铃忽响,原是伏巧玉遣贴身侍婢蓝芹悄然送来一卷起居注。
烛影摇红间,素手展开泛黄册页。其上墨迹斑驳,载有张寇秀自请离宫,远赴清虚观焚香修心的时日,恰在诸葛乔坠崖殒命前半月。
一旁伺候的窦彩用银剪咔嚓绞断灯芯,爆出星点火光,映得周瑛眉间沟壑愈深。关于诸葛乔的死因种种蛛丝虽指向张氏姐弟三人,然终非铁证如山。况且现在张文莹被困冷宫,听吴苋说整日伴着青灯,人非人,鬼非鬼,惹得刘禅厌弃不已。
待到徐淮珍回函随秋雨叩窗而入,展开却是更深的迷雾。信笺之上并无落款朱印,往日书信亦如泥牛入海,教人遍寻不着踪迹。
案头青瓷盏中茶汤已冷,周瑛指尖轻叩檀木案几,听得窗外梧桐叶落簌簌有声。直到深夜,方想出破局之法。
太后寿宴那日,未央宫前百鸟朝凤金丝毯铺了三里有余。宴会正值起兴之际,周瑛提议诸宫妃嫔与宗妇为太后写福纳彩。
吴苋颔首应允,侍婢们纷纷上呈笔墨纸砚。
九枝缠花青铜灯旁,张寇秀执紫毫笔抄祈福经文,周瑛缓步走来,夸赞道:“贵妃这写的卫夫人体可真是绝妙。”
张寇秀指尖一颤,笔尖朱砂染透宣纸。她缓缓抬首看向周瑛,只觉心中一阵拥堵。
宴散时风雨大作,周瑛回府路上心中已笃定,那份寄往永安寻求良医的信笺出自张寇秀之手。
宴会上比对字迹时,她忽见张寇秀写“夜梦不祥”的“祥”字,总将示字旁多添一横,与匿名信笺中“祈福”的“福”字错笔如出一辙。
窦彩捧着鎏金缠枝香炉进来时,铜铃铛在裙角叮咚作响。周瑛正倚在窗边看雨,青瓷盏里的茶汤已冷了三遍。
忽听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她抬头,见定安领着金荟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口,发髻散乱,衣袍上还沾着南疆的湿泥。
“夫人……”金荟的声音有些发颤,眼眶通红。
周瑛心头一紧,搁下笔:“金荟姐,你...可是出什么事了?”
金荟深吸一口气,低声道:“阿来伯走了。”
周瑛的手指猛地攥紧案角,指甲几乎嵌入木纹。
她怔怔地望着金荟,仿佛没听懂这句话。
“什么时候的事?”她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五日前。”金荟低下头,“他走得很安详,临终前还念着您的名字。”
周瑛的胸口像是被巨石压住,呼吸都变得艰难。她想起那年诸葛亮南征,阿来伯站在山崖上,笑着对她说:“阿瑛,老头子我年纪大了,就不跟着你们回成都了,南中这地方,山清水秀,适合养老。”
她当时还笑骂他懒散,说日后定要派人接他回来。可世事纷乱,她竟再也没能见他一面。
阿来伯,那个在她少时救了她一命的长辈,就这么走了。
周瑛的指尖微微发抖,眼前浮现出阿来伯那张布满皱纹却永远带着笑意的脸。他曾说:“阿瑛,丫头,你性子倔,可别总让自己吃亏。”
她闭上眼,泪无声滑落而下。
金荟见她如此,轻叹一声,从怀中取出一个青瓷小壶,递到周瑛面前:“阿来伯临终前让我把这个交给您。”
周瑛接过,触手冰凉。她揭开壶盖,一股清冽的香气飘出,似兰非兰,似麝非麝,闻之令人心神微荡。
“这是?”
“幻药。”金荟低声道,“阿来伯这些年一直在改良天仙子,终于制出了此物。只需一滴,便能让人陷入幻境,比从前的天仙子厉害百倍。”
周瑛指尖一顿,抬眸看向金荟。
金荟神色凝重:“他说,你在成都的日子凶险,日后或许用得上。”
周瑛沉默良久,终于缓缓合上壶盖,将它收入袖中,“阿来伯还说了什么?”
金荟摇头:“只让我告诉您,丫头,别太累着自己。”
周瑛的喉咙发紧,再也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