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因信仰而高贵 ...

  •   ——评《一路疼,一路爱》
      ——茶馆-蒲扇

      此文阴暗沉郁的基调,决定其受众范围的有限,以及固定。
      ——受众小并非意味着不好,如王家卫的电影,以及王菲的专辑《寓言》。喜欢的人,奉为经典;不喜欢的人,贬若尘埃。
      在筛选此文的过程中,扇子在粗看之后曾经对其做了以下短评:第一章,已有足够气场;第二章,基本奠定颓废阴暗色调,非清水文;第三章,异国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呈现。浓墨重彩的文。
      但读文至此,扇子要推翻自己的感受,此文也许阴暗,但绝不颓废。
      当然此文是何高度,不在本评讨论范围之中,单说文章本身:

      关于脱衣舞男与酒吧女招待——人物设定的极端。
      作者形容男主,先以“黑色大丽花”来给人以直观印象,神秘危险,美得诱惑。继而描写他的言语轻佻与内心洁癖,从脱衣舞台上万众瞩目的妖冶舞者,到褪去浓妆后一口嘲讽意味的京腔,直至他决定给女主一个归宿而去街头贩卖圣诞小商品的一个黑色剪影。这是一个内心高傲的人,却偏偏做着酒吧舞者这样一种易受轻贱的职业;这是一个对性有洁癖的人,却偏偏能够在灯光下放纵诱惑,承受众人眼光的肆虐。
      作者何以有如此矛盾的设定?仅仅是为了夺人眼球、刺激读者感官么?先按下不表。
      再说女主——这是一个美国底层的“黑客”,作为偷渡客,她生活在□□上常年的饥寒交迫与精神上长期的压抑恐慌之中,再加上幼年时母亲遭强暴被弃尸深海、继父遭白人极端主义者枪杀的记忆,这一个完全浸没于黑暗中的女孩,如若有爱,定会是飞蛾扑火,视若信仰。作者也确实是这么写的,因为一张十美元的纸币,因为男主仰望日光的一个画面,她就此万劫不复,并且甘之如饴。
      那么同样要问,作者描写这样一个女主的用意何在?是为了增加文章曲折度、博人同情么?也暂且不谈。

      关于一张十美元的纸币——关键道具的成功
      在男女主人公的各自回忆与相互交集中,多次出现一张十美元的纸币。作者围绕这个道具,层层抽叠出多个意象。起初,这张纸币出现在女主的回答中。为什么爱他?因为在我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给了我一张十美元的纸币。于是类似于饥饿中的一个面包,这张纸币,也许象征着一种绝望之中的希望,而这对于挣扎于黑暗底层的女主来说,意义已经至为重大。但却不仅如此,作者后又揭示出纸币上的四个字“妈妈爱你”,是女主的母亲临死前想要传达给女主的最后一句话。这张纸币来不及被珍藏,就被继父用来买了一双鞋子——同样有寓意,因继父说,你要习惯偷渡客随时需要逃跑的生活——于是女主失去了母亲给她的这份爱的证明。而恰恰在女主陷入绝望之时,男主给他的十美元,赫然写着“妈妈爱你”这四个字,女主重新找回的不仅是希望,还有爱!
      于是贯穿全文的女主对男主信仰一般的爱情,便可以说是一种“不得不”了。
      此处要指出,作者将女主塑造为一个执着而单纯的人,是能突出爱的纯粹。但试想一个在异国底层摸爬滚打七年的女孩子,且还能保持着自己的贞操。。。似乎不该单纯若此。当然,关于女主的性格为何如此单纯,作者曾在后文做过解释,未免剧透,此处不提。

      关于回忆与现实的转换——镜头切换的手法
      人物因为记忆而丰满。女主童年的记忆,可以说在此文中对于她的爱情有如注释。作者在插入人物记忆时,借鉴了电影中镜头切换的方式,甚至有类似于画面渐变的手法。
      由于对代入感的追求,作者完全没有对镜头转换作文字说明,而是顺流而下、毫无转折。这种手法,也是决定此文受众小的因素之一。因为不适应的读者,会觉得非常混乱,摸不着头脑。但此处也应是此文风格之一——风格一词,不在于好坏,而在于与人不同。

      关于一些直击人心的文字——读者共鸣之处
      也许是习惯了王家卫叙事的飘忽和安妮行文的主观,扇子对于情节是否流畅,语言是否通顺,设定是否合乎逻辑,真的感官麻木,故无法就此对这篇文作出品评。
      个人更注重文字的力度,能否有扑面而来的气势,或者直抵人心的尖锐。
      说到此处,要引出一段原文,出自女主早逝母亲之口,“等你有了坚定的要为之付出一切的信仰后,灵魂的纯洁已经与肉身没有关系。这副躯体,要不是借着灵魂的托升,早就葬送在这茫茫的大海里了”。
      由此,男女主人公的设定,以及全文的宗旨,已然显现——灵魂的洁净与高贵,一样存在于底层人物的身上。作者力图表现的正在于此。
      单就文字风格来说,此文非朴实,亦非华丽,是类似于浓墨一样的文字,不炫目,但常有惊心之感。当然也有朴实但引人共鸣的文字,以及感官刺激强烈的描写,此处不表。
      又及,此文对于公路酒吧的场景描写,以及冬日荒郊行车的苍茫之感,扇子以为很到位。

      关于性场面的描写——感官刺激的强烈
      此文有很多直接的性场面描写,鉴于作者或许自有深意,故个人不对其作评价。
      只是想举电影《苹果》为例,来说一说性场面必要与否的个人见解。扇子看的是未删减版本的《苹果》,又叫《迷失北京》。开头苹果与其丈夫在浴室中的一段做爱,导演的手法过于详尽与写实,要说对情节的影响、对人物的塑造,个人以为毫无用处,此处原本可以几个镜头交代做爱的“事实”而非“过程”即可,所以导演这种安排,难免有夺人眼球之意。其后有一场同样被删减的做爱场面,个人却觉得很是必要,苹果遭老板强暴以后丈夫又对其进行婚内强暴,此处,将小人物的无奈、痛苦、自卑、挣扎,表现的非常好,是为必要。
      言及于此,是想要与作者探讨性场面描写中蕴含的作者本心。
      如若在描写此类场面时能够自问,是否必要,是否能够突出人物性格,是否能够影响情节发展,还是仅仅只为了夺人眼球——我想,文字若能完全出自于作者本心,而非涉及市场或噱头之类浮华之物,应该更令人尊敬吧。

      阅读以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投入,以及一种强烈的自我代入感。也许作者可以尝试追求一种更高的境界,比如,用最简单最平实的文字,写出生活最真实的无奈,也许这更能引人唏嘘感慨,并有真实感。
      扇子粗评,还请担待。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