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公孙策老来得女 大雨夜乞儿拦路 ...

  •   开封上下,于文才最富盛名的就是公孙策,就连一向与包拯不对盘的庞太师都曾叹息.
      ——这么个人才埋没在开封府真真是可惜。
      于是心中对于包拯的不满又添了一分。
      再之后才是识文断字的包拯和展昭。当然,包拯和展昭一个断案一个抓贼,总不能让他们对着犯人弹琴、写字,反而不美。故而会一两分也不曾展示,所以公孙策常常只能对月独奏一曲自个过过瘾,此举在旁人看来便有了几分寂寥之感。不识来了之后,众人都云公孙先生找到了个知音。
      这事的头起在一个展昭刚刚巡了夜走向开封府的晚上,远远的便听见一曲笛音清脆悦耳,带着三分欢悦还带着三分的仙气缭绕,展昭一时恍惚,竟觉得上前一步就踏进了仙界,而身后喧闹的街市便是红尘万丈。展昭摇摇头,只觉好笑,自己身在公门,天下还有不知多少人等着自己去主持公义,可不能成仙得道。身旁的王朝抬头细听:“公孙先生这笛子吹得越来越好了。”
      展昭笑道:“这可不是公孙先生吹的。”
      笛身渐歇,不久便又响起应和的一曲笛音,这笛音听似文弱可内里却透着刚劲。
      展昭:“这才是。”
      不识夜来无眠,拿起长笛摆弄,不禁吹奏了一曲,被隔壁的公孙策听见便以笛音相合,就如同诗人酬唱一般,两人顿时相见恨晚引为知己,成为了忘年之交,在发现不识对草药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之后,公孙策便将自己的药卢全权托付给了不识,那药卢之中种着一小片草药,其中不少都十分珍惜,公孙策精心呵护也病怏怏半死不活的样子,到了不识手中倒是郁郁葱葱越长越精神,公孙策惊喜之下又开始琢磨着为自己这一身救人的医术找个传人。
      于是就在夏日的尾巴尖上,开封的百姓都在传着一件喜事,开封包青天手下有位白面书生公孙先生,一生辅佐包青天为民请命,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却耽搁了自己,如今已过了不惑之年,即没娶妻也无后嗣,老天爷开眼,赏了他一个貌美如花的干闺女。好事者言之凿凿,那姑娘生得美若天仙,见过的人皆点头应和。
      这个公孙先生新晋的干闺女便是不识了,公孙策对不识是打从心底喜欢,于是便问了不识的意思,请了包拯做证人,选了个好日子,不识向公孙策敬了茶,从此姓了公孙。公孙策欢喜的将自己的一生医术倾囊相授,不识学得毫不含糊,不久便接过了公孙策的担子,成了开封府的医师,自此开封上上下下都称呼一句不识姑娘。
      一日,皇帝急召,开封府一伙人便急匆匆的进了宫,包拯自然又是在御前与庞太师一番唇枪舌战,王丞相打了个圆场,众人商讨到深夜包拯才得反开封府。
      包拯晚归,除了憋了一肚子气是一口水都未喝,一行人相陪,自然也只能饿着肚子待回府再说。这样的日子是开封府的常事,头先几次还是厨娘提点着不识,到后来不识也有了经验,做好了饭菜,拿着大蒸锅热在灶上。
      今日却有些奇怪,平日早该回来的点,却迟迟不见人影,门外黑漆漆一片,大雨瓢泼似的下,不识和厨娘站在门前担心的张望,只见远远的街角处钻出几盏灯笼,在黑暗中渐渐行来,近了些才看清是开封府的队伍,两人才松了口气,却见众人簇拥着包拯的官轿急急行来,可包拯却没有坐在轿中,而是与展昭同撑一伞,匆匆而来,那黑漆漆的脸庞不知是否因夜色之故,竟比往日更黑了三分。
      待到近前,不识才看见公孙策的身边也护着一个小乞儿,公孙策为了给那小乞儿撑伞,自己的半幅身子都淋了个透。不识一面将众人让入府中一面吩咐厨娘:“厨娘快去把灶上的姜汤端过来。”厨娘应声而去。不识再回身时,却见王朝和马汉从包拯的官轿里扶出一个满脸伤痕、浑身破衣的男子,那男子双眼被毁,双手无力的耷拉着,眼见着已经是废了,不识惊得倒吸一口凉气:“这,这是怎么回事?”
      众人换下湿衣服,喝过姜汤。包拯、公孙策和展昭便带着那毁容的男子一头扎进了书房,临走时公孙策将那小乞丐托给了不识和厨娘照管。不识托厨娘为那小乞丐找了身干净的衣服,一番洗漱众人才发现那小乞丐虽然面黄肌瘦,却是个漂亮的小姑娘。厨娘一见便心疼的不行:“这孩子,怎得瘦成这样了……”
      不识赶紧端出吃食,那小乞丐一见白花花的大馒头便抓了往嘴里塞。不识一面为她盛汤,一面嘱咐:“慢点吃,别噎着了,先喝些汤水,不然肠胃受不住的。”
      那小乞丐咕噜噜的灌下几口汤:“多谢漂亮姐姐,我们乞丐能吃饱就是好的了,不讲究这些的。”
      “你是哪里人啊!爹娘呢?怎么会跟着包大人一起回来?”
      “我不知道,自我晓得事了就跟着城里的乞丐们一块乞讨,我来这儿是为了我朋友告状的,他们都说开封包青天为民请命,他一定能为我的朋友伸冤。”
      “你说的朋友便是那个用包大人的轿子抬回来的人。”
      那小乞丐嘴里塞满了食物,还一个劲的点头回应不识:“我朋友可是状元!”说话间就将这小乞丐大雨夜拦轿,为好友可怜人喊冤的前因后果解释了一遭。两个上京赶考的秀才同名同姓,都借宿于老樵夫家中,两人志趣相投结为兄弟,大考前夜,大哥却病重昏迷不醒,小弟和老樵夫找来大夫为大哥治病,大考之日大哥仍旧没有醒来,小弟只能先进考场应试,放榜之日小弟一举夺魁成了状元,大哥却心生妒意,恶向胆边生,一杯毒酒毒哑了小弟,还将小弟毁容挖眼,挑段手经连刺数刀扔进了山沟里。为防老樵夫泄密,大哥对老樵夫也痛下毒手抛尸荒野,哪知真状元命大被小乞丐所救,所以便还魂索命来了。可是如今那假状元周勤不仅冒名顶替当了状元,还被王丞相招为东床快婿,那王小姐都快当娘了。
      ——那可是状元啊!天子的门生!
      “状元还、还能有假的?”厨娘被惊得半晌回不过神,“我老太婆活了这么大把岁数,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情。”
      “既是谋命,自古难逃名利二字。若是两人皆下场应试,各凭本事,也不怨旁人,偏偏是天意弄人两人同名不同命,那假状元心存不甘也是常理,只是他自己钻了牛角尖,却不该害了旁人性命。若是心中真有丘壑,大不了下次再来,这人气量委实狭小。”不识拿出手帕顺手为小乞丐拂去嘴角的米粒,“吃饱了吗?”小乞丐一愣,呆呆的点点头。
      “吃饱了就休息一下,和我们一起说说话,待会好好休息一下,保证你明日精神头足足的。”不识一面说一面帮着厨娘收拾了碗筷,厨娘自端着碗筷离去。
      一夜无话,第二日包拯便受理了这真状元的状子,只是如今既无人证又没物证,一切全凭周勤咬着笔写下的那一篇文采斐然的锦绣文章,想要扳倒丞相的女婿,谈何容易。公孙策眼珠一转,既然这原告身上已经断了线索,何不从被告下手?于是开封三巨头一合计,定下了个引蛇出洞的计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