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读季羡林 ...
-
早上八点半醒来,躺在床上玩儿了一会儿‘植物大战僵尸’。九点半从床上起来,十点半出门买早饭。正吃着早饭从餐厅路过发现窗口已经开始卖午饭了。于是拿起餐盘准备去买点午饭吃,在窗口前走了两个来回感觉早饭吃撑了,于是又把餐盘放回原位,走回了寝室。
路过小买部,买了两包咖啡,一袋瓜子饼。于是吃着瓜子饼回了寝室。
下楼打了水。吃了包咖啡。然后趁着明媚的阳光坐在书桌前读起了昨天借的《季羡林散文》。
想起昨天在图书馆里逛了大半个小时不知道要借些什么书来看,在季羡林的书的前面走过一遍又一遍,拿起又放下,绕了几大圈,最后无奈还是拿了一本他的书。
因为怕有代沟。老人与小孩的代沟,男人与女人的代沟,大家与平民的代沟。怕他的书会像有些作家的一样,晦涩难懂。所以拿起他的书的时候是感觉有些无奈的。
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爱看散文的呢?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不爱看小说了,除了一些被称为‘小白文’的小说。总感觉小说里所讲的故事不够真实,不能真正的反映一些问题,不能真正的反映生活。反而是散文,才让我感觉可以真实的体验生活。所有心思跟随着作者的想法,没有矫揉的文字,没有华丽的修辞,那些形容词,动词,所有的修饰的词汇都是跟随作者的心里所想而出现,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可以感觉得到。
电视里经常放映一些感人的事迹,用动人的背景音乐,用深沉的朗诵,用华丽的词汇渲染,原本真实感人的故事就这样被这些表面的东西覆盖了,反而不感觉它是感人的。
想起去年的七夕,跟三五个好友一块儿去电影院看电影,看了那时非常火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哭了,确实哭了。但并不是在看到关于那“十三秒”的时候,也不是在看到母亲给女儿跪下的时候。电影效果确实让我感到了地震威力的巨大,看到那惨绝人寰的场面确实被震撼到了,但是只是让我感觉到了生命的脆弱,让我更用心努力地活着。反倒是一些没有经过修饰的细节感动的我痛哭流涕。
所以散文更加让现在的我喜欢。
还记得翻开《季羡林散文》时的心情,平静,抱着看一看的想法。没有多少期待。内心里总感觉会有一些代沟。但是看了一段了之后发现完全不是我所想的那样。
像曾经看三毛的文章一样。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喜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除了热衷于他们的文字之外,对作者本人也那样的热爱。我想这应该就属于一种人格魅力吧。一种无形中的影响着他人的魅力。
从来不会以大家的身份自居,不会刻意用晦涩难懂的词语文字以显示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会小肚鸡肠的因为一些小事而唧唧歪歪地抱怨。对生活的真实,忠诚于自己的真实所想。
是真实的让我感觉到了身为大家的魅力。
书中的代序,是季羡林对青年一代的期许与感恩。期待青年一代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感谢青年一代对自己的喜爱让自己有了对生命的新的热情。
当他看到新一级的学生在开学大会之前的清晨在自己房前的泥土上写的对自己的问候时热泪盈眶。这一点我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如果是我的话,站在中国学术界的顶峰,被数以亿计的人喜爱着崇拜着,在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应该是会习以为常的,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也许这又是季羡林的魅力所在吧。淡薄名利,感恩自己所得到的一切。
第二篇文章《三个小女孩》。讲的是三个与他没有特别多的交际但是非常非常喜爱他的女孩。他说,“我生平有一桩怪事:一些孩子无缘无故地喜欢我,爱我;我也无缘无故地喜欢这些孩子,爱这些孩子。如果我以糖果饼饵相诱,引得小孩子喜欢我,那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根本算不上什么‘怪事’。但是,对于我来说,情况却绝对不是这样。我同这些孩子都是偶然相遇,都是第一次见面,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不过是普普通通,不修边幅,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学校的老工人。这样一个人而能引起天真无邪、毫无功利目的的、二三岁以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的欢心,其中的道理,我解释不通,我相信,也没有别人能解释通,包括赞天地之化育的哲学家们在内。”
但我想,我有一点懂。因为仅仅只从阅读他随意写写的文字就能让我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觉。
想自己为什么不早生一百年,这样就可以生活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感受他对生活的感受,甚至也许可以参与他的生活,哪怕只是在他的生活中当一个小小的龙套;想自己为什么不早生五十年,这样就可以在他的门下学习,学习他对生活的态度,感受他对生命的理解;想自己为什么不早生二十年,这样也许就可以在北大的校园里遇到这个老人,也许也会让他帮忙自己看行李,也会在买水果地时候遇见他。
知道不能这样。但是内心里还是想为什么上学没有早一两年。那么我也许会更加努力的学习,考入那个有他在的北京大学,那样也许就可以有机会在有生之年与他本人进行一次交谈,可能只是一句“季爷爷好”。
为什么那时候上课看小说时没有去读季羡林的文章,那样可能就会为了能去北京大学更加努力的学习,那样可能就不会再寒暑假泡在网路上玩儿游戏而是会去北京大学,因为这样可能就会遇见他。
难以表达是多么渴望能与他在有生之年交汇。而不是现在,在他死去之后,阅读他所写的文章,印着他的文章重复他的思想。
是对生命的包容。在他的文字中透露着生命的大气。如浩瀚的风,拂过人的心灵。
想不到是为什么,自己会用在原来看来如此矫情的词句来描述对季羡林的感受。那些自己原来不屑使用的词汇在此刻就这样自然地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时间从上午十一点半到了下午一点半。
处于何种心情,想要把自己阅读季羡林的文章时的感想记录下来。一气呵成。因为怕以后再不会出现这种感觉。
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章之外的东西。
2011/2/26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