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仕郎:散官衔,从九品下,最低一级。
唐代官制比较复杂,笼统来说,职事官代表实际职守,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官职”,如县令、县尉什么的;
散官表示资历,也称“官资”。一般举子登科后即授散官衔,称为“叙阶”,从此以后,白身就成了“有出身人”,有了做官的资格。
勋官:多指军事功劳。木兰诗中那句“策勋十二转”大家都知道,就不赘述啦。
封爵:这个最简单,表血统,公主王爷什么的。
综上,在唐前期,职事官、散官、勋官、爵位就像四个坐标轴,共同标示出一个官员在官僚体系中的位置。所以唐人墓志铭的头衔非常冗长,例如:唐故大中大夫河南少尹上柱国裴府君;再如:唐故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赠司徒弘农杨公基。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看“职事官”。
后期使职出现后,“职事官”也渐渐沦为与“散官”类似的作用,仅表示资历,用来定工资和待遇,而与实际的职掌无关。“节度使”就是一个典型的使职。
[2]1贯等于1000文。像抱玉这种中下县的县尉,工资一般是每月20贯,骆六只是胥吏,所以文中设定他的工资为每月10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