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探春求医 ...

  •   侍书从外跑回来,上气不接下气,“姑娘,不好了。”

      “姨娘院里的人说三爷病得凶险,之前请的大夫断不准病因,只开了服退热的方子,吃了药并没有好多少,人也没醒,一直昏昏沉沉的。姨娘中午的时候,去求太太另请个大夫,太太没同意。又去了老太太屋里,老太太睡了,没见着。”

      “环儿一直没醒?”探春修眉紧拧。

      “没醒。”

      “走,去老太太那儿。”探春抬腿就走。赵姨娘怕就是因为这事儿着急。

      刚进老太太的院子,便被管事婆子拦住,“三姑娘,老太太正睡午觉呢,还请您等一会儿。”

      “我知道,我先进去坐着,不会打扰老太太的。”探春笑着递给婆子一个荷包。

      管事婆子捏了捏,满面笑容,“三姑娘进去的时候动作轻一点儿,别扰了老太太午睡。”

      “知道了。”

      探春进了屋,先看见坐在贾母床边做针线的鸳鸯。

      鸳鸯见探春这个时候进来,有些意外,回头往床里看了眼,放下针线,把探春拉到外屋,悄声问,“三姑娘这是有什么事?”

      探春将刚刚侍书的话重新和鸳鸯说了一遍,“好姐姐,你帮帮我。”

      鸳鸯点头应下,拍了拍探春的胳膊,“你等着,我进去试试”。

      没一会儿,鸳鸯笑着从里屋出来,对探春说,“三姑娘回去吧。老太太点头了,马上就让小厮出去请郎中。”

      探春疑惑,“不是御医吗?环儿这次病得凶险。”

      鸳鸯给探春解释,“御医哪里是那么好请的。虽能拿着老太太的名帖请,但一年之内能请几次却是有限的。你看咱们府,除了宝玉和林姑娘,还有几个人能拿着老太太的名帖去请的。”

      探春听了一怔,细细一想,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

      她身体好,没什么大病大灾,以前也没注意这些。但前年,二姐姐病了好一阵子,也没见老太太让人去请御医。

      他们这些人,到底是沾了个“庶”字。

      平时不显,到了这种有轻重取舍的时候,便不一样了。

      如今突然被人明明白白地点了出来,心里一时憋闷,有些不服气。

      “谢谢姐姐。”探春谢了鸳鸯,讪讪离开。

      不知不觉地走到赵姨娘的院门口,想进去看一看这个许久没有注意到过的胞弟,却又觉得别扭,拉不下脸。就这么回去,心里又放不下,犹犹豫豫地在门口徘徊。

      “探丫头?”发泄完了的赵姨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本就刚哭过,此时见到探春,眼圈又不受控制的红了,却是强忍住了,“三姑娘来了就进去看看吧。”说不定以后就见不着了,赵姨娘偷偷抹了把眼泪。

      探春点头,默默跟着赵姨娘进了屋。

      屋里,彩云正在给贾环换降温的毛巾,见探春和赵姨娘一同进来,先是愣了下,之后欣慰地笑了,“三姑娘来了。”

      “嗯,我来看看环儿。”探春坐到贾环床边,摸了摸贾环的额头,是有些热。

      贾环顾屋里的摆设和宝玉的房间天差地别。没什么华贵奢侈的物件,窗前桌子上的书倒是高高地摆了两摞。有几本边角都卷起来了,一看就是经常翻看所致。宝玉屋里的书也很多,但大多都是新的。

      “姨娘,有大夫来了!”门外的小丫鬟跑进来说。

      “快请!”
      赵姨娘说着手脚麻利地把探春推进旁边的书房,书房和卧室中间有一道屏风隔开,刚好避免探春被外人瞧了去。

      “姑娘先在这儿坐着。”

      新请的郎中,同样把了许久的脉,又是皱眉又是摇头,看得赵姨娘大气都不敢喘。

      “公子看着像风寒,之前的药方也没问题。至于其它的,老夫惭愧,医术不精,实在看不出。只是这么长时间没有退热,怕是凶多吉少。即使醒了,也有可能痴傻,或者落下别的病根。夫人还是另请高明吧。”

      郎中说完叹了口气,医者仁心,这孩子还小,着实让人不忍,没开方也没要诊金,摇了摇头便离开了。

      凶多吉少,痴傻,落下病根,她的环儿才十岁啊。晴天霹雳不过如此。

      赵姨娘瞬间没了力气,瘫坐在贾环床边,面色惨白,双目无神,就那么直直地盯着贾环看。

      郎中走了,探春忙从书房出来,几步凑到赵姨娘身边。

      赵姨娘握了握探春的手,终是忍不住,抱着探春嚎啕哭了起来。

      探春抱住赵姨娘,想要安慰两句,但一张嘴,鼻酸眼热,望着床上安安静静的幼弟,想到郎中的话,泪眼模糊,也哭了起来。

      当晚,贾政一回府,就听人说贾环要不好了。顿时怒气冲天,对着王夫人、赵姨娘一顿发火,最后还是让人同时请了几个郎中会诊。

      郎中的诊断无一例外,看着像风寒,药方也是好的。至于为什么一直持续低热不退,一直昏迷不醒,他们救人不救命,实在没办法。

      几个郎中商量着换了服药效更烈的药方。若是还不好,也没办法了。

      用了药,第二日,贾环依旧没醒,所有人都知道,人见人嫌的环三爷,这次怕是真的不好了。

      赵姨娘的院子里鸦雀无声,所有人的心都提着,贾政难得的告了假在家。

      突然有小厮给贾政传话,说有癞头和尚和坡足道人求见。

      贾政猛地从椅子上站起,“可是宝玉出了什么事。”

      这一僧一道之前救过宝玉一次。

      宝玉小时出过花儿,一连几日昏迷不醒,突然来了一僧一道,拿了通灵宝玉,神神叨叨地念了会儿经,摩挲了几下,说是玉已通灵,驱邪纳福,让不离身的佩戴。僧道离开之后,不过半盏茶的工夫,宝玉果然醒了。

      “不是。宝二爷好好的,此时正在学堂呢。”小厮忙解释。

      贾政缓了口气,“还不请进来。”

      小厮去请,那和尚和道士却是不进院子,只站在门口。

      贾政只好去门口,拱手道,“多年前,蒙大师相救,犬子平安无恙。敢问大师此次前来,有何指教。”

      “小公子之病可救。”坡足道人拂尘一撩,笑道。

      贾政一顿,宝玉无事,那这可救的就是贾环了,“政愚钝,还请大师细讲。”

      “如今京城之内刚受雹灾,又有他处受洪灾的百姓流落至此,许多官员商户都在街上开设粥铺施粥。贵府只需和别人一样施粥,便可保小公子无恙。”

      “当真?” 贾政问。

      “真真假假,大人不妨一试。”

      贾政再要问,一抬头,眼前哪还有人。

      街上繁华,只一抹背影隐约在人群中,断断续续飘来几句,“世人都晓神仙好……”[1] 那声音缥缈悠远,引人遐思。

      贾政规规矩矩地朝着两人离开的方向作了揖,“谢大师指点。”

      救宝玉的事在先,这一僧一道的话贾府是信的。

      而且,施粥用不了多少银子。既是做善事,又能换贾环一条命,还能提高贾府的名声威望。若是传到圣上耳朵里,于宫里的元春也有利,贾母欣然同意。

      除了府里公中出的钱,贾母还带着头,让府里的姑娘、太太们出份子,积功德。

      贾母二十两,王夫人、邢夫人各十两,王熙凤、李纨五两,各位姑娘们每人二两。宝玉、黛玉、李纨的由贾母出。

      赵姨娘虽然没亲眼见过那一僧一道,但也记得宝玉出花儿的事,又听看门的小厮说,那两僧道虽然衣衫褴褛,但仙风道骨,云游至此,指点迷津。

      以她们娘两个在贾府的境遇,老太太拿出这阵仗,便知施粥这事不可能简简单单的只是为了环儿。

      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赵姨娘心一横,把贾环之前给她的应急银子拿了十两出来。

      她想得简单,谁给的钱多,谁积的功德就多。

      她想拿更多,但不敢越过老太太的份儿,咬咬牙,豁出去,拿了和王夫人、邢夫人一样的银子。她是环儿的亲娘,救子心切,多拿一点儿,哪怕逾了矩,别人也说不出什么。

      十两银子往托盘上一放,屋里霎时寂静一片,隐隐还有不知哪个人的吸气声。

      她和环儿一个月一共才四两的月银,环儿要读书,放在以前,想要一下拿出十两银子确实不容易。
      突然拿出十两,着实有些惹眼了。但环儿……人都这样了,还管什么惹眼不惹眼的。

      赵姨娘低着头,硬着头皮,依旧清楚感觉到贾母高高在上的审视,头皮火辣发麻,心里逐渐变得慌乱。怕贾母看出什么,猜出什么,又有些后悔刚刚太莽撞……

      焦急之际,突然有人出声。

      “我出五两。”

      探春上前一步,挡在贾母和赵姨娘之间,“既然是救济灾民,银子越多越好,我又不像四妹妹爱画画要买颜料,留着这么多银子也没用,不如做点儿实际的,跟着老祖宗学,做善事,济百姓。”

      迎春也跟了上来,“我也没什么好买的,也出五两。”
      她想的是,贾环虽然淘气,但以前也时常来找她玩,从未嫌过她这个姐姐又闷又没趣儿。她只是想要帮这个弟弟一把。

      “三姐姐真是的,我虽然喜欢画画要买颜料,但却不像你们爱些花儿朵儿的,你一根钗子、一身衣服多少钱,我买一只颜料才几个钱,还能用好久。你们出五两,我便要出六两。”惜春赌气道。

      “好好好。”贾母看着几个亭亭玉立的孙女,笑着拍手。

      屋里一时有说有笑,看着姐妹几个比银子,也没人再注意出了十两银子的赵姨娘。

      贾环也好,灾民也好,都等不得。施粥的事,定在第二日。

      王夫人借口身上不舒服,这事便落到了王熙凤手里。

      协理过秦可卿后事,王熙凤风头正盛,恨不得再来几样大事,既能让她练了手,又让她彻底在府中站稳脚跟。

      接了任务,王熙凤风风火火地出去安排人手,查看粮库。

      第二日一早,贾府粥铺热热闹闹、有条不紊地开始施粥。

      贾母和王夫人都有意把施粥做大做好,最好能传到圣上耳朵里,粥铺里的粥便比别家的稠了一倍。排在他家门前的流民也比其他粥铺多出几倍,流民之间口口相传,只夸贾府良善厚道。

      贾府在百姓间的名声一时扶摇直上,赢了不少美誉称赞,其他公府、侯府也纷纷效仿起来。

      朝廷也在施粥,负责此事的正是刚刚回京的三皇子姬辰。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0章 探春求医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