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北伐 ...
-
楚子俊到了徐州彭城就任后,彭城名士王景文向他举荐了一个人为主簿。此人名为严伯君,出身琅琊严氏旁支,严氏本也算是大族,但他这一支早已没落,沦为寒门庶族。严伯君的父亲随叛臣谢慧谋反被杀,他自幼家贫,但他从小自强苦学,成年后广猎诗书,精通音律。自元嘉十八年入仕以来,严伯君多任主簿一职,素以办事敏捷周全著称。楚子俊考察其人后觉得此人确如王景文所言,便授予其徐州主簿。
楚子俊得严伯君后很快上手徐州事务。
转眼间到了元嘉二十六年,皇帝楚永奕欲北上伐魏,一统山河。围饶北伐之事,众大臣争相献策,其中以尚书郎江湛最为积极。江湛上书引经据典,词句激昂,楚永奕看了他的进言后十分振奋,对百官道:“看了江湛的进言,仿佛朕已封狼居胥,功成传世。”
有支持者自然有反对者,沈清便极力反对北伐,朝内对于北伐的争议僵持不下,总归是反对者多于支持者。
北伐之事从元嘉二十六年僵持到了元嘉二十七年的二月。当时,宋国北伐之事还未定,而魏国皇帝拓跋宏已率大军南下,攻占了临魏的汝阳,还将大批百姓掳走。消息传到朝廷后,楚永奕便诏楚子俊领兵北上,攻打驻于汝阳的魏军。楚子俊接到诏令后,立刻领兵马突袭汝阳,防备松懈的魏军很快被击败。宋军杀北魏军三千余人,断其粮草供应,营救出了被魏军掳掠的百姓。魏军因首战失利和粮草被断,于四月,撤兵北归。
领兵往汝阳前,楚子俊将妻女母亲送回都城建康,以防鞭长莫及,夺回汝阳后,楚子俊暂驻汝阳,等魏军撤兵后才返回彭城。
楚永奕见首战有利,便打算于今年实行北伐。七月,北伐之事迎来了转折。魏国传来消息,谋臣崔浩因卷入夺嫡之争被诛。此时魏国边国柔然遣使南下入宋,愿与宋国结盟,两国誓为兄弟。楚永奕自觉天时地利皆备,在江湛的鼓动下,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召集大军北上伐魏,收复北地山河。
楚永奕将宋国的北伐军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军由江夏王楚永宁以太尉之职为统帅,王蕴为前锋、沈清为王蕴副将。西路军由靖安王楚永炎统帅,景元为将军前锋,薛安为副将。西路军较东路军兵少,但进攻顺利。东路军那边却是艰难坎坷。
东路军主要沿黄河向西攻,由王蕴为前锋,率先攻打战略要地高城。因高城守将弃城而逃。宋军顺利进驻高城。入高城后,楚永宁命王蕴西攻滑城。沈清则留在高城驻守。
因滑城易守难攻,王蕴便采取围城之计。但因错失攻城良机,足足围攻两个月,都未能破城。军中怨气连连,士气低迷。十月,魏帝拓跋宏率援军救滑城。楚永宁命沈清率五千兵前往救援,沈清认为兵少于战事无益,但因楚永宁坚持,沈清才领命。还未等沈清出发,王蕴便不敌魏军,全军覆没,大败而归。楚永宁得知后怒不可遏,欲杀王蕴。沈清以军心为由力劝楚永宁,这才保下王蕴。于是楚永宁派王蕴退守高城,楚永宁则带沈清边退边打。后楚永宁认为高城难守,便命王蕴从高城撤军与他们汇合。王蕴在撤退途中,遭到魏军伏击,大败而回。魏军趁机夺回高城。
楚永宁则退至楚子俊镇守的彭城后,魏军开始南下反攻,兵锋直指彭城。
因彭城内兵多粮少,楚永宁打算弃城南逃,还劝楚子俊与他一起跑路。楚子俊知晓了楚永宁的打算后,向其明志:“皇叔身为主帅,若你执意要走我也阻拦不了。可我既为楚氏子孙,领父皇诏命驻彭城,便有守护彭城之责。如果连我也弃城而逃,那我实在没有脸面对父皇,也不配在朝中任职。无论如何,只要我还任徐州刺史,我都会与彭城共存亡。”楚永宁听了楚子俊的话,才打消了出逃的念头,决定坚守彭城。
不久,拓跋宏到达彭城外,指挥大军攻城,但多次进攻都被宋军打退。见彭城攻不下,魏军绕过彭城,奔向彭城旁的留城。幸而楚子俊派部下率军提前进至留城,观察魏军的动向。魏军攻打留城时,留城守军与百姓协齐心力,反攻魏军取胜。魏军被击退后,便绕过留城,率军北归。
魏军撤军后,楚子俊欲趁魏军疲惫之时偷袭,便与部将向楚永宁请命出。但楚永宁被魏军打怕了,不敢去拦击,还禁止他们私自带兵。直到接到楚永奕全力追击魏军的诏命时,楚永宁才派沈清领兵追击。但魏军为加快速度,改走小道,卸下铠甲,不久便撤回了魏国境内。楚永奕听闻魏军已经返境后,恼怒异常。下诏责备彭城军,未能及时在魏军北返途中拦截魏军。
魏军从彭城撤退后,驻扎在长江北岸的步城。开始拆民房,割苇造筏,声称要打过长江。宋国得到消息后,都城建康进入紧急戒备状态。楚永奕大加征兵,加强长江沿案防御,命太子楚子勋出镇金陵城统领水军,召回屡屡获胜的西路军以增兵力。但魏军其实只是在虚张声势,并无再攻打算。彭城未破,若要强攻,只怕是两面夹敌。不久,魏军便从步城撤军北归。元嘉北伐至此以失败而告终,时为元嘉二十八年二月。
战后论功过,楚永宁因御敌不力及畏敌不战,被免去太尉之职,降为骠骑将军及开府仪同三司。王蕴因兵败之罪,被罢免官职。楚子俊因未能阻拦魏军撤退,降为北中郎将。沈清无功也无过,不升不降。
相比东路军的失利,西路军连连告捷,屡立战功。身为西路蝉声唱主帅的楚永炎居功第一,除楚永炎就任的雍州外,楚永奕将荆州、豫州、司州等十一州纳入楚永炎辖下。楚永炎领封后,其辖下封地多达十三州,几乎囊括了淮南淮北的所有疆土。楚永炎凭此成为诸王中权势最大者。
此次北伐失利,楚永奕耿耿于怀。他自年少登位,二十八年来,经历除权臣,揽君权,兢兢业业治国,好不容易积累了国力北伐,本应扫魏国,统中原,现在却无功而返,叫他如何释怀。他还是放不下北伐的事,但因战事刚结束,应积蓄力量,留待来日再建功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