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鱼儿鱼儿快上钩 ...

  •   最近受舍友(一钓鱼的疯狂爱好者)的影响,我也想起了我的钓鱼史,回忆起来,颇有种励志养成的味道。
      第一次接触钓鱼是在小学三年级。
      我和K在村里的小卖铺买了制作鱼竿要用到的小零件。说来十分奇怪,那小卖铺不过卖些冰棍辣条公仔卡,会有钓鱼竿小零件真是很诡异了,以前没觉得怎么样,现在还真是细思极恐,也许店主三伯爷(按辈分我应该叫他这个)是个资深钓鱼粉?
      买了零件之后,我和K去后岭砍鱼竿(小细竹竿),挑了那种又长又直的带了回家,用柴刀修理。想想都有点佩服技能爆棚的自己。K比我大一岁,已经有制作鱼竿和钓鱼的经验了,所以她比较老道,忙完自己的又来帮我。
      我们那钓鱼,鱼饵都是自己挖的。K拿着锄头,带着我到屋后的地里挖蚯蚓。我们对蚯蚓的质量很是讲究,太粗,不要,太细,不要,太黑,不要,太短,不要……如此筛选下来,我们挖了老半天才挖到了满意的数量。
      蚯蚓一般用塑料袋装,鱼的话,由于当初对自己的钓鱼技能颇为自信,我们拎了一只大桶。
      结果在这么充分的准备工作之下,结果还是不尽人意。现在想来,应该是技术过于寒碜,耐心消磨殆尽之后干脆破罐子破摔。结果鱼钩勾住了水草或者是石堆,我拼命拉扯,然后,鱼钩和鱼线分了家,我望着没有鱼钩的鱼竿,心疼之情不言而喻,要知道,在当时,可是省了许久的零食钱才忍痛买了做鱼竿的零件,结果鱼还没钓到两只,就给我折腾坏了。
      我也不挣扎了,蹲坐在一边,看K钓。K果然是有经验之人,虽然这比起后来的我们的技术还是差远了,但是足以让当时的我嫉妒得发疯。
      由于第一次钓鱼以失败告终,后来好长一段时间,对于钓鱼,我都恹恹的,提不起兴趣。
      所以再后来我又怎么对钓鱼重燃斗志,并且战斗力经久磨练获得了质的提升,这些,我完全回忆不起来了。只知道,在我的记忆中,最满载而归的一次,应该是钓了七十多条,且不说质量良莠不齐,好歹也是在数量上使人望尘莫及了。
      因为获得了满足感,从此我摇身一变,变成了钓鱼的脑残粉。因为我在县城里读书,离村里远,就和姑姑住在一块,只逢节假日才回去。回去只要碰到钓鱼时令,必定拉着小伙伴跟我一块儿去。拉不到人我就去祸害我妹和堂妹,她俩对钓鱼毫无兴趣,每次钓了鱼回家后都说,下次再也不会跟我去了。如此反反复复,她们还是被我祸害了好几次。
      我们钓鱼的地点一般选在后山的小沟小湖,很少去河边,主要是因为河里的鱼不多,还贼难上钩,次要原因是河边活动实在丰富,撸起裤腿洗脚的大汉有之,洗衣服的妇女有之,嬉闹玩耍的小孩有之,气定神闲唠嗑的老人有之,这样给他们搅和下来,为数不多的鱼也给他们吓跑了。
      后山有时候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被网缚住的鸟,果园里熟透了成片的梨和菜地里的西瓜和香瓜。我们从来都不是规规矩矩的孩子,掰扯两只鸟,摘几个果,顺几个瓜,咳咳,这没什么,在村子里,这真没什么,除非你家里和主人家有纠葛,要不人家也不会把你一小孩怎么样,还会讨好似的往你怀里塞几个果,说,多带几个回家,给你爸你妈也尝尝。村里人淳朴,大抵如此。
      不过做这种事,我们还是尽可能偷偷摸摸的,尽管后山基本没人去。我们被逮着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自认为技术甚是高超,颇有当年白玉汤盗圣的风范。
      总之,去后山钓鱼收获的不会只是鱼。
      后来我奶奶开始信佛,我每次给她说,我说,奶奶,我要回村子里钓鱼了。我奶奶就很严肃地跟我说,钓不得钓不得,这样杀生万万不能的……
      大概距今四五年的时间里,我也没怎么钓鱼了,当然不是因为奶奶的劝说,我是真没时间没精力,最主要的是没人陪,大家长大了,都各忙各的,不再满足于那些比拇指略大一点的鱼,也自然不会满足于鱼上钩那一刻的喜悦。而我,也找不回几年前的那种感觉了,虽然每次看到静静地躺在墙角,布满蜘蛛网的鱼竿时,还是会有抡起锄头到菜地里挖蚯蚓的冲动。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长大,或者长不大,现在想起真的就像鲁迅先生回忆起闰土和猹那么遥远。或许每个人都会去怀念,去怀念当初的小满足小期待,那是时不时就会冒出来的一种泛滥的情怀,明明矫情得很,却不舍得忘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