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楔子  ...
            
                 
                
                    - 
                          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我忙完手头上的工作,想着两天没见阿娘了,就接过妻子手上的保温盒,给阿娘送晚饭去。
 
 阿娘仍然住在老房子里。狭窄的空间,昏暗的油灯,一到下雨天,就充满了潮湿的味道。
 
 我娶妻生子后,便跟阿娘分开住了。倒不是因为生活水平差,我毕业后工作三年,辞职开始经商,后来赚了不少。阿娘将我辛苦养大,我想要让她好好安享晚年。那段时间我和妻子一直劝她搬离老房子跟我们一起住,但她说什么都不愿意。
 
 她说,老房子才是她的归宿。
 
 阿娘是个奇怪的人,一直以来话不多,但有时候坚持的事情很奇怪。比如,晚上大多时候,她只喜欢点油灯或是蜡烛。
 
 我不是阿娘的亲生儿子,是五岁那年,阿娘从孤儿院领养的。
 
 但这么多年阿娘一直将我当成她的亲生儿子。即便是那些年最难捱最艰苦的岁月,她也不舍得让我受一丁点的苦。
 
 我早就把阿娘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了,她就是我的母亲。
 
 阿娘没有亲人,小时候凭百家施舍度日,和我一样,是个孤儿。
 
 但我觉得自己比阿娘幸运的是,遇到了阿娘这样的人。
 
 阿娘不怎么说她的过去,我也不怎么知道她经历过什么,但我想她那些过去应该不怎么好——战火纷飞的年代,阿娘这样的贫苦女子,能过的有多好?
 
 阿娘有一件绣着白牡丹的青色旗袍,很漂亮,但从不轻易示人,也不让别人碰。就连她最喜欢的孙女昙君也不能。
 
 她说那是她的命。
 
 偶尔几次我会看到她将那件旗袍挂出来,一坐就是半天,看似平静的脸上,有时会挂满清泪。
 
 前两天,阿娘生了一场严重的风寒,高烧几天,胡话不断。她年纪大了,身体一直也不怎么好,这一场大病,几乎快要了她半条命。
 
 阿娘不愿待在医院,才一日她就回来了,说什么也不肯继续待下去。
 
 妻子心疼又埋怨:“阿娘你这是干什么?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是没有孝道的白眼狼,您让左邻右舍可怎么看我们……”
 
 我拉了拉妻子。妻子看了眼我,重重叹了口气,便去忙活家务了。
 
 我怕妻子的话说重了,她心里会有什么,就坐在她床前,握住她枯瘦冰凉的手,“阿娘,你别把阿萍的话放在心上,她也是为你好……”
 
 她怔怔的,晌久,枯瘦的手抓着我,轻轻对我说:“我昨晚梦到他了,他说要给我做糯米团子吃呢……”
 
 再看过去,浑浊深陷的眼眶里,早已泪如泉涌。
 
 我不知道她在说谁,但还是跟着她一起难受,想安慰她,但又不知道怎么安慰,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是那天她说的最后一句话。
 
 已经深秋,冷风从裤腿里灌进来,冻得我打了好几个哆嗦。
 
 收了伞,我打着手电筒,拎着装有糯米团子的保温盒爬上黑漆漆的楼道。
 
 阿娘生病之后,都是妻子在照顾她。
 
 今天妻子告诉我,阿娘今天白天的时候,精神还算不错。她跟昙君去送饭的时候,阿娘还跟昙君说笑了几句。
 
 昙君是我的小女儿,刚上大一。阿娘一直都很喜欢昙君。昙君的名字,是阿娘取的。
 
 打开家门,里面又黑又静,没有点灯。
 
 我打着手电筒,叫了阿娘几声。
 
 没有人回答我。
 
 我想她可能是睡着了。
 
 我开了灯,看到阿娘正躺在卧室临窗的长椅上,身上盖了件毯子。
 
 窗户没有关,冷风缠着细雨扑面而来。
 
 我连忙关上了窗子,一摸阿娘身上的毯子,已经湿润了。
 
 回去一定要好好说说阿萍,明知道今天吹风下雨,怎么不把窗户给阿娘关上?
 
 阿娘又抱着那件绣着白牡丹的青色旗袍,只是这回手心里还放着一张纸。
 
 凑近一看,才发现那并不是张纸,而是张陈旧泛黄的黑白相片。
 
 我轻轻拿起那张相片,借着昏黄的灯光细细看着。相片曾被火烧过,缺了一角。又因为时间过的太久,人像已经变得模糊,但还是能依稀看得出上面的人是一男一女。
 
 我把相片放回她的手里,轻声道:“阿娘,夜里寒,回床上睡吧。”
 
 阿娘一动不动的,没有醒。
 
 我轻轻摇了摇她,“阿娘……”
 
 阿娘的手突然垂落在身侧,那张相片也随着落在地上。
 
 我心里划过一阵不好的念头,手指去试探了她的鼻息——
 
 她的身体早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温度。
 
 我如雷轰顶,失声喊出:“阿娘——!”
 
 阿娘死了,在秋分的前一夜。
 
 死亡毫无预兆的到来,让我们猝不及防。阿萍不断责备自己,不应该那么顺着阿娘一个人待在老房子里。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阿娘八十三岁的生日。
 
 但她等不到了。
 
 这片老小区原本是要规划在明年年底拆掉的,那时候阿娘说,等要拆的那天,她再走。
 
 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阿娘守了一辈子的地方。
 
 我至今都不知道,她守的到底是什么。
 
 整理阿娘遗物的那天,昙君翻出了一个上了锁的铁盒子。
 
 里面沉沉的,我们没有钥匙,根本打不开。
 
 昙君把那张相片拿走了,说去试试能不能重新复原。
 
 我们找来锁匠,终于打开了那只铁盒子。里面都是一些书信,有陈旧的晕了墨的,也有前几天的。
 
 还有张老相片,上面有三个大约十六七岁的姑娘,站在庭院里,笑容明艳纯净。
 
 这些大大小小加起来总共几百张的书信,全是阿娘的字迹。
 
 但全都是没有寄出去的。
 
 在那个温饱成问题的年代,没有多少人能识字。但阿娘不一样,阿娘还能写的一手娟秀的小楷。
 
 那些书信每页都有日期,都有收信人。
 
 傅锦笙。
 
 我从没有听阿娘说起过这个名字。也从不知道,阿娘写过这样多的信。
 
 写信人的署名无一不是:珠沙。
 
 这个名字,我更加没有听说过。因为阿娘姓张,名玉慧。
 
 这些没有寄出去的信,大多都是以问候以及回忆的方式写的。那些早已沉寂在岁月中,埋葬在硝烟里的那些过往,以这样的形式,被藏在晕染了的字里行间。
 
 我一直所疑惑的所有事情,都在这些信中得到了充分的答案。
 
 我多方打听阿娘信中那个收信人的消息,我很想知道,阿娘为什么对过往的事情只字不提,又是为什么,这些信不曾寄出去。
 
 排名最后,我终于在两个战争中尚存的老人的口中得到零星碎末,六十多年前的南京城,曾有一个能做得一手漂亮旗袍的男人,姓傅,是做丝绸生意的,那位傅老板曾跟他们有过几次交集。
 
 后来南京沦陷,他们随战争颠沛流离,却再也没见过这个人。
 
 那年的南京,刺刀包围下的屠杀,尸血遍地,那场战争的桎梏下能逃出来的不过麥寥。
 
 我想起阿娘信中几行,突然明白了什么。
 
 其实她知道他死了。
 
 那堆积了多年数百封陈旧的信,是她之前留在这个世上的所有依托。
 
 阿娘一直守着的,是一个她知道不会归来的人。
 
 那是她执念此生,至死都要守的魂。
 
 阿娘出殡那天,我将这堆未寄出的信,以及那件绣着白牡丹的青色旗袍与她的遗体放在了一起。
 
 最终都化为灰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