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生活随感-尊重 ...

  •   中午偶然看到一篇短文,整篇文章围绕儿子问母亲的问题而开展(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和同桌一样认真,但每次考试还是没有同桌的成绩好?),这位母亲并没有给儿子司空见惯的答案(如你不够努力、你不如别人聪明……),她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一次带儿子去海边度假,看到远处笨拙的海鸥,想到了问题的答案——海鸥虽然笨拙,但它从不看轻自己,不放弃努力,也只有它能跨越海洋。他后来这个孩子以当时学校最优秀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当然这个故事不排除杜撰的可能,因为我们周围充斥着太多不太真实的“心灵鸡汤”类的故事,很多灵修类的书也是杜撰的。我在意的是故事中的这位母亲不像很多母亲一样不加思考地把“普遍”的理由强加在孩子身上,没有扼杀掉这个孩子的好奇心和不甘。没有用最普遍的方式来打击封锁自己的儿子,磨灭孩子的自信,从而削弱他的力量。

      小时候老妈总是把我和别家的孩子作比较,没有谁谁谁懂事、没有谁谁谁听话、没有谁谁谁怎么样,同样的别人家的父母也把他们家的小孩和我比较。有时候心里特别不服,凭什么说我不如别人呢?我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甚至还要好一些啊。现在发现这只是父母无意识的习惯而已,心里并不是这么想的,有时候只是生气说的气话而已,可是这些话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以后我为人母了,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小时候老妈总是不让我做除读书之外的其他事情,比如别的女孩子都在学织围巾、手套的时候,我也想学,老妈总是说:现在是你读书的时候,还是做做些不要紧的事的时候?那时候不敢在老妈面前做这些事情,偶尔偷着跟姐姐学,也不敢把心思放这里。

      后来认识个小女孩舞跳得挺好,我也喜欢,假期给老妈说要出去和那小女孩一起学跳舞,又被老妈批了惨了:现在是你读书的时候,还是学跳舞的时候?女孩子好的不学,跳什么舞啊?你看在外面跳舞的有几个是好人?不准出去……后来我果然没能出去,以至于后来学了音乐之后,每上舞蹈课就觉得特别别扭,一直觉得造成我那钢筋混泥土的身段老妈是脱不了干系的,在最适合发展这块功能的时候扼杀了我的天性。

      大学有很多同学假期出去做兼职,体验生活,我也想出去,老妈又说:现在是你读书的时候,还是出去做兼职的时候?一天能有多少钱?你还不如在家给我们做饭,都要比你出去打工强。后来大二我终于出去体验了一次兼职,哈哈哈,果然三天我就回来了,因为实在太无聊了,不能因为一点钱就浪费自己的时间,后来果然回家做饭看书了,那是我读书生涯中唯一一次兼职经历。

      老妈对我要求一直挺高的,总把我当成长不大的小孩,现在做家务也不时唠叨,要怎么怎么样,不然怎么怎么样……这样的话听了二十几年了,有时候真的听烦了会给老妈挡回去,有时候心情好就点头应和,更多的时候当做没听到,心想这么多年都这样我不是挺好的吗?没什么问题啊?然后搞完做自己的事情。

      在这二十几年中,和老妈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很多次让我感到无奈无助甚至绝望的时候都有,有时候又特别感动,最受不了的就是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境地,时好时坏,时坏时好。但走到现在,终于理解老妈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试着从老妈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情,渐渐地就理解她了,同性之间很容易理解对方的处境,如果真的有心去了解、思考,总会有理解的一天。

      从来没有想到会这么快释然,用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待我的家庭、我的生活,这也是我一直想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去年回成都的时候还在想要用多久的时间才能解决掉原生家庭的问题,让自己重新出发,却不想一年的时间就已足够。记得去年刚回来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向身边的朋友同事抱怨、诉说多么想要搬出去一个人住,受不了家人的沟通方式,受不了这个、受不了那个……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后来逐渐发现是自己太在意这些东西了,太希望家人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生活,如果不是自己期待的方式便受不了,便觉得不适应,觉得各种不舒适。后来逐渐明白这是非常不理性和不现实的幻想,我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受了8年艺术教育的熏陶,看了很多名家的著作,在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上与我的家人离得越来越远,又有8年没有生活在一起,不适应是很正常的。我不喜欢吵闹的环境、不喜欢争吵的氛围、不喜欢为小事斤斤计较、不喜欢每天听别人家的是非长短、不喜欢关注太多与自身无关的东西……只关注“有意义”的事情,如自我成长、往更好的方向努力、把时间精力用在更应该用的地方、希望能够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对待我的家人(常常换来不理解)。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逐渐发现自己存在很思维上的误区:自认为好的,我的家人也应该觉得好;我不喜欢的,家人也应该不喜欢;我想做的事,家人应该理解我……各种从自我中心出发,把自己的认知投射到别人身上,换来的只是一身疲惫和不理解。这一年看了弗洛姆和阿德勒的一些书,阿德勒在某本书中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大意是这样的:一个孩子越是优秀,便与他的原生家庭的差距越大。他越想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靠近他们,便离他们越远。在这一年的生活中,多次体会到这句话的正确性,后来也想明白了,真正对家人好的方式是用他们认为好的方式对他们,这也是心理咨询中强调的“黄金法则” ,虽然是认识到了,但要做到还是不容易。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做的最多的该算是“冷处理”了,有时家人讨论事情像吵架一样,以前的我会生气,会表达自己对这样交流方式的不满,之后的我便置之不理,问我意见的时候回一句:不知道。进化到这种应对方式对自己而言确实是进步,但对我的家人而言,并没有实质的改变。前几天又讨论个什么事情,也是这样的情况,我也不做声,后来老妈问我的,我说不知道。问了我几次,有些烦了回答:所以说我现在不想谈恋爱结婚嘛,要是每天都像这样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过,清静也可以少生很多气。老爸说:过日子就是这样的。我说哪里全都是这样的,也有不这样的吧。老爸说:我们修养不够好,不像你读了那么多书,不计较那么多……听到这句话,我突然挺难受的,意识到自己这么长一段时间来对家人的态度确实不合适。开始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来发现所谓的“尊重”虚伪成分太多,很少真正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总以为别人不够好。其实并不是这样,没有我的父母,也就没有现在的我,即使以前的日子过得并不开心,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不开心才塑造了这样的我,快乐让人留恋,痛苦催人成长。

      以前我埋怨母亲、抱怨家庭、苦叹看不到未来的人生 ,认为都是外界的种种原因导致了我那所谓的“不幸”,后来才发现能让自己陷入绝境的只有自己而已,选择权在自己手上,要怎样的人生是自己选的,与任何人和事没有本质上的关系。现在意识到还不算晚,因为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现在没有硬性规定的学业内容、父母也放手让我过自己的生活不再过多干涉我的事情,可以学想学的东西、做想做的事情、成为想要成为的人,唯一一点就是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真正开始为自己负责始于去年的生病经历,人总要经历一些特别的事情(尤其是自己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才会觉悟出生命和人生的真谛,那便是为自己负责。曾经的我不止一次被所谓的现实“逼迫”地不想活下去,每一次看开之后都觉得自己特傻,不喜欢的不要就是了,总是抓不住事情的关键点,够笨的 ,不喜欢不好的,那只做好的就是了,别的不想不做就是了。

      有99%的烦恼和痛苦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认为的世界的世界中。今天看到这篇文章想起了以前的一些事情,昨晚看霍尼的《自我的挣扎》也有些新的启发,发现真正的尊重不是往日那样的,需要平和的心境、真心实意的换位思考和足够的包容和耐心来陪伴对方的成长。对自己也是如此。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从今天起,像小鸟一样活着,它们站在树上从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很多时候真觉得活着连某些动物都不如,这是大实话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