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在他未到京城、兄弟尚未相见时,人们对他的想法,想必和最初顾茂德媳妇苏氏一样:“偏僻乡下长大,还不定是怎样的歪瓜裂枣”。
但是顾大郎通过外管事陶若的汇报,已经知道自己这个小弟弟是个非常能干的人。但,也仅仅是能干而已。因为他又是卖酒又是做香精,自食其力是好的,但是格局立意都是下乘,与大家之子不符。
顾大郎这样想,很正常。“士农工商”,古人眼里商就是贱业,和我们现代人认可的“自己赚钱好厉害”完全是两回事。
等到在平洲老家山上温泉池兄弟第一次相见时(小时候不算),顾小郎镇定自若、泰然平和、磊落不贪的气度,才让顾大郎从愧疚开始转为真心想疼爱他这个小弟弟。他想凭着自己的能力保这个弟弟尽可能多的平安富贵,所以才要拉着弟弟到京城见世面抬身价。
等到顾小郎进了京城,顾大郎才知道他的这位小弟弟哪是他能罩得住的!
先是“知不知”一番社会经济论,震动朝野。
说实在的,顾小郎的这番话,在我们今天的高中政治经济学的课本里,是很浅显的知识。他说这话,本意是为了和书生们斗嘴皮子为了气人绕着玩儿的,却不曾想对于那个时代正在苦苦思索社稷走向的有识之士们,是如何的振聋发聩。
顾小郎本想低调享受平安喜乐的第二次人生,却无意中自己高调宣示了自己的到来。
此时的他,对于京城的人们,可谓“未见其人已闻其声”,其声就是知不知顾家小七郎也。
如果换成一个胸有大志有心建功立业的人,有顾家这个背景提携,早就走上仕途了。
偏偏,顾小郎就是没有大雄心没有凌云志,就是想好好享受这白捡来一世的亲情友爱。
所以,只有愚耕先生哭了他才配合学贵族,他大哥哄着他他也不答应去上班,就爱天天宅着。
他既不是懒也不是不爱交际,而是就爱“家”的氛围。
可这世上有句话“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不想出名却又一次成为满城焦点。
一部【倩女幽魂】,让京城的贩夫走卒、才子佳人、平民勋贵们一起唏嘘。
顾家七郎再次名动京城。
到此时,顾小郎君的名声,在京城人眼里,应该就是一个字:才!
或者两个字:大才~!
呵呵呵呵~~
按说一个少年无官无学,能被人认为有才就是最高的评价,到顶了。
谁曾想,紧接着,这位七老爷就来了一个小贵人怒砸寡妇墙、破房拆家还休嫂!
世人都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谁都不傻。而顾小郎这么有才的人,却能不避污水不忌声名,硬是揽了这里外不是人的事儿,仗义出手给两个孩子打了抱不平。人们被他的行为弄得目瞪口呆,又心潮澎湃!
连皇宫里的皇后,都在想只有他才能讲出燕赤霞的故事。
经此一役,顾家七郎的形象,除了大才,又加了一个:侠义。
因为有了如此的顾家小七郎,于是平洲巷子顾家开始被世人重新评估。
嫁到钱家去的小姑姑如此热心顾瑾瑜的婚事,一方面是有真心相助之故;另一方面,又何尝没有想与平洲巷顾家这支恢复往来之意呢?
再想想远在北疆的顾家老二写给顾大郎的信,又是安排自己的宝贝孙子驻扎在平洲巷子,又是给顾昭吃喝玩乐的稀罕礼物,难道仅仅是因为顾昭给了他南面的土特产吗?
当初顾昭一个白丁能够看出顾岩的政治尴尬之境,难道人家那些官场油子就看不出来?现在远在边疆的和近在同城的亲戚都开始向顾岩重新示好,这本身就显示了“势”的转变呀。
所以,顾昭京城的所作所为,已在无形中,把原本躺在火山口上的平洲巷子顾家慢慢地往山下安全地带带了。平洲巷子顾家,因为顾昭的到来,开始逐渐化解原本笼罩在头上十几年的政治风雷。
但是,顾昭还能顾昭吗?
他不想出名不愿做名人,他就想做一个幸幸福福的百姓,每天或者家长里短亲人往来、或者三五好友旅游踏青、或者和心爱之人携手洒脱,足矣。
然而,命运自有命运的因果。
他本是顺着本心,安心行事;可是他一浪高过一浪的名头声誉,在把顾家拖出险境时,已无意中把他自己拖到了名利场的舞台上。
实在好奇顾昭接下来的人生会怎样演绎,静待作者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