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忠义两全记平儿 ...
-
忠义两全——记平儿
更多得人拿袭人与晴雯对比,我则不然,因二人地位、相貌、性情均有很大的差异,对比则对双方都不公允。
书中屡次提到出色的大丫环及妾字辈时,总把平袭相提并论,因袭人经王夫人的安排,已是宝玉的预备妾氏,让平袭相比,更能同中见异。书中多次平袭对比,我不一一例文,下为一例。
原文第60回“原来这柳家的有个女儿,今年才十六岁,虽是厨役之女,却生的人物与平、袭、紫、鸳皆类”
因而我认为不如拿地位、相貌、性情与袭人均相似的平儿来比,反而更能对比出平儿与袭人各自性格的特征。
说起袭人,让更多人义愤填膺是大家都认为她向王夫人打小报告,害了晴雯、芳官、四儿等人,且不论袭人有没有打小报告(文本缺乏明显的证据证明,当然在我看来她打小报告的成份也是有的),其实平儿在书中也曾因告过密而害死过一人。那就是尤二姐!这是她亲口向尤二姐承认的。(原文69回),可末了,尤二姐不但不怨她,反而安慰她,基至感激她。
书中虽然明写平儿告密的事只有一件,但见一斑而知全貌,她与凤姐情同姐妹,休戚与共,她是凤姐的耳,鼻,嘴,帮凤姐做了多少不得已的事,我们从此处便可推断出。
为何相貌与袭人一样喜人,为人处事与袭人一样周全,说难听点是与袭人一样“为虎作伥”的平儿,得到世人的喜欢程度却远远大于袭人,甚至得到的评价与有争议性的袭人截然相反?
我认为有好几点可以为此做解释;
1、 平儿做事没争强好斗的个人名利心,而袭人却有。
这点从她们如何当上姨娘,书中就交待了很清楚了。
平儿是被凤姐强逼了做了贾琏的姨娘,她本不依的,凤姐便说她反了,平儿是不得已答应了。
65回贾琏心腹兴儿讲二段:“气的平姑娘性子发了,哭闹一阵,说:‘又不是我自己寻来的,你又浪着劝我,我原不依,你反说我反了,这会子又这样。’
“谁知他来了没半年,都寻出不是来,都打发出去了。别人虽不好说,自己脸上过不去,所以强逼着平姑娘作了房里人。那平姑娘又是个正经人,从不把这一件事放在心上,也不会挑妻窝夫的,倒一味忠心赤胆伏侍他,才容下了。”
袭人虽没说是自己想争上去的,她在名份未定的情况下,半推半就与宝玉发生了不明不白的关系,且明明尚有赎身的机会,却不想让家人为她赎身,如果以上种种还不足证明她有攀高之心,那么她自己吐血后,自思那一回也足以证明她的争强好斗的名利心。
31回,原文:
话说袭人见了自己吐的鲜血在地,也就冷了半截,想着往日常听人说:“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想起此言,不觉将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尽皆灰了,“
2、 平儿所做之事,从书中看出,都是多数出自对于凤姐的忠心,是出于对凤姐的情义,不含自己的私心,可如果袭人若真在背后告了晴雯等人,那更多的出自自己的私心。
平儿虽私告了二姐,却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因对凤姐一片忠心,对贾琏瞒着凤姐在外娶妾,她便觉得伤了凤姐的利益,瞒着凤姐便觉得自己不义,因而才告知凤姐,她从无害二姐之意,只有限贾琏之心。
原文69回:“平儿也不禁滴泪说道:“想来都是我坑了你。我原是一片痴心,从没瞒他的话。既听见你在外头,岂有不告诉他的。
可袭人,若真是背后告了晴雯,那目的大家都是很清楚的,晴雯的存在与宝玉是无害有利的(补袭,侍候)都是一等一的,不存在晴雯伤了宝玉利益这一说,唯一可能的是晴雯伤的是袭人的利益。
3、 平儿做善事,多都是顶着被凤姐指责的风险,本着一股善意而做的;袭人虽素有贤名,从文本上来讲,我们也没有证据说明她就贪名,可偏偏书中只写她有贤慧名,却没有实写过过一件好事。
平儿,在二姐最难的时候,顶着被凤姐责器的危险,私自出钱出力帮了二姐,二姐致死都感激她,她为了保全宝玉的名声,体谅探春的处境,顾全彩霞的情义,在凤姐面前瞒下了坠儿偷镯,彩霞偷露等种种事情,凤姐还不大相信,想叫她动些私刑必会逼出真想,被平儿三言二语给打发过去了。
反观袭人,也有酥酪一事,那是不想与宝玉的嬷嬷为敌,更不想把事情吵大了让贾母,王夫人知道了反而添个侍候不好的名声。(这点从29回,宝玉与黛玉吵架惊动老太太与太太,紫娟与袭人相互埋怨谁传了出去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当晴雯被赶时她虽拿了晴雯随身的衣物送过去,连她自己都笑说自己自己不负贤名。说是笑话,但细推也不无道理。以她了解宝玉的性格来说,她应深知宝玉肯定会如此做的,不如先做,反而可以塞人口。
从两人做善事的动机,行事,以及所承当的负责上看,平儿做善事那是有自己的担当,其中含着为人的“本初的善”——那便是义,而袭人则是以自己的小恩小惠以博得微名。
我记得二知道人曾评过说:“袭人是功之首,罪之魁”,袭人之罪因无证据我便不提了,但袭人对于主人的忠心却也应加以肯定。
自古忠义难两全,在这一点上,谁也无法对袭人多加苛责,但同样身为奴才的平儿,在其对主子(凤姐)忠心耿耿的情况下,(却没有为虎作伥,亦没有狐假虎威),还跳动着一颗“本初的善”心。那是人世间最大的义!
身在俗世,谁也逃不了私情偏狭的可能,儒家文化都说:“亲疏有别”。但,情固有亲疏远近之别,事却亦有是非对错是分。人世大信,却是在一饭一粥,一言一行中。
若红楼梦中还有一种“义善”是从人间烟火味中浓浓透出,那么“忠义两全”的平儿便是那个最世俗而又最高尚的人的代表。
(原写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