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突然又想起想说些什么,但是后一章已经打过分了,所以跑到前一章来打个分顺便念叨几句。
因为某些不知名的技术原因我的上上次有关游街的评论怎么也回复不了,害得我写了好几遍直到思路都偏离了也没能回复上去。
然后我有看了那个加精的808字的评论,又被感触了。。。
说到亲德我本人是有一些的,所以内心那种纠结的感觉经常会有。
啊怎么说呢,上一次我说斯大林把德军俘虏拉到莫斯科游街是对他们的侮辱结果下面出现了很可怕的亲德人士的复制粘贴,我看晕了。。。我那次所说的观点是不会变的,不管是不是有人觉得我简直不可理喻啊对待侵略者还有什么多余的仁慈和同情心都是因为这种东西我们对日本才太仁慈了云云。但是有人说我不能因为喜欢海因茨就改变某些观念,这话太诡异了,我可没觉得海因茨作为一个三次元人有什么值得喜欢的,他又不是喜剧中的扁平人物用单纯的喜欢或者讨厌来判定也太奇怪可笑了一点。
我想到那位写了808字评论的读者说的TA以为发动侵略的人有责任,实施侵略的人也要有责任的言论,觉得这很妥当,但并不是简单地说的。在一次战争后对待一个战败的侵略国和在一场战役后对待失败的侵略军,两者的对象性质不同怎么能混为一谈?我个人的判定标准很简单,就是看军队的纪律品行是否值得尊敬。我下面话也许会让很多人不悦,但是我也想说。一个侵略国的军队无论如何都是当权者谋取利益的工具,侵略这件事在这些实施者身上不应落到太大的责任,也就是丢子的那句“没有选择”。如果我国的军队去入侵他国,如果他们的纪律品行恶劣无比,即便为国家争取到了利益我也会觉得厌恶;而如果有别国的军队入侵我国,我当然会从心理上排斥他们,但如果他们的纪律品行过硬,我至少不会对这个军队本身产生过激的情绪。(至于真正会如何我的假设也许并不会成立,做为爱国人士会有什么行为与在此的分析出入也许还相当的大,这就是“理论上”和“实际上”的区别)这的确是残酷的理性,但也是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如果一切都从心理和感情方面去考虑,那对历史的研究根本无法进行。有人觉得我对游街的评论根本不应该是这样,他们是失败的侵略者理应受到惩罚,然而那个“理”是什么呢?是一种普世观念吗?按照理,受到惩罚的是那群操纵这一切悲剧的当权者而不是为国征战的士兵,他们作为国防军战斗的原因是效忠国家,简而化之和那群反抗侵略的守军的目的甚至就是一样的,凭什么要被践踏尊严?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军队的所作所为是纪律严明无恶劣品行的(德国军人是怎样不需多说),如果要把日军提出来说照你这么说这伙鬼子也不应该受到什么惩罚了,那是完全扭曲了我的意思。德军?日军?你要说他们都是侵略者没什么不一样,就跟说男人女人都是人类没什么不一样一样,这种抛弃特性只强调共性的做法唯物辩证法是完全不认同的哟。说我为苏联人让德军游街愤愤不平却为中国人让日军游街拍手称快是双重标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何况我的标准并没有变,我在上面说过了,军队的纪律品行是否值得尊敬就是我的判定标准,把这个标准拿过去比一比,我这种不同的态度本来就有理可据。
于是说道战败国和战败军的区别。军队是国家机器没错,但是把国家和军队相提并论很明显是不可能的。一个抽象的概念怎么和具体的概念放在一起用同样的眼光看待?这就跟一个中国人和中国一样,你总不能说因为一个中国人品行恶劣道德低下就说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差劲透顶的国家吧?对待战败的侵略国是一个国家当权者在外交上的问题,而对待俘虏那就是另外一码子事了,从苏联人对待德军俘虏的方式就可以看出这两国军队之间的关系根本就是恶性的,我们外人在这里的评判只能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说这种游街的行为有所不妥,尽管因为这是被侵略者的一种鼓舞士气或者说发泄愤怒的手段而不得不表示理解。然而accept和receive是不同的,我不说理解的问题,只说接受的问题,那就是我不接受。事实上我本来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么简单,却被误认为我也不理解这种行为,甚至扯到我们对待日本太仁慈的话题上。这不是偏大发了么,主题和对象都不一样,哪里来的可比性。苍天明鉴,把某一问题扩大化是种很不好的行为,就事论事不是很好么,那些显得有些凛冽的语言反而让我窝了一肚子气,导致今天的长篇大论。
不知道大家看到我这种言论会有什么感觉,也许会把我反驳得一无是处三观不正,不过我倒是希望有高手来指正我的观点,因为我不知道这是对还是错,虽然可能我的话写得语无伦次逻辑不通。。。我有考上大学后去历史系的想法,所以如果有人能告诉我我的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是否可取,简直就是太好了,虽然本人抗打击能力一向很弱接受批评能力也相应的弱,却有点不甘心。。。说起来我写这长评到底是为了啥来着,和1938的主题差的也太远了一点吧似乎。。。
(主旨不明确扣题不精准莫非就是我写作总是二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