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1章 ...
-
阳光下,在家里的窗户边,从湿润的肥皂上搓得一手晶莹。正欲涂在窗户上之时,却突然萌生了另一个念头。全身上下就募得被这个刚刚才出现的小家伙牵着,激动地——捧起手,朝着窗户外边,朝着温软的阳光中某人的影子,起初试着把它们吹到空中,继而变成了抛洒。这一串泡沫在我的想象中慢慢上升,上升,朝着太阳所在的方向腾上去,终于分辨不清了。
想象为肥皂泡泡所赋予的光景,或许太过美好耀眼。正如日光的不可直视般,难以靠近。而它们的本体,也本就是一堆泡沫星子,注定破裂的命运,纵使借阳光的灿烂将自己装扮得再梦幻,也注定给人虚幻、飘渺、不可实现之愿景的印象。
那么心呢?
此时,心又在哪里呢?
当我们穷其事物的“一生”,难免还是陷入了那几近真理的规律:跌跌撞撞地产生,曲折而艰难地发展,步入实现其价值的高峰,进而衰落。可是这未免太过冰冷刻板,以至将自我也客观化了。
纷纷繁繁的事物,从历史中细细数出。在历史的骇浪之中仍能为人们所见,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它们逾越规则了吗?
那些字、句,名称,意象、象征体,是因为它们的本体,本身就具有与规则抗争的因子吗?那,它们的本体,它们的最原原本本的本体是什么呢?
即使是这样看似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有能从侧面回答它的答案:心外无物。我说:心外无心。并非不存在,只是不再有心存在了。于是从古时候起,人们的心便将这样的任务接手了:给物予心。这样,便为原本什么也不是的物,注入了灵魂。长安也好,风筝也好,肥皂水也好,当心以特定的角度想起它们的时候,各种各样人心特有的感觉便使它们鲜活了起来。
于是便安心了。
要问,为什么就安心了的话,那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篇将心中之感觉传达出来的三题。
抱歉,自以为是了一回=,=。
其实之前也有想过,当自己从你的文章当中,(自以为是地)看到诸如悲伤、低落、难过(当然其实也并不是说这篇文章当中就有这些),或与之类似的被称之为“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会怎么样,一如你在和我说到(至少在表面上)为什么能够写东西的原因之一时。今天,我终于知道了。
我当然希望你可以一直幸福着,远离悲伤与痛苦。但,能够陪在你身边,然后成为可以与它们抗衡的因子,才是真正有意义,且意义非凡的事情吧。
不过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大篇还半道跑题又不知道在说什么的……这样一个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的东西= =。要说起因的话看完之后,自己不受控地就想到了第一段这样的场景。
要是说到,到底是在说什么呢。我想,还是第一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