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第 16 章 ...
-
1
这座小城偎在海边,像是被大海轻轻拥在怀里。清晨,海面平静得如同铺了一层琉璃,朝阳从海平面缓缓升起,将海水染成金红色。早起的渔民已经驾着小船出海,船桨划破水面,留下细长的波纹,慢慢荡开,最后消失不见。
海鸥低飞,时而掠过水面,时而腾空而起,发出清脆的叫声。它们熟悉每一条渔船,知道跟在船后能捡到漏网的小鱼。偶尔有海豚跃出水面,露出光滑的脊背,又悄无声息地潜回水中。
城里的居民过着悠闲的生活。早晨,老人们会到海边散步,呼吸带着咸味的空气。他们沿着沙滩慢慢走,偶尔弯腰捡起一个贝壳,或者驻足看一会儿捕鱼归来的小船。退休的李老师每天都会来写生,画海,画船,画日出,画了十几年,从不厌倦。
菜市场里,海鲜摊总是最热闹的。刚上岸的鱼虾活蹦乱跳,带着海水的鲜气。主妇们精挑细选,和摊主讨价还价,最后拎着满篮的收获回家。清蒸鱼、白灼虾、蒜蓉扇贝,都是家常菜,却鲜美得让人咂舌。
正午时分,太阳直射,海面反射着刺眼的光芒。这时候很少有人出海,渔民们在树荫下修补渔网,或者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他们的话题总离不开海:哪片海域鱼多,什么时候会有大潮,最近天气如何。海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全部。
孩子们放学后,会跑到海边玩耍。他们光着脚丫在沙滩上奔跑,捡贝壳,堆沙堡,偶尔还能抓到小螃蟹。笑声和海浪声混在一起,飘出去很远。家长们并不担心,这座城市就像个大家庭,每个人都互相照应。
傍晚,渔船陆续归来。码头顿时热闹起来,人们忙着卸货、称重、装箱。新鲜的鱼虾很快被运往市场,或者直接送到餐馆。海边的餐馆亮起灯火,飘出诱人的香味。游客和当地人坐在露台上,一边品尝海鲜,一边欣赏海景。
夕阳西下,海天相接处泛起橘红色的霞光。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发出舒缓的节奏声。情侣们手牵手在沙滩上散步,留下串串脚印,很快又被海水抚平。
夜晚的海面更加平静,倒映着岸上的灯火和天上的星星。偶尔有游船经过,灯光像珍珠一样串在海面上。海风轻柔,带着凉意,吹散了白天的暑热。
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似乎都不着急。开店的很晚才开门,打烊的很早就关门。中午还要午休两个小时。外来的人开始时不太适应,但住久了,也会被这种悠闲感染,学会放慢脚步,享受生活。
这里的居民大多彼此认识,见面都会打招呼,聊聊家常。新搬来的人很快就会被接纳,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谁家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伸手帮忙。
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海风总是适时地送来凉爽。老人们说这是块福地,台风很少光顾,即使来了,也是擦肩而过。
这样的平静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习惯了海的温柔,习惯了生活的安逸。他们知道大海也有发脾气的时候,但更多时候,它是慷慨而仁慈的,提供食物,调节气候,带来美景。
在这座风平浪静的沿海城市,时间仿佛流逝得特别慢。人们过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与海为伴,与人为善,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平淡,却美好。
2
天色突然暗了下来,原本平静的海面开始躁动。风起了,先是微风,很快就变成了大风,卷起海浪,一波接一波地冲向岸边。这座平日里温柔的城市,此刻展现出了它的另一面。
渔民们早早地把船拖上岸,用缆绳牢牢固定。他们看着天色,眉头紧锁,凭经验知道这场风不小。"看样子要刮台风了。"老渔民老王叹了口气,招呼着年轻人帮忙加固渔船。
海鸥不再悠闲地飞翔,而是急匆匆地寻找避风处。它们知道,暴风雨要来了。沙滩上的游客早已散去,只有几个胆大的摄影爱好者,架着相机准备捕捉风暴来临的瞬间。
风越来越大,吹得树木东倒西歪,广告牌吱呀作响。海浪变得汹涌澎湃,拍打着防波堤,溅起数米高的浪花。海水不再是往常的蔚蓝色,而是变成了深灰色,带着白沫,显得狰狞可怖。
城里的人们开始做准备。店铺早早关门,窗户贴上胶带,防止被风吹破。主妇们赶在暴雨前采购食物和日用品,超市里排起了长队。老人们被子女接回家中,避免独自面对风暴。
暴雨终于来了,豆大的雨点砸在屋顶和窗户上,噼里啪啦响成一片。风嚎叫着,像一头被困的野兽,试图撕碎一切。电力中断了,整个城市陷入黑暗,只有偶尔闪过的闪电,瞬间照亮汹涌的海面。
海边的道路已经被海水淹没,浪涛冲击着沿岸的房屋。救援队出动了,他们挨家挨户检查,帮助需要撤离的居民。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密切关注着风暴的动向。
老渔民们聚在避风处,抽着烟,谈论着过往的经历。"记得五年前那场台风吗?浪头比房子还高。""可不是嘛,码头都被毁了,整整修了半年。"他们语气平静,但眼神中透着担忧。
夜晚格外漫长。风势时强时弱,雨时大时小。人们守在家中,点起蜡烛,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无法入眠。孩子们依偎在父母身边,被雷声吓得瑟瑟发抖。
终于,在天快亮的时候,风势渐渐减弱。雨还在下,但已经温柔了许多。人们小心翼翼地走出家门,查看损失。树木被连根拔起,广告牌散落一地,低洼处积满了水,但好在没有人员伤亡。
太阳升起时,风暴已经完全过去。海面还没有恢复平静,波浪依然很大,但已经不再凶猛。人们开始清理街道,评估损失,准备重建。
渔民们最关心的是他们的渔船。有些人幸运,船只完好无损;有些人的船被撞坏了,需要修理;还有几个人的船完全被毁,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但他们没有太多时间悲伤,而是立即开始互相帮助,修理渔船,整理渔具。
海滩上到处都是海浪带来的杂物:断裂的木板、破碎的贝壳、缠绕的海草,还有各种海洋生物。孩子们好奇地捡拾着这些"战利品",比较谁的收获最特别。
这座城市经历过无数次风暴,每次都能重新站起来。人们知道如何与大海相处,既享受它的馈赠,也接受它的愤怒。风暴过后,生活很快恢复正常,只是多了一些谈资,多了一些经验。
海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仿佛昨日的狂暴只是一场梦。但人们不会忘记,大海温柔时如同母亲,愤怒时却像猛兽。他们学会了尊重海洋,顺应自然,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3
休渔期的海边,显得格外宁静。渔船整齐地停靠在码头,随着波浪轻轻摇晃。桅杆上的旗帜低垂,不再迎风招展。发动机熄火了,柴油味被海风的咸味取代。
渔民们终于可以休息了。这段时间,他们不用凌晨起床,不用顶着烈日出海,不用与风浪搏斗。但他们似乎闲不下来,总是找些事情做。
老张每天都在码头上转悠,检查自己的渔船。这里敲敲,那里补补,虽然船已经保养得很好。他抚摸着船身,像对待老朋友一样。"休息三个月呢,得好好收拾收拾。"他对每个路过的人都说这句话。
年轻人耐不住闲,有的去城里打工,有的在家帮忙修网具。女人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不用担心丈夫出海的安全。她们聚在一起织网、补网,手指翻飞,说说笑笑。
海边的市场冷清了许多。海鲜摊上只有养殖的鱼虾和贝类,虽然也新鲜,但总少了些野生的鲜美。摊主们不再吆喝,而是坐在凳子上聊天打盹。老主顾们还是会来,买些养殖的海鲜解馋。
"还是野生的好吃啊。"老李拎着一条养殖黄花鱼,摇摇头,"等开渔了,第一网鱼我得买条大的。"
海警的巡逻船每天都在海上巡视,确保没有违规捕鱼。偶尔有偷捕的小船,很快就会被发现并劝返。休渔是为了让海洋休养生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也愿意遵守。
研究人员趁着这个时机出海考察。他们测量水质,观察鱼群,收集数据。有时候会邀请渔民一起,听听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渔民们很乐意分享,毕竟大海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孩子们最喜欢休渔期。父亲每天都在家,可以陪他们玩耍,教他们游泳,给他们讲海上的故事。沙滩上多了许多家庭的身影,笑声比平时更加响亮。
傍晚,渔民们还是会聚在码头,看着平静的海面,谈论着往年的收获,预测着开渔后的情况。"今年休渔时间长,开渔后肯定大丰收。""希望如此吧,最好能卖个好价钱。"
休渔期也是学习的好时机。渔业部门组织培训,教渔民新的捕捞技术,安全知识,还有海洋保护的重要性。老渔民们虽然经验丰富,也愿意听听新知识。
海边的餐馆推出了新菜式,用养殖海鲜做出各种创意料理。虽然老顾客还是惦记着野生海鲜的味道,但这些新菜式也颇受欢迎。厨师们趁着这个机会研发新菜单,等开渔后大展身手。
艺术家们来到海边写生,画停泊的渔船,画宁静的海面,画休憩的渔民。他们用画笔记录下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些作品后来在当地的画廊展出,吸引了许多游客。
夜晚的海边格外安静。没有发动机的轰鸣,只有海浪轻拍岸边的声音。月光洒在海面上,银光闪闪。渔民们早早休息,养精蓄锐,准备开渔后大干一场。
休渔期终于要结束了。渔民们开始做最后的准备:检查设备,补充物资,收听天气预报。空气中弥漫着期待和紧张的气氛。
开渔前一天,码头举行了简单的仪式。老人们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收获丰盈。所有渔船都挂上了崭新的旗帜,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凌晨,发动机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渔船依次出海,驶向捕捞海域。船尾的灯光渐渐远去,最后消失在海平面上。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节奏,等待着渔船的归来。
休渔期结束了,但海洋保护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知道,只有尊重海洋,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世代以海为生。这片蔚蓝的大海,将继续滋养着这座沿海城市,见证着人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