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3、第六十七回 骂媒婆郭襄誓不嫁 ...

  •   第六十七回骂媒婆郭襄誓不嫁 教徒儿汪洋尽其能

      上回说到蒙古兵兵临襄阳城下,实行了围而不战的局面,企图利用回回炮震慑襄阳城,迫使襄阳城不战而降。郭靖与吕文焕在城楼上勉励众将士,吕文焕对郭靖赞赏有加,倚为柱石。
      吕文焕又抚慰了郭靖等几句,又去巡查了其他城门,郭靖在耶律齐和陈沉陪同下,观察敌营,遥望远处密密匝匝的蒙古军营,不禁眉头紧锁,一筹莫展。
      突然,蒙古军营里一片骚动,有两个蒙古兵带着一个小孩越过栅栏,后面一队蒙古兵持枪追击,从军营里有利箭飞出。前面两个蒙古兵拉着小孩跑得飞快,不一会儿,就拉开了一段距离,飞箭落在身后。前面那个蒙古兵见情势危急,让小孩骑在自己的肩上,拔足狂奔,后面那名蒙古军手舞宝剑,护着三人,拨挡着飞箭,两人几个腾跃,已来到城门下,大叫道:
      “我等乃大宋子民,快打开城门,放我们进来!”
      守城士兵以目询郭靖,请求示下,旁边一偏将挥了挥手,说道:
      “谨防奸细入城,没有吕太守的命令,谁也不许乱开城门。”
      士兵躬身应是,陈沉趴在城墙上细看,忽道:
      “前面那个人好像是汪长老!”
      此时,那两名蒙古士兵已将盔甲脱下,耶律齐一看,果然是剑痴汪洋,另一个年轻人却不相识,三十多个蒙古兵已迫近,那年轻人仗着宝剑,返身与蒙古兵搏斗在一起。
      郭靖急道:
      “既不能打开城门,快缒下绳索,将他们吊上来。”
      士兵闻言,急忙从城楼里搬出一捆绳索,郭靖拿着绳子一端,用力一抖,粗绳如夭矫飞龙,笔直地抖开,如利箭般地直刺众人,两名蒙古兵被震,弹在一边。
      汪洋接过绳索,将怀抱的孩子和绳索的另一端递给那位年轻人,自己仗剑攻入敌群。
      那年轻人抱着小孩,拉着绳索,闪过一边,郭靖将绳索一抖,那年轻人借力腾空跃起,陈沉急忙过来帮忙,几下拨拉,就将年轻人拉上城楼。
      陈沉和耶律齐又将绳索缒下,想将汪洋拉上来,岂料汪洋没了后顾之忧,身形飘忽,仗着一柄长剑左冲右突,又有几个蒙古兵丧身剑底。
      那年轻人来到城楼,见郭靖,将小孩放在地上,自己倒身便拜,道:
      “晚辈朱山民参见郭师叔!”
      郭靖急忙将他扶起,又用手拉着小孩的右手道:
      “是朱贤侄啊,长得这么高了,你爹爹的伤好了吧?这是谁家的公子?”
      朱山民抱拳行礼,道:
      “家父在昆仑山养伤,已无大碍,特命孩儿跟随汪长老来襄阳效命。这个孩儿是汪长老在路上救出的一个孤儿,见他可怜,就将他收留在身边。”
      郭靖见小孩大约五、六岁左右,睁着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没有半点惊慌,捋须笑道:
      “好,好!”
      见耶律齐在惊呼,说道:
      “等回府再细谈。先将汪长老救上来再说。”
      返身在城墙上俯身下望,见汪洋已刺死十几个蒙古兵,蒙古兵强悍,兀自将他围在垓心,苦斗不止,远处又有一队蒙古骑兵飞马赶来救援。
      郭靖见情势危急,对守城士兵说道:
      “借弓箭用用。”
      士兵闻言,急忙将身上的弓箭解下,递给郭靖,郭靖掂了掂,说道:
      “再要一把来。”
      士兵顿时醒悟郭靖原是神箭手,急忙拿来了一张铁胎弓,
      郭靖接过弓箭,拔出两根箭矢,搭在弦上,脚站马步,气沉丹田,凝神静气,拉弓如满月,只听“嗖”“嗖”两声,两名蒙古兵应弦而倒,利箭掼透胸膛。其他蒙古兵大骇,急忙四散站开。
      郭靖又拔出两根箭矢,拉满弓,一边射箭一边喊道:
      “汪长老,先回城休息,再战不迟。”
      说话之间,又有两个蒙古兵中箭倒地。
      汪长老闻言,也不迟疑,双足一点,逃离重围,接过绳索,手足并用,在陈沉和耶律齐的牵引下,如一只轻捷的松鼠,“吱溜吱溜”地三下两下就爬上城墙,在距城楼三丈左右时,双足用力一顿,如鹰鶽般腾空而起,落在城楼上,众人齐声喝彩。
      汪洋双足一落地,抱拳施礼道:
      “参见帮主,有劳郭大侠和耶律帮主、陈副帮主相救,救命大恩,没齿难忘。”
      耶律齐急忙向前扶起。
      朱山民道:
      “我和汪长老原想扮成蒙古兵,偷偷潜入城里,不料见蒙古兵用抛石机抛掷巨石示威,干脆将抛石机的熟牛筋挑断,破坏了他们的抛石机,给蒙古兵发现,才被他们追赶的。”
      郭靖这才明白蒙古人只是抛掷一个巨石的原因,又惊又喜,道:
      “汪长老与朱世侄及时赶来,又立大功,襄阳城又多了一份保障,快请到寒舍一叙。”
      说完抱起小孩,走在最前面。耶律齐陪着朱山民,陈沉陪着汪洋,一路有说有笑地往郭府赶来。
      来到郭府,喝茶已毕,朱山民道:
      “家父一直记挂着黄师叔的伤势,不知黄师叔现在怎么样了,晚辈好生挂怀。”
      郭靖笑道:
      “你黄师叔已无大碍,只是每天在后堂练功恢复功力,现在午时已过,大约也练功完毕了,自家人不避嫌疑,你自可到后堂探望。”
      朱山民答应一声,举步就往后堂走去。耶律齐道:
      “还是让我陪同朱贤弟走一趟罢。”
      说完,与朱山民联袂往后堂赶来。
      两人穿过耳门,耶律齐道:
      “前面就是我娘居住之所。”
      朱山民抱拳朗声说道:
      “在下朱山民,专程前来拜见黄师叔——!”
      黄蓉午时练功刚刚收功,正与郭襄说着小话,闻言吩咐丫鬟道:
      “有请朱世侄。”
      丫鬟急忙去传,郭襄想回避,黄蓉道:
      “都是自己人,你在这里见见又何妨?”
      郭襄乖顺地侍立在母亲身边。
      说话间,耶律齐陪着朱山民健步走了进来,朱山民一见黄蓉,急忙跪下行礼。
      黄蓉笑道:
      “老身岂能消受世侄如此大礼,快请起来罢!”
      朱山民磕了几个响头,站起身来,说道:
      “家父命我来问候黄师叔,孩儿见师叔风采依旧,家父如果知道,定会感到欣慰了。”
      黄蓉用手理了理鬓发,感叹地说道:
      “老啦,不中用了!”
      朱山民又奉承了几句,黄蓉见朱山民长得玉树临风,相貌不凡,且彬彬有礼,不禁满心欢喜,吩咐郭襄看坐,施茶。
      朱山民眼睛望着郭襄,见郭襄脸若桃花,眼含一汪秋水,脸带娇羞,却自有一番春色,体态娇柔,却英气逼人,不禁一呆,顿时神不守舍,眼神舍不得离开来,期期艾艾地说道:
      “这就是家父经常称赞的郭家二妹子吧?如此天仙般的人物,让我几疑仙女下凡,难怪家父称赞说是世间罕见,我想二妹当真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人呢。”
      朱山民的一席话说得郭襄不好意思,满脸绯红,扭过头去。说道:
      “你们先聊,我去给阿娘煮粥去。”
      说完,借故走开了去。
      黄蓉笑道:
      “江湖儿女,野惯了,不服管教,让世侄见笑。”
      朱山民望着郭襄的背影,喃喃地说道:
      “真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眼神一直没有离开过郭襄的背影。
      黄蓉看到心里,喜在脸上。端起茶杯,喝了一小口,笑道:
      “世侄正值青春年华,可曾婚配?”
      朱山民恭谨地答道:
      “山野顽童,家境寒微,又随父亲东奔西跑,一心为国事操劳,不敢有此非分之想。”
      黄蓉笑了笑,道:
      “如此甚好。”
      究竟是为什么好,她也没有挑明。
      这时,郭靖陪着汪洋和那个小孩走了进来,汪洋抱拳行礼,那小孩趴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黄蓉笑道:
      “汪长老回来啦,哟,快起来,小小年纪这么讲礼,可折杀奶奶了。”
      说完,拉起小孩来,见小孩粉脸俏丽可爱,问道:
      “叫甚么名字啊?”
      小孩答道:
      “有劳奶奶相问,我姓方,单名圆。”
      黄蓉笑道:
      “方圆,好听的名字,奶奶没有甚么见面礼,就拿这个送给你罢。”
      说完,从手腕上褪下一个晶莹的玉镯来,戴在小孩的手上。方圆也不客气,将手镯捞到手臂上,说道:
      “谢谢奶奶。”
      黄蓉笑颜如花,心里却感触道:
      “老喽,真的可以当奶奶了。”
      郭靖惦记着军情,说了几句,就要离开,汪洋等告辞而去,朱山民犹自四处张望,寻找郭襄的身影,见众人离去,也只好跟在后面一步一回头地离去。
      郭襄见众人离去,才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碗小米粥边吹边走了出来。
      黄蓉笑道:
      “襄儿今天怎么做起丫鬟的事来啦?”
      郭襄道:
      “我天天给娘煮粥的,娘难道没有吃出来?”
      黄蓉幽幽的叹了一口气,道:
      “难得襄儿一片孝心,可是女儿再孝,终究是别家的人。”
      郭襄娇嗔地说道:
      “娘是不是不想要襄儿服侍啊?”
      黄蓉不答,只是说道:
      “刚才见朱世侄言语得体,一表人才,犹胜其父年轻之时,如此才俊,果然是人中龙凤啊!刚才他与你姊夫在一起,似乎齐儿的风头都要给他比下去了。”
      郭襄不惯在人后说别人的不是,为讨母亲欢心,随口附和道:
      “朱大哥名门之子,将门之后,果然有朱伯伯的风范,”
      黄蓉听了暗暗好笑,说道:
      “我累了,要休息一会儿,你去做你自己的事罢。”
      郭襄遵命,告辞而去。
      当晚,朱山民、汪洋与方圆等三人留宿在郭府里。
      第二天一早,郭襄起来,洗漱完毕,正要往母亲处走来。母亲卯时练功收功了来到到黄蓉住处,果见母亲气定神闲,端着一杯茶,在慢慢地品着。
      郭襄知道自己迟到了,急忙向前拜见了母亲,怯生生地说道:
      “娘的气色比昨天好多了,看来经上的练功法门果然有效。”
      黄蓉笑容可掬地说道:
      “是吗?以前我师父七公洪老帮主也是练这门功夫,要三年时间才能恢复功力,我可能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了。”
      郭襄见母亲没有责怪自己,心情稍定,急忙依偎过去,轻轻地在母亲身上捶打着,替她活动活动筋骨。黄蓉笑眯眯地享受着女儿的孝心。
      母女俩正在说着话,突见从前厅款款走来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人,右手拿着花手绢,走路一摇一摆的,身后一对对丫鬟捧着色彩鲜艳的布帛绢绸之属,正往黄蓉住处走来。
      郭襄一眼认出这是襄阳城里有名的媒婆,曾经来过郭府几次,笑道:
      “这么隆重,好像有人要出嫁一样。”
      黄蓉笑而不答,走在队伍前面的媒婆老远看着黄蓉母女,嗲声嗲气地说道:
      “郭夫人,大喜啊。”
      黄蓉站起来,笑道:
      “同喜同喜。”
      忙将众人迎进屋内,吩咐看坐,众丫鬟将东西摆在房间内,琳琅满目,甚是可观。
      媒婆打着哈哈,说道:
      “都是自己人,老身就不拐弯抹角,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了,原大理国朱丞相的公子朱山民,久仰郭二小姐的芳名,特命老身前来,欲结百年之好,此乃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大好事,郭夫人你说是不是好事啊?”
      黄蓉笑眯眯地点了点头,急命看茶。郭襄这才知道事关自己,不禁又急又羞,掉过头去。
      媒婆也素闻郭二小姐的大名,见过郭襄几面,此时见郭襄娇羞无限,知道女孩子脸嫩,只道是郭襄满心欢喜,以为好事得谐,于是双手拍着大腿,打着哈哈地说道:
      “恭喜郭二小姐,贺喜郭二小姐,古语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姑娘也到了于归年龄,都是江湖儿女,不避俗套,请恕老身直来直去,不避嫌疑了。”
      说完从衣袖里掏出一张折叠好的红纸来,说道:
      “这是朱公子的年庚八字,本来要将郭二小姐的生辰八字拿来,请算命先生来合一合,我看没这个必要了。”
      说完翘起了二郎腿,招手让丫鬟递茶过来,喝了一小口,打开话匣子,絮絮叨叨地说了起来。
      郭襄初闻媒婆给自己说媒,早已不耐,此时又见其啰哩啰嗦,更是柳眉倒竖,双眼圆睁,说道:
      “襄阳城危在旦夕,哪有闲心谈婚论嫁?又有谁说我要嫁啊?”
      郭襄这句话传到了媒婆的耳朵里,媒婆的嘴张着,半天合不拢来,多少泼辣女孩她都经历过,这句话她可是第一次听到。
      媒婆打着哈哈地说道:
      “我说郭二小姐,保家卫国,乃男儿之责;攻城略地,是须眉之职。你一个弱质女子,怎能妄谈国事,发丈夫之语?更何况你的年龄也不小了,朱公子又是个千里难挑的好丈夫,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呢。”
      郭襄双手封住耳朵,连声嚷道:
      “不嫁不嫁,就是不嫁!”
      媒婆望了望黄蓉,见黄蓉一脸的苦笑,又说道:
      “我劝郭二小姐,你这个火爆脾气可得改一改,到了婆家,可就由不得你放肆了。”
      郭襄干脆用力封住自己的耳朵,转过身去。
      媒婆继续说道:
      “说实在的,老身干这一行几十年,真的还没有见过像朱公子这么优秀的年轻公子呢,家底不错,长相又好,人又聪明,似乎天地间所有的好处都集中在他身上一样。”
      郭襄啐了她一口,没好气地说道:
      “这么好的公子哥,你怎么不嫁给他?!”
      媒婆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对自己无礼的女孩子,要不是素闻郭襄的名声,早就大骂出口了,但尖酸刻薄是她们的本性,脸带不屑地说道:
      “哼哼,一双大脚,连丞相的公子都不要,还想当皇后啊!”
      黄蓉闻言,脸上开始有点挂不住,从南唐李后主开始,江南出现了以女孩子裹脚为美的陋习,自己的父亲薄孔孟,非礼教,不允许自己缠足,因此长就了一双天足,在众人面前,自己尚自遮遮掩掩,郭襄出生后,夫妇俩忙于襄阳防务,竟将此事搁下,又想江湖儿女,不必随风,此时见媒婆揭了短处,顿时尴尬万分,不知如何作答。
      媒婆的讽刺让郭襄非常恼火,顺手拿起身边的一块当作彩礼送来的丝绸,用力撕成两半,说道:
      “大脚又怎么啦,不嫁不嫁,打死我都不出嫁!要嫁也不要你们这些害人精来摆布。”
      黄蓉喝道:
      “襄儿,不得无礼。”
      郭襄飞起一脚,将彩礼踢得四处都是,朗声念道:
      “郭家儿女肩重任,
      襄阳危亡心如焚。
      不争桃李姿妖娆,
      嫁与东风化作尘。”
      也不多说,昂首而出,惊得黄蓉和媒婆目瞪口呆,怔在当场。
      黄蓉急忙向媒婆赔不是,连声说道:
      “大娘,对不起,实在对不起,小女缺乏管教,多有得罪,万望大人不记小人过,饶恕她则个。看她念这首藏头诗,就知道她的意志坚决了。”
      媒婆哼哼唧唧地说道:
      “女大不中留,这个二丫头也该好好管教管教了,要不然,终身大事可要给耽搁了。”
      说完,悻悻地带着丫鬟,拿着彩礼,边骂边走,狼狈而出。黄蓉一脸的无奈,道着歉陪着笑,送媒婆到门口才作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本文三易其稿,修改后为给她找一个好婆家,今日起独家正式在晋江文学城上传!以前被人恶意上传到其他网站。 敬请其他网站已经上传的,尽快下架。 本篇小说主要是写给青少年看的励志类小说,不会有半点不健康内容,也还在持续修改中,请喜欢本文的读者朋友看后在评论区提出修改意见,一旦采纳,必有酬谢。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