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Chapter9·补习班 ...

  •   八月的梨市,暑气正盛。蝉鸣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阳光炙烤着大地,连空气都仿佛在微微颤动。暑假已经过去大半,高二的脚步悄然临近。
      宋沅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暑假作业和预习资料。窗外是明媚的夏日景象,但她却被困在题海中,感受着一种莫名的焦躁。这种焦躁不仅来自学业压力,更来自一种中断的联系——自从上次与江旭看电影后,他们已经两周没有见面了。
      偶尔的短信交流还在继续,但远不如面对面交谈来得真切。宋沅几次想再次发起邀约,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和时机。

      “沅沅,出来一下。”母亲的声音从客厅传来,打断了她的思绪。
      宋沅走出房间,看到母亲和一位陌生中年女子坐在客厅。女子戴着眼镜,神情严肃,面前摊开着几份宣传资料。
      “这是张老师,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母亲介绍道,“她开办了一个暑期强化班,专门针对高二的重点难点提前预习。”
      宋沅心里一沉,已经预感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离高二只剩两周了,是时候收收心,为新学期做准备了。”张老师语气平和但不容置疑,“我的强化班为期十天,数理化全科覆盖,帮助学生在开学前建立优势。”
      母亲显然已经被说服了:“我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你暑假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学,有老师指导效果会更好。”
      宋沅想反驳,想说自己已经有计划,想强调需要休息和调整的时间。但看着母亲期待的眼神和张老师自信的表情,她最终只是轻轻点头:“好吧。”

      于是,第二天早晨,当大多数同学还在享受暑假最后的懒觉时,宋沅已经背着书包,走向那个位于城东的补习中心。
      补习班设在一栋略显陈旧的教学楼里,教室拥挤而闷热,只有几台老式空调勉强运转,发出嗡嗡的噪音。宋沅找到自己的座位——第三排靠窗,放下书包,环顾四周。
      教室里已经坐了不少学生,大多神情疲惫,显然对假期还要上课感到无奈。宋沅心里同样满是抗拒,但既然已经来了,她决定尽量从中获益。
      上课铃响,张老师步入教室,直奔主题开始讲课。她的教学确实有水平,讲解清晰,重点突出。但高强度、快节奏的方式还是让宋沅感到压力巨大。

      课间休息时,学生们纷纷走出教室透气。宋沅留在座位上,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望向窗外。天空湛蓝,阳光明媚,与她此刻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这时,教室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宋沅的心跳骤然加速——是江旭?他怎么会在这里?
      江旭似乎也在寻找什么人,目光在教室里扫视。当他的视线与宋沅相遇时,眼中闪过明显的惊讶,随后化为一个温暖的笑容。
      他走向宋沅的座位:“真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你。”
      “我也没想到,”宋沅感到一阵莫名的欣喜,“你怎么会来上补习班?”
      江旭耸肩:“我妈听说这个班很有名,硬给我报的。早知道你也来,我就...”他顿了顿,改口道,“我就不会这么抗拒了。”
      这句话让宋沅心里泛起一丝甜意。她注意到江旭的座位在教室另一头,隔了好几排。

      上课铃再次响起,他们只能匆匆结束交谈。但知道江旭就在同一个教室里,宋沅的感觉完全不同了。枯燥的数学公式似乎变得有趣起来,她甚至发现自己更加专注,仿佛潜意识里想要表现得好一些。
      接下来的课间,他们自然地在走廊相遇。江旭主动走过来:“怎么样?还跟得上吗?”
      “有点快,但还能接受,”宋沅回答,“张老师讲得确实不错。”
      “是啊,就是强度太大了,”江旭感叹,“感觉比上学还累。”
      他们简单交流了对课程的感受,分享了各自的困惑和理解。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让宋沅感到一种难得的连接感——在这个令人压抑的补习班里,有一个理解她的人。

      中午休息时,他们很自然地一起去附近的小餐馆吃饭。走出教学楼,呼吸到新鲜空气,两人都不约而同地舒了口气。
      “终于活过来了,”江旭夸张地说,“那教室太闷了。”
      宋沅笑了:“确实。不过课程内容真的很有帮助。”
      他们找到一家有空调的面馆,边吃边聊。谈话从补习班延伸到暑假的其他活动,再谈到对高二的期待和担忧。
      “听说高二的物理特别难,”江旭说,“尤其是电磁学部分。”
      宋沅点头:“我也听说了。不过提前预习应该会好一些。”
      “至少现在有伴了,”江旭微笑,“可以互相讨论,不会的问题也能一起研究。”
      这句话让宋沅心里暖暖的。她意识到,补习班不再是一个人的煎熬,而变成了某种共享的经历。

      下午的课程似乎变得不再那么漫长和枯燥。宋沅偶尔会偷偷看向江旭的方向,发现他总是在认真听讲,偶尔皱眉思考,偶尔恍然大悟般点头。这种偷偷的观察让她感到一种奇妙的亲密感。
      放学时,他们很自然地一起走向公交站。夕阳西下,暑气稍退,微风带来一丝凉意。
      “明天还会来吧?”江旭问,语气中带着期待。
      宋沅点头:“当然。已经交了费,不能浪费。”
      公交车来了,他们恰好乘坐同一路线。车上人不多,并排坐着,继续白天未完成的话题。
      “其实我一直想问你,”江旭突然说,“高二分科,你决定了吗?”
      宋沅沉吟片刻:“可能选文科。虽然理科就业前景好,但我对文史更感兴趣。你呢?”
      “肯定是理科了,”江旭回答,“不过文科班就在隔壁,要想见面还是很容易的。”

      公交车到站,宋沅该下车了。她感到一丝不舍,这天的补习因为江旭的存在而变得意外地愉快。
      “明天见。”她挥手告别。
      “明天见。”江旭微笑回应。
      接下来的几天,补习班的生活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节奏。上午听课,中午一起吃饭,下午继续学习,放学后一起回家。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中,他们的关系意外地变得更加自然和亲密。
      他们开始分享更多个人想法和感受,讨论更深入的话题。有一天中午,他们甚至绕远路去了一个小公园,坐在树荫下吃便当,谈论着各自的梦想和担忧。
      “有时候我觉得,人生就像在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江旭说,“你知道一定有答案,但过程很艰难,需要尝试各种方法。”
      宋沅思考着这个比喻:“那么朋友就是在你卡住时给你提示的人?”
      “更像是和你一起解题的伙伴,”江旭纠正道,“互相验证思路,分享发现。”

      周五的课程特别紧张,张老师进行了第一次小测验。宋沅考得不错,但江旭有一道物理题解错了,显得有些沮丧。
      放学后,宋沅主动提出:“那道题我有点心得,要不要一起讨论一下?”
      他们留在空教室里,白板上写满了公式和演算过程。宋沅耐心地解释自己的思路,江旭认真倾听,不时提出疑问。
      “原来如此!”最终江旭恍然大悟,“我忽略了这个小细节。谢谢你,现在完全明白了。”
      看着江旭由困惑到明白的表情变化,宋沅感到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她不仅是接受了帮助,也能提供帮助了。
      周末补习班休息两天,宋沅却感到一种奇怪的失落感。她已经习惯了每天见到江旭,习惯了那种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节奏。
      周日晚,她收到江旭的消息:“明天要测验化学,我有些知识点还不太明白。能不能早点到,一起复习一下?”
      宋沅立即回复同意,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不仅因为她能帮助他,更因为他主动向她求助。

      周一早晨,他们提前半小时到达教室,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复习化学。晨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在桌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教室里只有他们两人,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在这种宁静的氛围中,讲解和讨论变得格外专注和高效。当其他学生陆续到来时,他们已经复习完了重点难点。
      测验结果出来,两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相视一笑时,那种默契和成就感让宋沅觉得,或许补习班并不是那么糟糕的经历。

      最后一天的课程结束时,张老师做了总结发言,鼓励大家高二继续努力。学生们收拾东西,互相道别,庆祝“刑满释放”。
      宋沅和江旭最后走出教学楼。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暑假即将结束,但高二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虽然这么说可能很奇怪,”江旭开口,“但我其实有点舍不得补习班结束。”
      宋沅惊讶地看着他:“我也有同感。虽然课程很紧张,但是...”
      “但是有伴的感觉很好。”江旭接完她的话。
      他们相视而笑,一种无需言说的理解在空气中流转。

      走到分别的路口,这次没有匆忙的告别。两人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仿佛都想延长这最后的暑假时光。
      “高二就要开始了,”江旭说,“可能会很忙,但...”
      “但我们可以互相支持,”宋沅接话,“就像在补习班那样。”
      江旭点头,然后做了一个出乎意料的举动——他轻轻握住宋沅的手,只有短短几秒钟,却足够让两人的心跳加速。
      “那么,开学见。”他轻声说,耳根微微发红。
      “开学见。”宋沅回应,感觉自己的脸颊也在发热。
      回家的路上,宋沅回味着这十天的点点滴滴。从最初的不情愿,到意外的相遇,再到共同学习和成长,最后是那个短暂却意味深长的握手。
      她意识到,有些关系不是在精心安排的约会中发展,而是在日常的共享和互助中悄然生长。补习班虽然枯燥,却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环境,让他们能够以最真实的状态相处——有困惑和挫折,也有突破和成就。
      这种共同经历,比任何刻意安排的约会都更加珍贵和真实。

      走到家楼下,她抬头看向天空。夏日的星星格外明亮,仿佛在预示着新的开始。
      宋沅不再为高二的到来而焦虑,也不再为分科的选择而犹豫。因为她知道,无论选择哪条路,有些连接已经足够牢固,有些理解已经足够深厚,有些勇气已经足够支撑她面对未来的挑战。
      而这一切,始于一个被迫参加的补习班,和一个意外的相遇。
      在那个夏末的夜晚,宋沅仿佛看到了关系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在浪漫的约会中刻意营造的完美时刻,而是在平凡日常中自然生长的真实连接。
      最好的部分在于,这种连接因为共同的目标和互助的经历而变得更加牢固和珍贵。
      高二,似乎不再那么令人畏惧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止于盛夏》全文已完结 下一本写《絮落不见影》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