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少年也识愁滋味 ...
-
1969年,是晓平最痛苦的一年,他最爱的姥姥去世了。姥姥对晓平的性格影响是深刻的,如果说父亲给了他严酷的一面,姥姥自然是给了他温情的全部。母亲也是爱他的,但因为孩子多了,爱就比较难分配,大部分就给了需要爱的弟弟们。姥姥曾经告诫母亲,不要生太多了,对女人自己,对大的孩子,对家庭的日子,都没有太多的好处。但姥姥去世的第二年,母亲没有听姥姥的话,又生了一个男孩。至此,晓平家有了四个愣头青脑的男孩儿,却始终没能得到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
姥姥的及早去世,让晓平极早地步入生活的艰难之中。他的性格非常倔强,他认为自己能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出来,看到母亲异常辛苦地工作并操持家务,他不忍心。于是,十二岁的他决定每天给自己和家人生炉子、挑水、采购、做饭、洗衣,开始承担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了。
那时候不论精神还是物质都极度贫困缺乏。做饭要点火烧锅,晓平像姥姥那样用易燃的废旧报纸烧着树枝或小碎木头,然后再放上小煤块。他飞快地拉着风箱,见火苗窜起来,就赶紧把切好的菜倒进锅里炒,还要把凉馒头溜热,上下忙活,大弟弟来帮忙拉风箱。常常是父母下班回来,晓平已经把饭端到桌子上了。后来晓平就开始发明创造,他学着自己做泥炉子,并从附近工厂烧煤剩下的炉渣里捡煤核,和上泥,做成煤饼,一夏天要做成1500多个煤饼才够一年烧的。同时他还挖了地窖储藏过冬菜。并和母亲一起为家人腌咸菜,用大颗粒的食盐一层菜一层盐铺平,用平平的石头压上,腌两大缸咸菜,冬天的菜就够吃了。
慢慢的,父亲对晓平另眼相待了,他没想到这个调皮的大儿子自觉地帮助家里做事,而且做的还不错,这是晓平和父亲的不同,父亲基本是不做家务事的。菜的味道不差,馒头稀饭都还挺可口,衣服被单洗的还挺干净。他更没想到的是不久晓平开始琢磨翻盖家里的凉房,即家里的小储藏室。晓平和大弟弟两个人,有时间就捡外面的废旧砖头,用板车拉来黄土,自己脱土坯。十四岁生日之后的某一天,晓平和大弟弟就开始动手了。等到两间小凉房面目一新地出现在父母面前的时候,父母的眼睛都直了,话都说不出来。
那是晓平平生做的第一次大事。从此,他认为,只要自己想干,没有干不成的事。
虽然认为自己比较与人不同,但他仍然是一个年岁不大的男孩子,何况是一个聪明的男孩子,那大凡也都是比较调皮捣蛋的。在家,父亲对晓平仍旧是严厉的,晓平不敢和父亲还嘴,于是心里的那些叛逆就毫无保留地抛洒到学校,教他的老师们开始大大地头痛起来。
直到晓平的女老师被他气哭,实在没法子教他了,学校把晓平调到一个很厉害的男老师班里。男老师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揍了晓平一顿,才算稍稍刹住晓平控制不住的捣乱,晓平老实了一些。对这些事情,父母亲说了,学校怎么着都行,只要不开除孩子。老师们虽然头痛这个调皮孩子,但对他的学习能力还是大加赞赏的。基本上,老师在开堂讲课前二十分钟内讲的内容是最重要的,二十分钟后晓平开始捣乱课堂,等到这堂课讲完,老师临走故意提问晓平,他竟然能完完全全地回答出老师讲的内容。考试总还是全班第一名。但老师每次做总结时一定要咬着牙,特别地对全班同学讲明:咱们班所有同学都有进步,唯独杨平没有改进,如果他有一点进步也完全是在压力下形成的。
那时候晓平已经不当班长了,但还是班里的语文学习委员,是语文学习委员,语文考第一,数学总也考第一。但只能让他当一个课代表,其他不敢让他再承担什么,怕他捣乱。
那个年代备战备荒,有句口号叫做“深挖洞,广积粮”。学校经常会让学生挖防空洞。晓平学校的教室院落地面以下已经是空的了,全是防空洞,说是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防空洞挖的非常有水平,一人多高,墙面全用石块砌成,拿水泥抹了缝子,随时进行演习。防空洞挖了有两年多,晓平他们边学习边劳动。晓平聪明能干,同时忙着怎么调皮。过去孩子玩具甚少,男孩们大都玩一些能转的东西,比如滚铁环,掷圆铁疙瘩等,女孩们是跳皮筋,跳绳儿。
那时的生活实在很苦,连城市也没有自来水管道,家里所有用水都要到外面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是那种泵力压水井。晓平每天要挑满水缸,如果洗衣服的话要挑更多的水才行,衣服也只能手洗,无论多大的床单被罩,都要在大盆里洗出来,晾在院子里。他一趟一趟地挑水,从趔趔趄趄到健步如飞,就这么过着日子。大弟弟主要是在晓平做饭的时候拉风箱。晓平的厨艺越来越好,他可以自己包饺子,可以把土豆切成线丝一般细,他可以自己做葱油饼、拉面、饸饹面等等饭菜,做饭没有让他觉得繁琐单调,他反而很喜欢创出新的菜式。
时光转眼即逝,等到晓平少年时代结束,参加工作体检的时候被发现脊柱偏歪,这是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骨头还未长直,挑水压的。大弟弟因为经常拉风箱锻炼的膀臂发达,有一次学校运动会让他掷假手榴弹,只一下就打破全校记录。艰苦的环境确实能锻炼人的肌体,有时候并头脑意志一起都会变得坚实耐用,这是人们难能想到的。
高中毕业之前发生了一件事。因为晓平一直是个捣蛋鬼,已经十六岁还是不能改变。有一次全校集合练操之后,老师说了一声“解散”,接着就听黑压压大片的学生队伍里,那个调皮鬼杨晓平独一无二的高声立刻接上了,他响亮地喊了一声“黑伊特勒”---这是当年一个很出名的电影《□□保卫萨拉热窝》里德国兵喊的台词,是“希特勒万岁”的意思----晓平只觉得好玩,并不知道这句话确切含义。但老师知道,他说晓平在社会主义的学校里高喊□□口号,于是学校抓住机会对晓平几年来对学校秩序不断捣乱进行报复,准备给他一个严厉的处分。
这件事让晓平明白了自身的环境有些险恶,父母趁此机会大大教育了他一番做人的道理,于是晓平终于深刻体会到了“少年愁滋味”的含义,这可不是强说愁,是真的让他犯愁了。这不只是物质生活艰辛带给他的愁,而是精神的痛苦演变成了一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