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生辰宴 ...
-
过了这个生辰闻玦就十九岁了,放在寻常百姓家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他却连小姑娘的手都没拉过。
他是未来天子,不出意外终有一天会是这江山的主人,这等诱惑之下,自然不乏心思活络的大臣想着法往东宫塞人——
正妃不成,当个侧室也是稳赚不赔的,能跟皇室扯上关系那可是修不来的福分。
然而不知为何,无论家世背景有多显赫,这些人一个都没成功过,甚至消息还没传到闻玦耳朵里就已经没了下文,久而久之也就暂时被搁置了,直到他及冠后才重新有人提及。
不同于普通人家,闻玦作为皇储,十八岁便已提前行了加冠礼。他长相随父偏多,相貌英俊又才识过人,生在宫里却没有皇室子弟惯有的坏毛病,简直是达官贵族们择婿的第一人选。
从那时起,请立太子妃的奏折就日复一日地多了起来,如果不是闻睿年一直暗中压着,说媒的人恐怕已经踏破了东宫的门槛。
原先的时候闻玦的心全在池砚身上,对这种事情一概不知,初次对着洋洋洒洒几千字劝他讨老婆的奏折险些不知如何批阅,到如今竟然也可以面不改色地挡回去了。
-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闻睿年坐在正中的高位,手里翻看着一本奏折,余光从闻玦身上一扫而过。他身体刚有所好转,今日就不顾劝阻来上朝,倒是让闻玦歇了口气。
“陛下,臣有事启奏。”
听见这声音,闻玦的眉梢轻轻抽了一下,眼里浮上些许不耐。
现在朝中势力大致分为两派,一派以平远侯赵元羲为首,开口即是劝他立太子妃,方才说话的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派则是以丞相林衾为首的翰林院众人,对闻睿年极为忠心,经常出来帮他打圆场。
当然,还有极少数站中立的,多半是像池砚这种浑水摸鱼混日子的,谁也不想得罪。
想到池砚,闻玦的思绪飘得远了点,目光顿时柔和了不少。
“……朕会好好考虑,好了,退朝吧。”
闻玦回过神来,只听见了退朝两个字,于是随着其他人行过礼往外走。不远处,闻睿年定定地望着少年的背影,眼神复杂。
-
日子一天天还在过,年末将至,朝中事务愈加繁多,闻玦也跟着忙碌起来,偶尔空闲下来歇口气竟然也开始觉得度日如年。
他长到这么大,还从未像现在这样期盼过自己的生辰——
池砚会按时回来吗?今年他会送自己什么当作贺礼?
闻玦看向手中的信封,半晌仔仔细细地收了起来。
快一个月了,他只收到了这么一封信,几乎每天都要拿出来看一遍,恨不得放在枕头底下睡觉,被池砚知道估计又要笑话他了。
太子的生辰宴历来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情,整个东宫从上到下无一不重视这个日子,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只有闻玦自己除外。
他只在乎池砚会不会在那天赶回来。
-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那天闻玦总觉得闻睿年的心情格外好,下朝后还专程到他那去了一趟,亲自将今年的礼物送到他手上,又留下来蹭了顿午膳,溜溜达达回去喂鸟了。
知道他爹送的东西不会是凡品,闻玦把玩了一会儿那对玉扣,命人好生收起来,坐到案前开始看书。
他需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做。
煎熬的一下午过去,太阳缓缓西沉,闻玦的心也随之一点点落到了谷底。
暮色四合,宴席要开始了,闻玦却迟迟不动。八宝知道他在等什么,忍不住催促:“殿下……”
闻玦应了一声,面不改色地起身去换了衣裳,“走吧。”
八宝点了点头,小跑着跟了上去。
和往年一样的宴会,甚至比以前更加隆重,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礼乐歌舞皆是绝佳。人人都想讨好当朝太子,奇珍异宝争相奉送,却没有一个是为了闻玦这个人而来。
酒过三巡,闻玦借口身体不适,半路跑了出来。
毕竟是为他办的宴席,闻玦也喝了几杯,此刻被冷风一吹,竟也有些微醺了。他随意循了条小路往前走,不知不觉竟然到了后花园。
薄云挡住了一半月光,树下放着石桌石凳,光滑的石面泛着冰冷的颜色,是他最熟悉的地方,经年未变。
绕过最后一座假山,闻玦猛地收住了脚步,难以置信地盯着自己常坐的位置。
池砚并没有注意到他,仰着头好像在赏月,看上去有几分风尘仆仆。
远远的,闻玦竟从他身上感受到了类似于落寞的东西。
枯叶碎裂的声音在静谧的夜里格外清晰,池砚回过头,眼里有惊讶一闪而逝。
“既然回来了怎么不去前殿?”闻玦皱起眉头。
“我?”池砚摇了摇头,“我去做什么。”
这话说得实在没理,他是太子太傅,明明是最有资格,也最应该出席的人。
沉默片刻,池砚叹了口气,“抱歉,回来得有点晚。”
原本不应该这么迟的,按照预想的时间,他本应在昨夜就到了京城,没想到路上会突生变故,硬生生往后拖了一天,半个时辰前才刚刚赶回来。
闻玦停在一步之遥的地方,定定地望着他。冷冽的空气里混上了一丝酒香,池砚迟疑道:“……喝酒了?”
闻玦:“嗯。”
不过一月不见,池砚忽然有点不太敢跟他对视了,垂眼看向旁处,“那就别在这吹风了。”
“好。”
路上想好的说辞被忘得一干二净,池砚起身道:“不早了,贺礼明日再……”
剩下的话还未说出口,被嘴角突然覆盖的温热打断,一触即分。
闻玦退开半步,目光落在他唇上,神色平静,“贺礼我收下了。”
池砚怔了怔,别开视线,“你喝醉了。我先回去了。”
闻玦:“你还没祝我生辰吉乐。”
脚下像生了根,挪动不了分毫。寒夜里,池砚的声音轻得仿佛一吹就散:“生辰安康,闻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