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桥 ...


  •   桥====================桥

      在宋朝的时候,江南有一个水乡,因为地处偏远,朝廷很少进行直接干预的,所以除了地方长官的例行任命外,这个水乡基本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态势。

      水乡多桥,而桥是联系外部环境,以及进行经济贸易的重要枢纽,一句话,没有了桥,这个水乡将会自我消失。

      水乡虽然多桥,但说到底最重要的只有一条桥,这桥是前朝时建起来的,据闻由政府牵头建造。这桥每天人来人往,有好事者统计过,日流量超过六千。桥是坚固的,但年深月久,破坏在所难免。民众要求当地政府修理,当地政府考虑此桥乃前朝所造,修理桥梁可能泄及到政治因素,所以左支右顾,搪塞过去。

      忽一天,台风杀到,桥梁轰然倒塌。桥梁一断,河两岸的人民只能望水兴叹。于是水乡与外界的联络骤然中断,致使当地的产品积压腐烂,而要进口的产品却价格极高,造成市场秩序大乱,人心惶惶的。

      当地政府只好出台政策来调整物价,稳定人心。然而一切措施都没有效用,河之上仍缺少一条桥梁。

      正所谓:只有不觉悟的官员,没有不觉悟的群众。此时,有一位叫张三的群众,他从经济利益出发,拆了自家的门板以及床板,修建了一条小艇,然后放到河上,收取过河者每人六十文钱的过渡费。

      张三因为这个创造性的点子,发了大财,手中的运输工具也由小艇变成了豪华客轮。张三的行为是垄断性的,因此,他对乘客的过渡费用的收取不断增加。有民众向当地政府投诉,当地政府经过会议后,决定要草拟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目的是维护当地的经济秩序。张三也算聪明,花了点钱,这法案便无疾而终了。

      张三虽然不断对后来者进行打压,可仍然有像李四这样的人在压力下生存下来。李四凭着自己的机智,在河梁运输上也逐渐积聚了力量。他与张三比拼的不是谁从乘客的手中获得更多的钱,而是谁从乘客的手中获得更少的钱。

      李四的减价,令他的生意额大增。薄利多销,也是生意场上的一种重要手段。张三眼见李四日渐坐大,而自己的龙头位置亦有岌岌可危之势,于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营业额,也不惜血本降价促销。

      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元气大损。两家只好花点钱,让政府的物价部门来确定一个价格。由政府决定的价格的出台,便有了合法性了,两家生意人,也就有了合法喘息之机。

      水乡两岸的人民,经过多年来的来往过渡,手中的钱财早用得差不多了,也对两家“不法无良商人”深恶痛绝,在一个晚上,对两个商人进行了必要的教训。两个商人经此教训,感到群众强大的压力,为了保命,匆匆结束了生意,到异乡享受去了。

      河上的运输又停顿了。民众又一次要求当地政府建桥,当地政府想一想建桥的经费,再想一想政治因素,又一次运用了拖字诀。民众中有一人临危受命挺身而出,发起了集资建桥运动,民众也积极响应。

      有了资本,桥很快便建起来了。桥建成后,为了收回成本,集资者成立了董事会,任命带头集资者为董事长,全权代理桥梁的营业事宜。

      过了一年,成本收回来了,而且有了盈余,集资者都得到了红利。当地政府这才醒悟过来,会议后决定把带头集资的董事长,以“非法集资”的理由逮捕了。

      董事长一被逮捕,桥的运营便宣告结束。所有的股东集会游行都没有用,于是桥梁在得不到合理的维修以及有计划的人流疏理下,很快便有了倒塌的危险了。

      桥梁倒塌后,董事业被释放了。

      不久,有一大富翁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河上建一条桥梁,由富翁负责70%的建桥的费用,拥有五年的桥梁运输收入成本,五年后,桥梁归政府所有。

      五年后,富翁赚了大钱,到政府开始管理桥梁的营业了。政府营运下的桥梁,仍按以前的收费加诸于民众,过了几年,还以桥梁过份拥挤,修理成本增加为由,对过桥者增加了收费。

      民众向政府请愿,说政府出的钱是纳税人交的钱,当政府收回成本后,应该还桥于民。政府于是列举出所收的钱远未达到建桥所付的费用,还说桥梁营运的收入也用来建了什么什么工程了等等。

      这样的争持延续了很久。本人近日再到该水乡一游,发现现状还未改变,桥梁的收费还在继续。

      凌扬/2004.8.31/13:48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