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向阳而生 ...

  •   回到上海的生活仿佛被重新调过了焦距,一切依然熟悉,却有了不同的景深。向阳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下方川流不息的车流,心中却保留着山区的宁静。

      《城市印记》的样书终于送到了出版社。当她拆开包裹,拿起那本沉甸甸的摄影集时,一种奇异的感动涌上心头。封面上是沈聿拍摄的那张雨中的街景——水洼中倒映着霓虹灯光和匆匆行人的身影,虚实交织,如同记忆本身。

      她翻开书页,看到自己撰写的序言和图片说明与他的摄影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超越文字或图像单独存在的叙事力量。

      “哇!终于出来了!”林薇兴奋地凑过来,“这质感太棒了!你俩真是黄金搭档。”

      这个词让她微微一怔。搭档。是的,他们确实是,无论在专业还是个人层面。

      主编决定为《城市印记》举办一个小型发布会,邀请媒体和业内人士参加。这意味着她和沈聿需要再次共同出现在公众面前。

      “你没问题吗?”沈聿在电话中间,“如果你不想参加,我可以...”

      “我想参加。”她坚定地回答,这个决定甚至没有经过太多思考。

      发布会定在周五晚上。这一次,她选择了一件深绿色的连衣裙,颜色像是山间的松针,低调却富有生机。

      到达会场时,她看到沈聿正在与几个媒体人交谈。他穿着合身的深色西装,看起来既专业又有艺术气质。当他的目光与她相遇时,那种专属的微笑让她心安。

      发布会进行得很顺利。社长致辞后,沈聿上台分享创作理念。他讲述着城市的故事,但目光不时与她交汇,仿佛在无声地确认这个共同完成的旅程。

      轮到她发言时,手心微微出汗。但当她站在话筒前,看到台下他鼓励的眼神,紧张感奇迹般地消散了。她讲述着编辑过程中的思考,如何通过文字为图像增添层次,却不夺走它们自身的力量。

      问答环节,有记者敏锐地问及他们的合作模式:“听说二位最初有不少 creative differences(创意分歧),是如何找到平衡点的?”

      沈聿接过话筒,微笑回答:“真正的创作从来不是关于平衡,而是关于张力。向编辑的严谨和我的随性形成了必要的张力,让这本书更加丰富。”他看向她,“有时候,最美丽的和谐来自看似不和谐的元素。”

      这个回答既诚实又睿智,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发布会结束后,社里安排了小型晚宴。沈聿自然地坐在她身边,在桌下轻轻握了握她的手。那个短暂的触碰比任何公开示爱都更加意味深长。

      晚宴到一半,他的手机响起。看了一眼,他表情微变:“抱歉,我得接这个。”

      他离开后,社长凑过来低声说:“向阳,你得帮社里个忙。沈聿下个月有个国际巡展的机会,但他似乎还在犹豫。你能劝劝他吗?这对社里也是很好的宣传。”

      她感到一丝不适:“我不确定我能影响他的决定。”

      社长意味深长地笑笑:“我看得出来,他很重视你的意见。”

      沈聿回来时,脸色有些凝重。晚宴结束后,他送她回家,车内的气氛有些沉闷。

      “一切还好吗?”她终于问。

      他叹了口气:“那个电话是策展人打来的。巡展需要我离开三个月。”

      她的心微微一沉,但努力保持平静:“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不是吗?”

      他瞥了她一眼:“你希望我去?”

      这个问题太过直接,她犹豫了。自私地说,她不想他离开那么久。他们的关系才刚刚找到稳定的节奏。但另一方面,她清楚这个机会对他的职业生涯多么重要。

      “我希望你做出对自己最好的决定。”她最终说,尽量保持中立。

      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三个月是很长的时间。”

      车停在她小区门口,他没有立即解锁车门:“向阳,过去几个月,我推掉了所有需要长期离开的工作。”

      她惊讶地看着他:“为什么?”

      “因为我不想错过与你建立连接的机会。”他坦诚地说,手指轻轻敲着方向盘,“但现在我在想,也许真正的连接应该能够经受距离的考验。”

      这句话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她想起自己的恐惧——总是害怕失去,所以不敢真正拥有。

      “你说得对,”她轻声说,“如果一段关系脆弱到无法承受三个月的分离,那它可能本来就不够坚实。”

      他转头看她,眼中有着复杂的情绪:“所以你认为我应该去?”

      “我认为你应该做对你艺术生涯最好的选择,”她坚定地说,“我会在这里等你回来。”

      这句话说出口的瞬间,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选择信任和等待。

      他眼中闪过感动的光芒,然后微微笑了:“你知道吗?你比我想象中还要勇敢。”

      那个周末,他们决定充分利用他离开前的时间。没有特别计划,只是一起度过平常的时光:周六去美术馆看新展,周日早晨在市场买新鲜食材,然后在他工作室尝试做饭——结果勉强可食,但过程充满笑声。

      周日下午,他们坐在工作室的地板上,整理他巡展需要带去的作品。阳光透过落地窗,为一切镀上金色。

      “这张我会带去。”他拿起那张她站在山区晨光中的照片,小心地装入行李箱。

      她惊讶地看着他:“那是个人照片,不适合展览。”

      “不是为展览,”他轻声说,“是为我。提醒我为什么必须回来。”

      那一刻,她感到眼眶发热。没有华丽的誓言,但这个简单的举动比任何承诺都更加真实。

      离别那天,她请了半天假去机场送他。在安检口前,他们相对无言,空气中弥漫着未说出口的情感。

      “每天都会联系,”他承诺,“让你知道我在哪里,在做什么。”

      她点头:“我也会分享日常的琐碎。奶奶的康复进展,办公室的趣事,窗台上新开的花...”

      他微笑:“那些琐碎正是我最会想念的。”

      广播催促登机,他轻轻拥抱她,这次更加长久而坚实。当她终于退出他的怀抱时,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而非失落。

      “去吧,”她微笑,“去征服世界。”

      他点头,后退几步,然后转身走向安检通道。在拐弯处,他回头看了最后一眼,举起手挥了挥。

      回市区的路上,她感到眼泪终于滑落,但那是释然而非悲伤的泪水。她选择勇敢,选择信任,这种主动的选择权让她感到强大而非脆弱。

      沈聿离开的第一周,生活似乎恢复了以前的节奏:工作、看望奶奶、安静的夜晚。但内在的某些东西已经永久地改变了。

      他们确实每天联系——有时是长长的视频通话,分享各自一天的细节;有时只是简单的短信,道个早安或晚安。距离没有稀释连接,反而让每次交流更加珍贵。

      周五晚上,社里同事聚会,她意外地留到了最后。当林薇惊讶地问起时,她简单回答:“为什么不呢?回家也是一个人。”

      这句话没有自怜,只是平静的陈述。

      周末,她去看奶奶。老人明显好转,已经能借助行器自如活动了。

      “那小伙子什么时候回来?”奶奶假装随意地问。

      “还有十周,”她回答,然后补充,“但谁在数日子呢?”

      奶奶会意地笑了:“当然,谁会在数呢。”

      周日下午,她独自去了美术馆。站在一幅画前,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观看——不再是分析构图和色彩,而是感受情感和故事。这是沈聿教给她的另一种看见的方式。

      一个月后的一个晚上,视频通话中他看起来疲惫但兴奋:“今天的布展很顺利。你想看看现场吗?”

      他切换摄像头,带她虚拟参观展览空间。当看到《城市印记》被放在显眼位置时,她感到一阵自豪。

      “看起来很棒。”她真诚地说。

      “缺少点什么,”他轻声说,“你的存在。”

      这句话简单却深刻。她微笑道:“我的存在一直在,只是以不同的形式。”

      第二个月,她面临自己的职业选择:社里想提拔她为资深编辑,但需要接手更多商业项目;或者保持现状,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文艺类图书。

      她犹豫不决,在视频中向沈聿倾诉烦恼。

      “你认为五年前的你会怎么选择?”他问,而不是直接给出建议。

      她思考了一会儿:“五年前的我可能会选择安全路径,接受晋升。”

      “那现在的你呢?”
      “现在的我...”她停顿了一下,“想尝试平衡两者,但不是通过放弃自己的兴趣。”

      他微笑:“看来你已经有答案了。”

      她最终与主编协商了一个折中方案:接受晋升,但保留一部分时间专注于文艺项目。这个决定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主权。

      沈聿离开的第三个月,秋天正式来临。上海的街道铺满金黄的银杏叶,阳光变得柔和而斜长。

      一个周日下午,她独自在公园散步时,接到了他的电话——通常这个时间他都在布展或应酬。

      “一切还好吗?”她立即问,感到一丝不安。

      “很好,”他的声音中有种压抑的兴奋,“只是突然很想听听你的声音。”

      他们聊着日常琐事,直到他忽然说:“抬头看天空。”

      她疑惑地抬头,看到湛蓝的天空中,一架飞机正划过云层,留下长长的尾迹。

      “我看到的云可能不同,”他轻声说,“但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下。”

      这个认知简单却深刻,让她感到眼眶发热。

      终于,他回来的日子临近了。社里计划为他办个欢迎晚宴,但她婉拒了参与筹备,想要保持那个夜晚的私人性。

      飞机预计周日下午抵达。那天早晨,她醒来时感到一种平静的期待。她打扫了公寓,买了鲜花,甚至尝试烤了蛋糕——结果勉强可认,但心意到了。

      当他终于发来“已落地”的短信时,她的心跳加速了。她没有去机场,而是选择在家等待,让重聚更加私人。

      门铃响起时,她深呼吸一下,才去开门。

      他站在门口,看起来风尘仆仆却眼神明亮,手中拿着一个小礼物盒。三个月的时间仿佛既漫长又短暂,改变了一切又没有改变本质。

      “欢迎回家。”她微笑说。

      他走进门,放下行李,然后轻轻拥抱她。这个拥抱既熟悉又新鲜,充满了远行归来的释然和喜悦。

      “这是给你的。”他递过礼物盒。

      里面是一本精美的笔记本,封面上是手工压制的植物标本。第一页上写着:“给向阳——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那一刻,她明白了:爱情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看待一个不完美的人。不是永远在一起不分离,而是分离后依然选择重逢。

      傍晚,他们坐在阳台上,看着城市的灯光逐渐亮起。他讲述着旅途见闻,她分享着日常琐事,中间有着舒适的沉默。

      当夜幕完全降临时,他轻声问:“这段时间,你害怕过吗?担心距离会改变什么?”

      她思考了一下,诚实回答:“有时会。但更多的是信任——信任你,信任自己,信任我们建立的连接。”

      他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划过她的掌心:“你知道吗?你最让我着迷的不是你的坚强,而是你承认脆弱却依然选择勇敢的瞬间。”

      这句话仿佛总结了她这数月的成长。不是变得无坚不摧,而是学会与脆弱共存,并依然向前。

      夜深了,他准备离开。在门口,他轻轻吻了她的额头——不是激情之吻,而是承诺之吻。

      “明天见?”他问,眼中有着温暖的期待。

      “明天见。”她肯定地回答。

      关上门,她走到窗前,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夜空中有几颗星星顽强地闪烁着,尽管城市的灯光如此明亮。

      她想起奶奶的话:“人不能因为怕下雨就永远不带伞。”

      现在,她终于学会了带伞,也学会了在雨中舞蹈。

      手机亮起,是他发来的短信:“已到家。晚安,向阳。很高兴回来。”

      她回复:“晚安。很高兴你回来。”

      躺在床上,她感到一种深沉的平静。旅途会有风雨,星辰会有明暗,但只要选择勇敢,选择信任,选择在脆弱中依然向前,光就会一直在那里。

      在入睡前的朦胧中,她轻轻触摸床头那本新笔记本的封面,仿佛触摸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向阳而生,不仅是她的名字,更是她选择的生存方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