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鸡鸣钟响 ...

  •   晨光熹微,鸡鸣寺的钟声穿透薄雾,在南京城的街巷间悠悠回荡。沈文渊放下手中的《大学衍义补》,推开书斋的支摘窗,让带着檀香味的晨风涌入室内。
      书斋设在鸡鸣寺东厢,原是藏经阁的偏室,方丈见他是个正经读书人,便以极廉的租金相借。这里既可远离市井喧嚣,又能得佛门清净,最是适合读书教学。
      “先生早。”
      三个少年已候在院中,皆是青衿学子,准备参加今年的童试。沈文渊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他们浆洗得发白的儒衫和磨损的鞋履——都是寒门子弟,与他当年一般无二。
      “今日我们讲《孟子·梁惠王上》。”“他声音清朗,在晨雾中格外清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教学之余,他的目光不时飘向窗外。从这个角度,可以望见北岸的应天府衙和更远处的市集。这座城市如同一个精密的仪器,每个部件都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却又彼此牵连。
      课毕,学生们散去。沈文渊正准备闭门读书,却见寺中小沙弥引着一人前来。
      “沈先生,这位女施主求见。”
      来人是徐婉如。她今日穿着一件月白色杭绸比甲,下系浅碧罗裙,发间只簪一支素银簪子,比那日在茶楼见时更多几分庄重。
      “冒昧打扰,实在是有要事相求。”她微微屈膝,礼仪周到却不过分谦卑。
      沈文渊还礼:“徐姑娘请讲。”
      两人在院中石凳坐下。徐婉如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纸张已经泛黄,边角磨损严重。
      “这是先父三年前与赵知府签订的生丝专供契约。”她展开文书,指着一处条款,“契约写明,徐家每年向官府供应上等生丝五百匹,价格按市价八成结算。”
      沈文渊仔细看过文书:“条款清晰,并无不妥。”
      “条款清晰,但执行起来,又是一说。”徐婉如苦笑,“三年来,赵知府以各种名目克扣款项,至今尚欠白银二千两。去岁又以‘质量瑕疵'为由,压价三成。家父一病不起,这些债务...便都压在了我肩上。”
      她的声音依然平静,但沈文渊注意到她紧攥的手帕,以及眼角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
      “为何不报官?”
      “赵知府就是官。”她轻轻摇头,“更不用说,契约中有一条:所有争议需由应天府衙仲裁。”
      沈文渊沉吟片刻。他知道这类官商契约的猫腻——表面公平,实则处处设陷。一个弱女子要与知府对抗,无异于螳臂当车。
      “沈先生是读书人,想必熟悉《大明律》。”徐婉如注视着他,“我想知道,这样的契约,在法律上可否有转圜余地?”
      就在这时,寺门外传来喧哗声。几个衙役打扮的人闯入院中,为首的是个满脸横肉的班头。
      “徐婉如!赵大人传你过府问话!”
      徐婉如站起身,神色不变:“差爷稍候,容小女子与先生话别。”
      班头嗤笑:“一个教书匠,有什么好啰嗦的?莫不是你的相好?”
      沈文渊皱眉,上前一步:“差爷慎言。徐姑娘是在下的客人。”
      “客人?”班头打量着他寒酸的儒衫,面露不屑,“穷秀才少管闲事!赵大人等的可是急事!”
      徐婉如轻轻拉住沈文渊的衣袖,微微摇头。她转向班头,语气从容:“差爷带路便是。只是不知赵大人此次又要以什么名目传唤?上回是'账目不清',上上回是‘货品瑕疵'...”
      班头一愣,显然没料到她会如此直接:“休得胡言!赵大人公务繁忙,岂容你揣测!”
      沈文渊忽然开口:“《大明律·刑律·诉讼》有载:‘官员传唤民人,需明示事由,出具文书'。差爷可带了传唤文书?”
      院中一时寂静。班头脸色变幻,显然并未携带文书。
      就在这时,寺中钟声再次响起,深沉悠远,仿佛在提醒着某种超越世俗权力的秩序。
      班头啐了一口:“好!你们等着!”带着手下悻悻而去。
      徐婉如转向沈文渊,眼中第一次露出真切的笑意:“多谢先生解围。”
      “不必言谢。”沈文渊看着远去的衙役,眉头深锁,“但此事不会就此了结。”
      “婉儿明白。”“她轻声道,“但至少今日,又争取到一点时间。”
      她收起契约,郑重一礼:“契约之事,还望先生费心。婉儿不便久留,告辞了。”
      望着她远去的背影,沈文渊陷入沉思。这个女子比他想象中更加坚韧,也更加危险。她来找他,不仅是为了询问条律事宜,更是为了寻找一个盟友——一个能够与赵士蕃抗衡的士人。
      他回到书斋,重新展开《大学衍义补》,却一个字也读不进去。书页间仿佛浮现出徐婉如镇定而疲惫的面容,赵士蕃精明算计的眼神,还有那些寒门学子渴望改变命运的目光。
      鸡鸣寺的钟声再次响起,这次似乎带着不同的韵律,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的矛盾与希望。
      沈文渊铺开宣纸,磨墨提笔。他决定先去查阅《大明会典》中关于官商契约的条款,再去找在应天府衙任职的同窗打听情况。
      窗外,商贩的吆喝声、车轮的轧轧声、码头的号子声交织成一片,南京城正在醒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