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3、第四十三章 ...

  •   文教化民:字启民智固根本,制顺民心聚合力

      柳河湾的晨光刚漫过村口的老槐树,苏晴已带着两个识字的工匠在谷场搭起了简易识字班。几块木板拼成的长案上,摆着用炭笔写好的字牌,最上面两块写着“工分”“精盐”——这是按胡多金说的“实用优先”选的字,矿工和村民最关心的就是这两样,学起来也上心。

      “先教大家写自己的名字,再认‘工分’‘田地’这几个字。”苏晴拿起炭笔,在木板上写了个“周”字,“周二,你先来,跟着我写。”

      周二搓着手走上前,手指捏着炭笔颤巍巍的,写出来的“周”字歪歪扭扭,却比任何时候都认真。他分到的两亩地里种着改良麦,麦种是胡多金给的,如今刚冒芽,绿油油的一片——他想学会写自己的名字,等秋收时,能在工分账上亲手签上“周二”两个字,而不是按手印。

      “写得好!”苏晴笑着点头,“再写个‘田’字,你家的地,就得认这个字。”这是她按当年做员工培训的思路来的,先教“有用的”,再教“常用的”,就像从前教新员工认商品价签似的,学得快,记得牢。

      胡多金站在不远处看着,没调用系统查“文化普及进度”——当年开超市时,她给大字不识的保洁阿姨做“图文价签”,阿姨们半个月就认全了常用字,如今教村民,道理是一样的。她转身往柳溪村走,田埂上满是村民忙碌的身影,不少人手里拿着苏晴印的“农事字卡”,上面画着麦穗、锄头,旁边标着对应的字,是林霜按“图文结合”的法子做的,比光写字好记多了。

      “主公,您来得正好!”村民张婶拎着个布包跑过来,包里装着刚腌好的萝卜干,“这是按您说的法子腌的,您尝尝。我家娃在识字班学了‘萝卜’两个字,回家还教我写呢!”

      胡多金接过布包,尝了块萝卜干,咸淡正好:“张婶,你家的地种的是麦种,等抽穗了,记得多浇水——识字班教的‘浇水’两个字,认得了吗?”

      张婶笑着点头,从兜里掏出张皱巴巴的字卡:“认得认得,苏姑娘画了水滴,一看就懂!”她顿了顿,指着田埂边的水渠,“这渠修得好,去年浇地得挑水,今年渠水直接流到地里,多亏了主公您。”

      这是胡多金开春时让人修的支渠,从柳河湾主渠引过来,分去各村的田地——按当年超市“分流供水”的思路,既省水又均匀,村民们再也不用抢着挑水浇地。她没提这些,只笑着说:“地种好了,日子才踏实,学字也能更上心。”

      矿场的工造司里,林霜正给医工们讲草药知识。她手里拿着张识字卡,上面画着甘草的样子,旁边写着“甘草”二字,下面还标着“治咳嗽”:“认会这两个字,以后拿草药就不会错了。”

      医工小李接过字卡,摸了摸上面的字:“林医令,这字跟您教的‘碘酒’一样,都画了图,好记!”

      林霜笑了笑——这是她从过往经验里琢磨的,当年教新员工认草药,也是画图配字,如今用到医工身上,果然管用。她转身从药箱里拿出个布包,里面是分好的草药:“每人领一包甘草,回去教村民认,就说‘认会字,拿对药,不生病’。”

      胡多金走进来时,正看见林霜在改识字卡,把“治咳嗽”三个字改得更简单:“字不用写太复杂,能认明白就行。”林霜抬头笑了笑:“主公说得对,就像当年……”她话没说完就停了,怕提漏了从前的事,只改口道,“就像教刚学话的娃似的,简单才学得会。”

      胡多金没点破,只拿起张草药字卡:“把这些字卡贴在诊疗点,村民来看病,也能顺便认两个字——认得多了,就知道哪些草药能治啥病,少走弯路。”

      未时,陈寒带着骑兵在谷场练阵。她手里拿着面小旗,旗上写着“前进”二字:“大家认住这两个字,看到旗上写这个,就往前冲!”骑兵们大多是降兵,之前不识字,如今跟着识字班学了些常用字,看旗指挥比听口令更准——陈寒按胡多金说的“指令可视化”,把“前进”“后退”“埋伏”这些指令都写在旗上,练了半个月,阵形比之前整齐多了。

      “主公,按这个法子练,骑兵反应快了三成!”陈寒收起小旗,眼里亮得很,“下次再遇着北境的寇贼,保准能赢!”

      胡多金点头——这“指令可视化”,是当年看安保队练应急演练学的,把“疏散”“警戒”这些指令做成标牌,队员们看牌行动,比喊口令更有序。她没提这些,只道:“不仅要练阵,还要让兄弟们学字——认会了字,能看懂布防图,才是真的能打仗。”

      李梅带着降兵来领工分时,正赶上识字班的“每日小考”。苏晴拿着字卡问:“‘盐井’两个字,谁会写?”降兵王二举手,走上前写了出来,虽不算工整,却没写错。

      “写得好,工分多给两成!”苏晴笑着说,这是胡多金定的规矩——学字积极、能认会十个常用字的,工分加两成,既能鼓励学字,又能调动干活的积极性,跟当年超市的“绩效奖励”异曲同工。

      李梅把工分账递给胡多金:“主公,按您说的‘公开账册’,每笔工分都写在木板上,村民和降兵都能看,没人再问‘为啥我的工分少’了。”

      账册上用汉字和简单的符号记录着,谁采了多少铜矿,谁晒了多少精盐,工分多少,一目了然。胡多金翻了翻:“再添一栏‘学字进度’,认会多少字,也写上去——让大家知道,学字跟干活一样,都有奔头。”

      暮色降临时,柳溪村的村民们还在识字班忙活。张婶带着自家娃,在木板上写“麦种”两个字;周二拿着字卡,在田埂上对照着地里的麦苗认“芽”字;几个老人坐在谷场的石凳上,互相考对方认“精盐”“咸菜”的字——识字班的木板不够用,村民们就自己找石块,用炭笔在上面写,谷场的地上、墙上,到处都是歪歪扭扭却充满劲的汉字。

      胡多金走在田埂上,看着周二蹲在地里,指着麦苗教儿子认“麦”字,忽然想起当年开第一家店时,保洁阿姨们凑在一起认价签的场景——那时她们说“认会字,就能算清自己的工资了”,如今村民们说“认会字,就能算清自己的工分,看好自己的地了”,道理是一样的。

      系统面板这时跳闪【民生改善项+25声望】【人才储备项+20声望】,备注“百姓识字率提升至30%,制度信任度提升”,胡多金瞥了眼就关了——她更在意的是,周二教儿子写字时眼里的光,张婶认会“咸菜”二字时的笑,这些比任何声望值都实在。

      夜里的议事厅里,胡多金和苏晴、林霜、陈寒、李梅围坐在案前,案上摊着识字班的进度表、工分账册、草药字卡。苏晴指着进度表:“按现在的速度,年底百姓识字率能到50%,到时候就能教大家写‘村规民约’了。”

      “村规民约要简单,”胡多金道,“就写‘护林、节水、互助’这几条,用大家认会的字,写在村口的石碑上——跟当年贴店规似的,人人都能看,人人都要守。”

      林霜点头:“我把草药知识编成‘三字诀’,比如‘甘草甜,治咳嗽’,简单好记,还能跟着学字。”

      陈寒笑着说:“我也编了‘练兵诀’,‘认旗字,听指令,打胜仗’,兄弟们学字的劲头更足了!”

      李梅把新做的“学字积分表”递过来:“认会一个字积一分,积够二十分换一斤糙米,大家都抢着学!”

      胡多金看着眼前的几个人,心里踏实——苏晴把识字班和工分管理得井井有条,林霜把草药知识和识字结合得恰到好处,陈寒把练兵和识字融得顺理成章,李梅用积分把学字的积极性调动得足足的,她们早已不是当年超市里的普通员工,而是能独当一面的管理人才,是她在这乱世里最坚实的依靠。

      夜风渐起,吹得议事厅的窗棂响。胡多金起身推开窗,谷场的识字班还亮着灯,村民们拿着石块在地上写字,笑声和读书声飘过来,比任何声音都让人安心。她看向田埂的方向,月光照着绿油油的麦苗,照着村民们的屋子,屋子里也亮着灯,该是家长在教孩子认白天学的字。

      “按这样走,”胡多金转身对众人道,“明年春天,咱们就能教大家写‘清溪谷’三个字,让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咱们的家,得守好,建好。”

      苏晴、林霜她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坚定。案上的字卡、账册、进度表,在灯光下泛着暖光,每一笔每一划,都是用真心和实劲写出来的。胡多金没看系统面板上跳动的声望值,只觉得夜风里带着麦香和墨香,这是民心聚起来的味道,是日子踏实起来的味道——只要这识字班的灯天天亮着,田地里的麦苗天天长着,百姓们的日子天天好着,就算没有系统,这根基也能扎得稳,这路也能走得远。

      远处传来周二教儿子认“家”字的声音,虽有些含糊,却格外清晰。胡多金笑了笑,抬手把窗棂推得更开些——风更顺了,灯更亮了,民心也更聚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