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第二十章 ...
-
演出结束当晚,《她与她》第四期非遗之旅正片上线。
#她与她非遗之旅#
#许你一顾文化糖#
#非遗不息,薪火相传#
等词条迅速攀上热搜榜,引爆全网讨论。
【神仙下凡!这才是综艺该有的样子!】
【看哭了,从手忙脚乱的体验到最后的汇报演出,能真切感受到她们的认真和投入!】
【节目组太用心了!不仅让嘉宾学,还带我们认识了那么多隐藏的民间大师!】
【周爷爷的琵琶一出来,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是岁月的声音啊!】
【徐金凤老师出来那一刻我直接泪崩!眼神里还有光!传承的意义就在于此吧!】
【郭师傅的笛子!梅姨的绣品!这才是真正的宝藏!节目组功德无量!】
【昆曲组表演的时候,镜头扫过那件帔风,瞬间觉得杜丽娘的感情都有了依托,绣娘太厉害了!】
【评弹组改编得意外地有趣!程黎的“噱”虽然现代但真的拉近了距离!柳老师大气!】
【许导和顾影后的《惊梦》……我没了。许导最后的羞怯绝对是真的!顾影后捏水袖那一下,我尖叫到邻居报警!】
【沈依澜老师:表面清冷指导,内心OS:这俩学生怎么回事?眼神拉丝比我水袖还长?】
【柳青云老师温柔又有智慧,因材施教,让每个人都发光!】
【看完立刻想去青平古镇!想去听评弹!想去看看那些老手艺!】
【节目格局打开了!不是浮于表面的体验,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文化肌理里,感动!】
各大视频网站的正片弹幕更是厚得几乎遮住画面:
【前方高能!水袖名场面来袭!】
【沈老师:很好,很自然。(看透一切的眼神)】
【许导耳朵红了!我看到了!】
【顾砚秋这低声线念白!杀我!】
【程黎:我的手指和琵琶弦是世仇!哈哈哈】
【林疏月吐槽担当!】
【周予微这唱腔有点意思!】
【合练版居然有点好听?魔性!】
【找到老乐师了!爷爷好可爱!】
【徐老师年轻时一定是大美人!气质真好!】
【绣娘奶奶好酷!手艺是真的绝!】
【笛子师傅好热情!】
【汇报演出开始!泪目预警!】
【掌声送给所有传承者!】
【字幕升华了!看见,是最好的开始!】
许多文化类、旅游类博主也纷纷发文,盛赞这一期节目:
【@传统文化守护者:《她与她》第四期堪称非遗宣传的典范。它没有说教,而是通过嘉宾真实的体验、寻找隐世匠人的过程,生动展现了评弹与昆曲的魅力,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默默坚守的鲜活个体。让非遗“活”了起来。】
【@旅行日记:看完节目,青平古镇在我心里的形象彻底立体了。它不再只是小桥流水的美景,更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温暖的“曲艺之乡”。已订机票,想去走走那些石桥,听听有没有琵琶声从老屋里飘出。】
甚至连一些官媒都下场点赞:
【@中国民俗:一袭水袖,一曲评弹,皆是千年文化的回响。#她与她# 节目深入青平,体验非遗,寻访匠人,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机与活力。传承不息,薪火相传,期待更多这样的用心之作,让更多非遗走进观众的视野。】
而在粉丝和CP超话里,讨论则更加具体和“糖分超标”:
【显微镜女孩来了!顾砚秋发微博了!九宫格图,最后一张是夜色里的戏楼剪影,配文“清音雅韵,如梦之梦”。重点:她点赞了一条微博!那条微博是:“顾砚秋捏住许南星水袖时,许南星瞳孔地震了!”】 【许导也发博了!是几张风景照和一张琵琶、昆笛的静物特写,但!她照片里窗户的反光里,有个人影像是穿着练功服的顾老师!】 【“尽量。”啊啊啊微信对话体小说我可以写一万字!】 【她们俩坐在河边喝茶那张路透,顾砚秋的杯子碰了许南星的杯子!有人放大音频,有轻轻一声“叮”!】
第四期的成功,远远超出了节目组的预期。它不仅收获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口碑,更真正引发了大众对评弹、昆曲这些非遗艺术的关注和讨论,青平古镇的搜索量和旅游预订量也在短期内大幅上涨。
镜头之外,青平古镇的夜晚重归宁静。文化的魅力与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愫,如同古镇的河水,缓缓流淌,余韵悠长。
次日清晨,古镇似乎比往日更添了几分活力。嘉宾们来到客栈大堂,准备享用早餐,却见导演早已等候在此,脸上带着比昨日更盛的笑容。
“各位老师,昨晚的演出大获成功!不仅现场反响热烈,线上直播的数据也爆了!”导演兴奋地展示着手机屏幕,“看,‘青平古镇非遗’、‘评弹昆曲惊艳合作’、‘寻找民间匠人’这些话题都上了热搜!特别是四位老师傅出场和讲述的片段,播放量最高!”
大家围拢过去,果然看到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对昨晚演出的赞叹。
“天呐,那位老乐师的琵琶声一出来,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徐老师的故事好感动,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风范。” “那件绣品太美了!灯光下简直在发光,想去看实物!” “郭师傅的笛声是灵魂!想去碧竹潭偶遇老师傅!”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守护传统艺术的匠人们!”
更实际的影响也迅速显现。早餐期间,客栈老板就乐呵呵地过来表示感谢,说今天一早就有不少游客打电话来预订房间,指名要住在“非遗嘉宾住过的客栈”,还想打听老师们傅的住处,希望能去拜访。
评弹组和昆曲组相视而笑,成就感油然而生。她们的努力,不仅完成了一场演出,更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了远超预期的涟漪。
节目组趁热打铁,安排了后续的行程。
评弹组再次拜访了老乐师周爷爷和徐金凤老师。
周爷爷的小屋第一次迎来了这么多热情的年轻访客,他兴致勃勃地拿出更多老照片,甚至教林疏月和程黎弹奏了几个简单的、模仿自然声响的琵琶指法。而在徐老师的小杂货铺里,她不再如昨日那般拘谨,打开了一个尘封的箱子,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许多当年的戏报、曲谱和一些老照片。她轻声哼唱起《描金凤》的片段,虽然嗓音不复当年清亮,但那韵味和情感却愈发醇厚,让周予微和苏漾听得入了迷。。
昆曲组则再次造访了制笛师郭师傅和绣娘梅姨。
郭师傅的作坊里,顾砚秋和许南星尝试了打磨竹管、钻孔等基础步骤,深刻体会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含义。令人惊喜的是,当他们再次来到梅姨的院落时,老人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或许是看到了昨晚绣品展示时台下观众的反应,她甚至主动拿出了一些正在进行中的绣活给大家看,讲解不同的针法和色线搭配。白月微和沈知意趁机向她请教了昆曲戏服纹样的意义,梅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下午,节目组与古镇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一个小型的“非遗匠心市集”。市集设在古镇中心的广场上。
周爷爷带来了他的琵琶,现场演奏并讲解琵琶音乐中的四季意象;郭师傅摆出了他的各色笛箫,允许游客试吹体验,笛声此起彼伏,虽不成熟,却充满了欢声笑语;徐金凤老师没有开嗓,但却坐在一张茶桌旁,与前来询问的游客分享评弹的故事和艺术特点,她的小摊上放着一些复刻的老戏报,很快被领取一空。
最引人注目的是梅姨的绣品展示区。那件杜丽娘帔风被精心陈列在玻璃柜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梅姨本人依然没有亲自到场,但委托节目组展示了多件她的精品绣片,并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许多游客,尤其是年轻女孩,都被这极致的精美所震撼,久久驻足。
嘉宾们也分散在各个摊位,充当临时讲解员和志愿者,与游客互动,分享他们这几天的学习和感受。
但离别的时刻总要到来。
在古镇的青石板码头上,八位嘉宾与四位老师傅一一告别。
“周爷爷,您保重身体,以后我们还来听您弹四季!”林疏月说道。
“好好好,下次来,爷爷给你们弹新编的曲子!”周爷爷笑呵呵地挥手。
“徐老师,谢谢您,让我们看到了坚持和热爱的力量。”周予微和苏漾送上诚挚的祝福。
徐老师点点头,眼神温暖:“是你们让我想起了很多美好的过去。加油。”
“郭师傅,您的笛子我一定会好好用!”顾砚秋保证道。
“哈哈,好用就行!记得常吹,笛子越吹越有灵性!”郭师傅爽朗大笑。虽然梅姨没来送行,但大家对着她住所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游船缓缓驶离码头,古镇的白墙黛瓦在晨雾中渐渐模糊。
船上,嘉宾们沉默了片刻,回味着这短暂却丰盈的几日。
程黎率先打破沉默:“突然好舍不得啊。感觉我们不只是来完成一个节目。”
沈知意点头:“是啊,尤其是见到这些老师傅,他们一辈子就守着这一门手艺,那种专注和热爱,太有感染力了。”
林疏月感慨道:“非遗传承,重在‘传’与‘承’。我们这次,算是做了一次小小的‘传声筒’,希望能把他们的声音放大,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然后有兴趣去了解、去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承’的开始。”
陈雯补充道:“看见,果然是最好的开始。”
镜头再次扫过青平古镇,河面上薄雾已散,阳光洒下,波光粼粼。
屏幕上最终定格在那行字幕,并在其下缓缓增添了一句:
“非遗不“遗”,代代相传。”